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教师出了这样一道实践性题目:“要在200米的环形跑道上赛跑,如果把6个起跑的学生站成一横排,你有什么想法?”这道题不是以常规的练习题型出现,而是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应用“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抓住“半径不同的圆周长不等”这一问题的实质来进行思考。结果不少“优秀生”也只会按照常规解答,不能令人满意,值得我们深思。也许我们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都很不错,但为什么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机智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不理想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种觉察问题、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和观察力,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从训练思维的角度来说.提出问题的本身比解决问题更富有意义。语文教学中.能否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时是否愿意动脑.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是否愿意动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使用青岛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数学问题。那么,如伺引导学生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断,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杨辉 《四川教育》2001,(6):32-32
一、质疑引入,练习铺垫。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简单应用题,这一 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应用题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复合应用题”复习) 师:根据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 一起解决吗?(学生提出问题,这里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8页。学生阅读后, 教师抽学生回答:什么是复合应用题?解答应用题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弄清题 意,分析数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 2.基本练习。 师: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  相似文献   

5.
林琳 《学子》2014,(9):16-16
一、怎样的音乐课才“真”的算是一堂“好”课 教改、教改,叫你改来改去,到底中心是什么?重点又是什么呢?学生学到的、得到的真的比从前多了吗?说老实话,我作为一名最普通的音乐教师,也许是太普通了,对于这其中的精髓,真的是很难领略!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学生进没进步不好说,教师确实是越来越进步了。  相似文献   

6.
语言和现实、词语和事物、词语和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词语是如何传达某些意义或者观念的?语言是否体现了普遍性原则?它所表达的究竟是世界“是”什么,还是我们“认为”世界是什么?我们能否通过言语来表达事物?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各种解答争议不断,它包含了不计其数的思考活动.这都是人类试图由此去理解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朱一飞 《高中生》2010,(5):48-48
用“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否在做某件事的同时。能听到周围的人在谈论点什么? 2.你的朋友和熟人是否经常捉弄你? 3.你是否经常由于粗心大意而失算?  相似文献   

8.
面试时,主考官最喜欢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找工作时最在乎的是什么?”因为这些已经积累了很多面试经验的主考官,往往能从你的回答中,了解你的工作价值观,并从中判断你和公司发展、工作职责、企业文化等方面是否相融,最后决定是否录取你。  相似文献   

9.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当学生时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有的老师要求你怎么做,他不说什么理由,更不会征求你的意见,但你不能说“不”字,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否则,他会怒发冲冠,叫你下不了台。有的老师看到你答不出问题,或字写不出,会以各种语言来挖苦你,叫你无地自容。因为在这些老师的眼中,你本来就是“差生”,还用得着给你讲道理,对你温和吗?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题教学历来是数学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体会到,除加强一般的解题思路训练外,帮助学生建立“对应”思想是不容忽视的技能培养。 “对应”思想是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较顺利地找到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打开思路,从而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例1.修一条路,原计划15天完成,实际每天修300米,结果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 解答这道题,如果学生不能自觉地运用“对应”思想,就容易错误地把“原计划15天完成”与“实际每天修…  相似文献   

12.
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们以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新课程大力改革应用题教学.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在安排上也不单独设立“应用题”章节,而是把它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在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对于“解决问题”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去实施的?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为此我们在平时听课了解的基础上,于2006年10月对全镇使用过新教材的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  相似文献   

13.
对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这是当前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一、中学生数学应用学习的现状且看以下几个事例。1.笔者曾在初二两个班作过一次问卷调查 ,其中两道问答题分别是 :“你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你是否运用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前一题的回答中 ,极少有人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而在后一题的回答中 ,多数学生只列举出了生活中简单的算数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例子。2.在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考数学…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和家长接触中,经常听到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习上出错的原因归为粗心大意。也听到不少教师对学生说:“你呀,就是粗心!”真的只是“粗心”吗?在它的背后,有没有其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为此,我留心观察学生做作业及考试时的表现,深入分析他们出错的原因,必要时还找来学生,请他们重新解答并说出解题的思路。通过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了“粗心”背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了一年级的“统计”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大象伯伯的客人送给了它许多鲜花作为生日礼物,请同学们将这些鲜花按照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来统计一下。”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看着排好的这些鲜花,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举手了。  相似文献   

16.
匈牙利的一位数学家认为:数学教学的“四步法”一是弄清问题,二是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问题解决,四是反思。此“四步法”洞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哪些问题也可以这样解决?等等。我们在“四步法”课堂教学中往往停留在前几个环节上,容易忽视“反思”环节,由此导致好多学生特别是中、下游学生做了大量习题,却不会解决问题,学习效率低下。如果加强学习反思环节的互动指导,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7.
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当你见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结果是80%以上的学生说不知道写什么。可见,一篇作文难住大多数学生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的问题。但我们老师的指导,则往往放在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作文,老师依据学生的作文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给予修改、打分。于是,学生在被动的分数压力中出现了抄、背、套,出现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18.
李永波 《贵州教育》2010,(11):37-37,4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解答应用题是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解答应用题时显得较为困难吃力,这些学生中有的不是因为基础知识差而解不出应用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为了弄清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因素并能有效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笔者对此问题作了初步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今年教的大一新生全部都是“90后”。第一次给他们上课时,我请他们在纸条上自愿回答四个问题,问题是:1.你来自县城以下的村镇吗?2.你喜欢看什么书?3.你喜欢的电影是什么?4.你是否相信这世界上有真理?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些屡屡出现的错误:44-19=35,36×2=82,29÷3=8……5,如此等等。我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往往会疾言厉色地批评这些错误的小主人“太粗心”。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笼统、不精确的特征,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这些“低级错误”。这些“低级错误”真的可以用“粗心”一言以蔽之吗?或者说,我们真的可以把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全部诿过于学生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