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散文《养花》是现代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杰作。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通过检查预习,发现学生有这么几个难以理解的问题:“老舍爱养花,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他有腿病,养那么多的花,是不是自讨苦吃?”“花分根赠友人,为什么还特别喜欢?”“几棵菊秧被砸,为什么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实际上,这几个问题正是从各个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一双重否定句,起笔突兀,不同凡响,其含义深刻,它在文章中起多种作用。 一、引起悬念,衔前接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起句为什么要这样没头没脑地开头?翻开《朝花夕拾》就会明白这句话原是承上而来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10篇散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虽各自独立成篇,但又前后勾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先生散文集《空山灵雨》,编入他早期散文小品凡四十四篇,另自撰《弁言》一篇。作者说这是一本“杂沓纷纭,毫无线索”的集子,是对“似忆似想”之事的积时累日的感记。其实,这些篇章绝大多数是中心明确的,虽题旨不一,表露的思想多有矛盾复杂之处,但恰相当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早期思想之一斑,有助于了解许地山先生的早期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是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但文章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看似稀疏平常,又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然而仔细分析后发现,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在是一处生花妙笔。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5.
《听听那冷雨》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语)的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此文不见于入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初次被收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是江苏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关于此文的题旨.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听听那冷雨》(节选)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翻阅众多的教学资料以及一些学生自学用书.也都把此文的题旨定为“抒发了浓浓的乡愁”.而且是唯一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璧玉晶莹《白杨礼赞》算得上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散文一开始,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为什么要赞美它?这就造成了近乎悬念的效果。但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抛开读者的好奇,从容地写起了大西北黄土高原。通过“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群山“宛如并肩”,从疾驶的汽车里向外望去,整个大草原好似“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等描写,着意突出了“雄壮”、“伟大”的内涵,令人联想到:在这样环境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一文中“妻”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一段:“……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第二次出现是在文章结尾最后一句中:“……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影响,一般认为,“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和“已睡熟好久了”给静寂的环境增添了几分静谧,起到反衬作用;这前后呼应的两笔,使文章结构圆满。然而,笔者认为,上述关于“妻”的认识是有商榷之处的。首先,有关“妻”的叙写不能反衬夜景的静谧。反衬作为一种写作…  相似文献   

8.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动人镜头及主题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跟唱)。几句朴实的歌词唱出了许多缺少母爱的孩子的心声。每每回忆起电影中的一些镜头总会令人潸然泪下。“母亲———妈妈”已成了世界上最神圣、最温馨的称呼。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诗刻画的母亲形象又成了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慈母的不朽雕塑。伟大无私的母爱令我们折服,那么我们的父亲又如何呢?是否每位父亲都应了中国的“严父慈母”这句老话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9.
“金屋藏娇”这句成语出自《汉武故事》。汉武帝幼时。长公主抱他于膝上。问他:“你要不要娶妻子?”汉武帝表示要娶妻子。长公主指着左右一百多个宫女问他中意不中意?汉武帝表示都不要。长公主最后指着自己的女儿对汉武帝说:“将阿娇嫁给你为妻好不好?”汉武帝笑起来说:“很好,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一定用金屋给她居住。”  相似文献   

10.
启功先生讲“猪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功先生作为学术大师,其学问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但先生有一件心事未能了结,这就是将所讲授的“猪跑学”课程整理成书。所谓“猪跑学”本来是先生自谦之语,先生风趣地说:“北京民间有一句谚语,对知识不足、发言错误的人批评说:他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我称这些最浅近、最常见的知识就借用这个谚语的名称叫它‘猪跑学’。”[1]据钟少华老师说,启功先生在病重昏迷前几个小时,还跟他谈到“猪跑学”。先生念念不忘这门课程,究竟想留给学生哪些东西呢?我这里只能谈谈自己听课的体会了。其一,讲授基本常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应该是鉴…  相似文献   

