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对混龄背景中儿童的异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异龄同伴交往主动性不存在差异;儿童更愿意与异龄同性同伴交往;大、小班儿童在选择年龄相差1岁或2岁的同伴交往上不存在差异;儿童使用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交往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性质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结果与交往时间存在年龄差异;异龄同伴交往行为次数反映了儿童异龄同伴交往的态度,要考察异龄同伴交往的质量,还需结合交往时间与交往结果。  相似文献   

2.
混龄班教育是指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在同一个班级中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从而使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相关研究表明,混龄班教育打破了以往对幼儿同龄交往的限制,有助于幼儿情感、社会性、认知、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发现,国内有关幼儿混龄教育的文献资料较国外来说相对匮乏,而且大部分探讨的都是间断性混龄教育,很少特别针对长期混龄班进行研究的。所以基于混龄班的视角,探讨混龄教育对幼儿的意义,发现我国幼儿园实施混龄班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探寻出一系列完整的解决策略,是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从而为国内幼儿园的混龄班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观察法,以时间取样呈现个案幼儿园户外游戏中的同伴交往特点,对影响混龄同伴交往的华德福特色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个案中的同伴交往以异龄交往、年龄跨度为1岁的互动居多;男童主要与性别混合群体交往,女童主要发起同性交往;幼儿的交往水平较高,以协同互动为主;交往的动态过程中,两人交往与多人交往均呈现丰富的表现形式。混龄编班、教师的典范作用和有准备的环境,均为影响华德福幼儿园户外游戏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混龄活动是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的界限,让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进行的活动。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类似于兄弟姐妹在一起游戏的机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它不同于同龄幼儿的活动,孩子与不同年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的认  相似文献   

5.
吴育红 《山东教育》2009,(12):11-13
混龄区域活动作为混龄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幼儿提供了与同龄、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在与异龄伙伴的交往中,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在跨年龄情景中调整自我行为,应对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际交往问题。  相似文献   

6.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混龄走班游戏有助于创设一种无结构小组活动形式,有利于促进不同年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自由结伴、协同合作与交往沟通。为探究此种无结构小组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具体影响,本研究采取观察法与访谈法,对实施混龄走班游戏的H市B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B园实施混龄走班游戏之后,由于幼儿在这一游戏模式下能够组成无结构小组,所以他们更偏向于选择积极的同伴交往策略,在交往方式的选择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幼儿的游戏体验以正面和积极的体验为主,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幼儿之间能够形成交往默契与协同合作意识,促使交往多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班级幼儿没有形成以某些幼儿为中心的社交活动模式,相反,每个幼儿都能在同伴交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团聚子群,同时又通过群体共享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幼儿园应创设具有无结构小组特征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的交往热情,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升幼儿的交往水平。  相似文献   

7.
有专家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他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资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我园是同龄编班,我们积极实践在各种大型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让混龄教育活动作  相似文献   

8.
正混龄教育就是将3至6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混龄,是指把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放到一个班级里。一、混龄教育的优势(一)积极的强化和交往人类学家阿特丽诗·怀特曾提出了异龄友谊的益处。她相信,异龄儿童之间的交往可以增强儿童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只要给予儿童机会,鼓励他们跨越年龄界限结交朋友,不但可以扩展儿童的社会生活世界,还  相似文献   

