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所谓习语的认知机制,是指通过习语的构成与相关因素的互动而推导习语语义的过程(骆世平,2005:252)。传统观点认为,习语是一个语义整体,不能分割也不能合成,只能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习语的实质就是语言形式和特殊成语意义的随意配对。因此,习语的意义是无法解释,也无从预见的。传统习语观倾向于将习语的认知置于纯语言层次,认为习语是独立于人的概念系统及常规知识之外的,忽视了习语研究的认知本质。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习语是人们概念系统的产物,大多数习语的意义是可以推导的(motivated),  相似文献   

2.
习语是英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英语习语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在理论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隐喻理据在英语习语教学中的作用。如果隐喻理据(或概念隐喻)对习语理解起到一个促进作用,那么认知理据与习语成绩有相关关系。透过认知视角对习语的隐喻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习语是有理据的,并给出习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翻译界在习语翻译上存在巨大误区。教科书不知道何为习语。普遍认为,习语翻译的结果不一定是习语,却仍称作是习语翻译,直译、意译、注释法等是习语翻译的方法。习语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固定短语,习语翻译的结果一定是习语才是习语翻译,习语翻译的方法是套译,策略是鲁迅提倡的"保存洋气"。  相似文献   

4.
英语习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注重习语的理据教学,兼顾习语的固定性和变异性特征,适时利用习语突破词汇和语法难点,以此改善习语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习语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旨在调查语言水平与习语类型对中国EFL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影响。结论是:语言水平对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有显著影响,和中等水平学习者相比,高等水平学习者理解三种习语的总体表现都更好;习语类型对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结果也有影响,正式习语理解成功率最高,其次是非正式习语,最低是俚语。也有其他因素影响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的结果:如习语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间的联系、与母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习语涉及到的心理意象等等。  相似文献   

6.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核心,习语的习得则是扩大词汇的重要手段,而习语的习得却是学生较为薄弱的环节。为了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掌握习语存在的缺点和差异,以便于教学更有针对性,本研究将习语分成动词性习语、形容词性习语、副词性习语、名词性习语和谚语,选择每类各20条共100条习语对126名学生进行记忆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学生对动词性习语和副词性习语的掌握比较弱,而其他三种类型习语掌握得较好。文章最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有针对性探索适合大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习语是固定的词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许多习语的变异形式。在理解英语习语变体时,可以从Glucksberg习语皆可分析的观点出发,分析习语合法变体和临时变体与习语可分析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形式语法的词库解释不能解决习语尤其是形式习语(图式习语)的特异性问题,因此早期的构式语法研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构式语法经典著作重新阐释了习语的概念,确定了习语的构式地位。构式语法视野下的习语的范围大于传统的习语范围。习语可以从构式角度进行多种分类,习语构式具有一般构式的特征,其中实质习语构式另外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房晓静 《文教资料》2015,(3):186-188
习语的形成与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习语产生于文化,反过来,习语又反映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化差异是造成习语理解和翻译的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文化内涵的分析和比较,指出了习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主要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同义习语套用法等几种常用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0.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习语翻译历来是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习语翻译具有灵活性。是单纯的习语翻译(离开具体语境和上下文的习语翻译),还是灵活的习语翻译(处于不同语境上下文、用法和文体的习语翻译)要视不同情况而定。一句话,要译翻译具有美感,主要靠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善于因情制宜、随机应变,巧作处理。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刊物题名为《中国翻译》,根据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推断,《中国翻译》即《中国翻译学》,《中国翻译学》是中国的翻译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分程度差异和花样差异。中国翻译学与西方翻译学之间的差异是花样差异,不是程度差异,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国译论家不要自卑,要继承前人遗产,吸收国外精华,理论联系实践,力争早日建成《中国翻译学》。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3.
中西烹饪风格的不同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文化视野下的中西烹饪表现出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想与个体主义,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中式烹饪是感性的,西式烹饪是理性的,这就形成了以经验性为主的中式烹饪方式和以机械性为主的西式烹饪方式的差异。学习和借鉴西式烹饪,有利于创新中式烹饪文化,加快中式烹饪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4.
中西诗歌的共性是人类精神普遍性的一种体现,也是比较美学的基础之一。唯其具有的共性,才提供了二者间可比较的层次,使得诗歌比较美学更为丰富、有趣。比较中西山水诗在审美情趣、审美追求方面的不同,才能更好地欣赏中西山水诗并把握它们创作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15.
《论语》承载了华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中西译者对其的翻译也必然存在差异性。通过翻译目的,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思维方式的宏观角度,以及中西译者对称呼、文化专有项、数字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微观角度探讨这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诠释与界说——中国现代随笔概念的历史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中国现代随笔概念置放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考察,注意辨析西方“essay”与中国古代随笔概念之间的异同,指出中国现代学者在“五四”后既直接承续西方“essay”的精神余脉,同时又为西方强势话语阻断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随笔”名称重新正名,使之充当起知识生产和社会批判的重要角色,因而传统的文类被赋予了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活动频繁,传教过程中凸显着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文章以桂林地区为考察视阈,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近代基督教借助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医疗卫生设备、慈善事业等手段传播宗教理论的过程。探究近代基督教在桂林传教过程中,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问题。为解决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提供借鉴,为提升文化桂林的地位寻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西方文化以"两希"文明为源头,中国文化则表现为"儒道"互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影响下,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也形成了不同自然观。  相似文献   

19.
缺类现象涉及到文学的起源、发展与变异。史诗是西方重要的文类,对于中国汉民族是否存在史诗,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缺类现象为中西诗歌文类的比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中西史诗文类的衍变反映了中西文明起源、诗学思想和神话等方面的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20.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讨论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欧洲的传统声乐在唱法方面有一些共同规律,同时也各自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鲜明的风格特征。本文简述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历史沿革,两种唱法技术上的比较,人体歌唱机能的可塑性,中西文化差异对音乐文化的影响及在声乐教学中的体会,以便在今后的声乐教学中更好地把两种唱法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主观上建立起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既要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又要吸收借鉴美声科学的唱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