11.
作为骈文理论的集大成者,孙德谦全面继承了有清一代“骈散合一”的思想,但侧重于“骈散兼行”,即骈句与散句并用.在孙德谦看来,“骈散兼行”能使骈文具有舒缓的气韵,而这种舒缓之气正是骈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孙德谦“骈散合一”思想既能融合骈句、散句各自的优势,又保持了骈文、散文各自的特色,解决了以往“骈散合一”论者既要骈句、散句合域,又要骈文、散文分疆的矛盾,这是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是古文名篇《岳阳楼记》的开头一句。句中的“巴陵郡”应当怎样理解?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巴陵郡,即岳州。宋时称为岳州巴陵郡。隋树森等同志的《古代散文选》注曰:巴陵郡,当时是岳州巴陵郡。(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与此同)阴法鲁先生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注曰:巴陵郡,即岳州郡。郭锡良等同志的《古代汉语》注曰: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我上《藤野先生》一课.讲到它的体裁时,我说,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一个同学马上反问:“老师。说它是抒情散文有什么不对呢?归根结蒂,它不是抒发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一腔复杂的爱国热情吗?”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关于现行散文分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同学问:《榆钱饭》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篇散文中,可以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榆钱饭》从时间上看,囊括了40来年。散文的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那就是在结构上靠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这篇散文以“吃榆钱饭”为线  相似文献   

15.
在现存的两张太平天国“合挥”上,分别填写着这样的内容:“绮天豫队议政司李大明,……配妻柴大妹……。”“绮天预官侄翟合义,……配妻祝大妹……。”(罗尔纲《太平天国文物图释》第223—224页)这“大妹”二字应作何解释?罗尔纲先生认为,“大妹”是柴、  相似文献   

16.
莫里哀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哲学教师对茹尔先生说: “凡是散文的东西就是韵文,凡是韵文的东西就是散文。”茹尔先生反问道: “那我们的说话又算什么文呢?”哲学教师回答: “散文啊!”茹尔先生这时才恍然大悟,说: “天哪,我原来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自己还一点儿不知道呢!”因此,莫里哀认为,孩子是天生的“散文家”。哲学老师的话当然有夸张成分,但道出了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竟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宇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  相似文献   

18.
柯灵先生的散文《巷》是现代散文中的典范之作 ,是诗情与画意融结的第二自然。何为诗情 ?何为画意 ?诗情 ,是散文作品里荡漾着的牵魂摄魄的氛围与情韵 ,是氛围与情韵的结晶。画意 ,是饱含作家情与意的 ,色彩鲜明的 ,能引起丰富想象 ,给人以美感的艺术画面。那么 ,《巷》所传递的诗情与描摹的画意又是什么呢 ?正如作者开篇所述的“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飘逸恬静的情致与古雅冲淡的图画 ,分别构成了《巷》的诗情与画意。诗情与画意又是如何统一的呢 ?《巷》开篇点明题旨 :巷是一种城市建筑艺术 ,具有飘逸恬静、古雅冲…  相似文献   

19.
读汪曾祺的散文,最突出的感觉是“淡”——平淡如水。初读《山丹丹》,实在觉得读不出什么。写了一个关于山丹丹的故事,情节却简单到几乎没有,只有那么几句不咸不淡的问答,对山丹丹的好恶,似乎都不甚分明。再读,似乎咂摸出点味道来了。“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这不是说山丹丹生来就具有一种灵性吗?“皮实”是什么?不就是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读写新闻     
贾平凹与一道中考语文试题最近中国教育网刊登了某地一道中考语文试题,并请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来做,结果贾平凹先生也未能做出来。这一道中考试题如下: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生日书》,有这样一段文字:“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满是书籍,却常读十不能记下四五,这全是年龄所致也。”这段话可以用一句俗语概括,这句俗语是什么?其中的两个字形相同音不同,请写出这句俗语。贾平凹先生在看了这个题目后说:“我的文章已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俗话去替代呢?如果我们教人写文章不是鼓励用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首先想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