9.
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由于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欢,我国一些幼儿园以它为载体开展混龄教育。采用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混龄活动区幼儿的异龄交往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混龄区活动材料、教师素养、幼儿间的熟悉程度、认知与交往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对异龄交往主题的形成及异龄交往的频率与质量有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混龄区幼儿的交往,教育者需精心创设混龄区环境,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0.
混龄区活动对幼儿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有着特殊价值,但目前幼儿园混龄区存在着突出问题:环境创设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幼儿持续参与;活动对幼儿人际交往引导不足,导致异龄交往受限;活动评价尚未完善,幼儿的交往经验难以巩固和提升。应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厘清混龄区对幼儿的社会学习尤其是人际交往学习的价值,灵活运用"坚持适度指导原则,帮助幼儿习得技能;丰富混龄区域环境,促进异龄同伴交往;完善混龄区活动评价,反思幼儿交往水平"等支持性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异龄互动是在一段时间内,一个或多个幼儿与其他异龄幼儿之间的相互接触,它对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异龄互动的研究就显得相当必要了。本文首先从认知学派、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人类发展生态学等几个理论流派中为异龄同伴关系寻找到了存在的依据。其次,探讨了异龄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它包括:幼儿的外貌、年龄差异、熟悉程度、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共同的爱好兴趣;幼儿不同的行为特点和交往目的;物质环境的创设、材料的特征以及教育者。最后,从家长和教师两个方面就怎样促进异龄互动的发生,发展稳定的异龄同伴关系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施亚芳 《考试周刊》2010,(48):229-229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而教育实践却往往由于过于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儿童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这是有悖于儿童的天性的。混龄教育就是组织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同一个环境下一起游戏活动,共同来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13.
曾娟  谷忠玉 《幼儿教育》2012,(27):18-21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大连市一所幼儿园混龄班幼儿同伴冲突起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动作意图误解、故意挑衅、物品争议、空间和位置争议是引起混龄班幼儿同伴冲突的主要原因。作为混龄班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个体发展水平,充分认识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不断提高引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指导水平。  相似文献   

14.
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以48名3~4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录像观察法考察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结果发现,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总次数和交往总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在相同时间内,幼儿在室内与同伴的交往次数和交往时间显著多于室外;幼儿与同伴在交往性别、交往主动性、交往方式、交往性质及交往控制性上存在一定年龄和性别差异;同伴交往次数与交往时间基本能比较一致地反映同伴交往的质量,但两者有时会出现不一致,引入交往时间考察幼儿同伴交往质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与同龄同伴交往相比,异龄同伴交往表现出非对称相依性、非竞争性和角色匹配适宜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异龄同伴交往活动成为改善交往不足儿童和交往不当儿童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教育者应为社交障碍儿童创设参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与条件,并注意在环境创设、交往引发以及交往过程的疏导等方面做好相关的支持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考察混龄教育对幼儿园4、5岁幼儿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并以受认知水平影响最大的创造性人格特质--幽默感为切入点,考察其与心理理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龄班4、5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及幽默感的发展均显著优于同龄班;混龄教育环境下,4、5岁幼儿的心理理论与幽默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心理理论对幽默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蕾 《天津教育》2020,(5):34-35
本文主要从社会交往、语言和身体运动能力三个角度,比对混龄组(不同年龄班年龄相差1岁以上的幼儿)、同龄小月龄距组(同年龄班中月龄相差6个月以内)和同龄大月龄距组(同年龄班中月龄相差6个月以外)幼儿互动的实例,观察、分析和探讨三组幼儿在认知、语言、行为、交往等方面的互动学习,为系统开展幼儿互动研究提供了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独生子女问题逐渐受到普遍的关注,关于异龄同伴交往的研究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了幼儿同伴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幼儿在家庭申将不再有玩伴,这就给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幼儿异龄同伴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他们交往的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对93名小中大班幼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同伴关系的选择性逐渐增强,(2)幼儿期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3)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评价标准逐渐统一,由主观盲目向客观标准转变.因此,教师要注重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帮助幼儿发展社会交往技能.要注意帮助幼儿学习:(1)与其他小伙伴主动接触,(2)维持积极的关系,(3)合理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2所幼儿园共240名3~5岁幼儿作为被试,采用幼儿社会行为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同伴提名法进行测试,考察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4~5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孩.(2)家庭亲密度和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3)不同同伴地位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受欢迎组、被忽略组和普通组幼儿.(4)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交互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随着幼儿同伴地位的不同,家庭亲密度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强度也不同,其中,对有争议组幼儿和被拒绝组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