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古代白话文学对载道的古文文学的反叛姿态及其大众化的特色,不仅为五四新文学反对僵死的古文文学提供了历史的镜鉴,还影响了新文学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取向;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中的“正统情结”,不仅证明着白话文学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中梳理出“言文合一”的历史脉络,为白话文学提供了成为文学“正宗”的历史依据,带有浓郁的寻根意味。  相似文献   

2.
在除旧布新的五四时代 ,各种思潮纷涌而至。五四白话散文的潮流虽稍迟于新诗 ,却显示了逼人的光彩和锋芒。五四散文作家对自己创作个性的发现 ,散文作品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 ,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 ,无疑是五四散文的重要突破口。在五四文化统一战线之内 ,源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散文作家队伍 ,不断地分化、组合 ,产生出鲁迅这样的散文巨匠以及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傅斯年诸散文名家 ,他们集中体现了五四散文不同流派作家的思想、艺术特色 ,共同谱写五四散文创作灿烂的星空。  相似文献   

3.
历史地研究事物是我们研究方法上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作为从“神坛”走向“凡间”的历史人物,有其伟大的历史足迹。因此,从历史观上来分析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之形成,可以真正地看到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而避免陷入形而上的机械论,把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生硬地“对号入座”;可以使我们不会因为毛泽东思想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毛泽东早年、晚年的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或思想的非科学成分变为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包袱,因为有的学者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时,避而不谈毛泽东思想的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5.
九十多年前的五四运动,无论是对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是对现代的社会走向,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张闻天为例,从思想层面上分析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理清他们的思想渊源和特点,并对其思想进行整体评析。  相似文献   

6.
“五四”为新的政治提供了哪些前提? 周展安(以下简称周):二十年前,您在写作《预言与危机》以及《中国的“五四”观》的时候,在写作方法上,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分析,另一方面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共时的、结构性的分析方式。而在近来的研究比如《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五四”时代的思想战》等文章当中,似乎是动态的历史分析的意味更浓一些,“五四”是作为一个运动、一个内涵丰富的事件(event)被看待的。不知道我这种理解对不对,或者请您谈一谈您在不同时期的“五四”论述有些怎样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历史方法就是分析事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的方法 ,它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注重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分析 ,注重历史发展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研究 ,注重从历史中发现规律并指导实践 ,这是毛泽东历史方法的重要方面。掌握和运用毛泽东的历史方法 ,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原则 ,是学习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原则 ,也是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特征上来讲,在理论品质、历史任务、政治立场、社会理想、哲学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毛泽东思想中的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是“五四”政治运动的旁观者,1920年代中期,他以在古史辨伪、民俗研究上的突出成绩,却转成新文化运动提交学术成绩单的代表;“五四”前后,既是顾颉刚的蛰伏期、亦是他思想学术成长的关键期。本文通过分析顾颉刚与同学傅斯年同中有异的思想抉择,以及从《诗经》出发进行经学革命与历史重建的学术径路,试图在这个“非典型”的典型个体身上,敞开对“五四”在思想文化上何以成为“五四”的持续思考。顾氏思想“缓进”、学术“激进”,但在行动力的果决及坚韧上,他的学术实践丝毫不亚于参与政治运动的朋侪;将“革命”诉诸于行动,顾颉刚实在深具“五四”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它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它具有特定的科学涵义.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原则的代名词.因此,毛泽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有两个方面,一是其主要理论内容已形成,二是这一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福建古田开始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新阶段,红四军在古田召开了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根据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创新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的坚持和发展;对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以及其它基本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对毛泽东一生思想的研究进程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尤其是早期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鲜为人所关注。本试图从青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中勾勒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师古、探原、穷本阶段;第二,重体、务实、尚理阶段;第三,思变、伐古、革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坚定不移地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其中的历史经验值得全面总结:尊重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党中央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在维护历史决议形成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认识;把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界定有一个过程,真正科学的界定只有一次,即中共"十二大",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三次科学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战争前 ,我党经历了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 ,革命的曲折发展 ,党对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 ,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使之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我国人民丰富的抗日斗争实践 ,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稳定 ,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 ,思想路线的端正 ,为毛泽东思想获得大发展提供了政治的和理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提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其中的一个原因不得不归于苏联因素。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和优秀成果,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文艺运动方向及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路径,依然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正确看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明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独特的理论贡献。否定、贬损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新形势下"要重新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使它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从思想理论、社会历史实践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历史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阶段和环节;从实践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实践基础;从理论角度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