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高考"改革之际,各地高中学校迫切需要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实现转型性变革,以围绕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潜能、发展程度规划教育、构思教育系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学习有更多的范围选择和不同的时间选择。多层次、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面向全员、全科范围内的分类分层走班已进入学校改革的视野。如何实现区域、学校及学校内部成员之间"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联合行动,是学校突破自我、适应大环境变革要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高考改革策略或政策都是一定价值选择的结果。"效率与公平"是建国后我国高考改革政策演变的核心价值选择,在高考改革政策价值取向上主要经历了从关注考试本身的效率逐渐走向关注人才选拔方面的效率;从关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逐步走向关注"尊重差异下的公平"的演变。针对目前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未来的高考改革政策应当体现出关注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使高考功能定位实现从"选拔性考试"向"适应性考试"转变;在高考内容上强调"素质立意";在招考形式上建立"一主多元"的招生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一项活动,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被称做"高考现象"的社会现象。"高考现象"的出现表明高考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而且已经变成整个社会的事情。"高考现象"出现的背后有种种原因,但学历社会的现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将"高考现象"放入学历社会的背景下考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曾有人戏言:未来的学校是"机器"社会,学校里只要有一个人就可以把学校里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下来。也有人说:未来社会可谓是"鼠标一点,指点江山"",按下按钮,指挥万千",虽然现在我们的社会和学校还没有发展到如此发达的地步,各类电教媒体却已  相似文献   

5.
新高考在选拔上体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走向,采取"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学校教学管理者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操作方式和落实程度。目前在新高考推进进程中存在三种误区,即选科组合数越多越好、生涯规划是伪命题、综合素质评价是鸡肋。因此必须用应对之策,以统一思想,便于实效操作,培养学生选择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校治理问题是当今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社会学在分析学校治理问题时,首先是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教育组织,它是在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过程中发挥其教化与社会再生产职能的;社会学视角的学校治理是一个政治、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博弈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学校内部的结构性治理和外部的功能性治理实现的;学校的结构性治理实质上是处理学校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支配问题,功能性治理是处理学校外部的"资源"配置与分配问题;政府、社区、其他功能群体、家庭和社会文化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的治理的影响是通过若干具体的社会因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高考复读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其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以高考复读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关注高考复读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分析得出应从三个不同的阶段给予高考复读生以社会支持:一是高考复读前的决策支持,二是高考复读中的过程支持,三是高考复读后的价值支持。这三种支持无一例外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8.
文化管理:学校发展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万栋 《教育》2011,(18):22-22
<正>为适应"知识社会"和"文化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文化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之一。学校文化管理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不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简单否定和完全取代,而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新高考政策旨在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增加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实现高考政策从选拔到兼顾育人的价值转型。在公共政策的复杂实施系统中,"选科走班"在高中学校的实践中表现为"选科容易走班难"、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参考、部分省份放缓执行新高考政策的节奏。从高考政策变化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发现,政策影响利弊各有:其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难度加大,执行效果亦受限于政策执行决策空间和专业模式;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取得突破,"专业+学校"招生模式给予高校专业化的空间;高中教师短期内工作难度、强度增大,但其专业发展将长远受益;高中学生成为新高考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新高考政策需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决策权限、明晰分权合作共治框架;教育治理须尊重科学规律,纵向上健全国家公共教育决策机制;引入教育政策执行评价,逐步确立公共教育政策的决策与执行评价的平衡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协同社会治理的机制,引导民众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教育治理;顺应新公共管理发展趋势,引导新高考决策体系走向教育善治。  相似文献   

10.
直到今天,基础教育领域以应试为导向的现状并未得到彻底扭转。应试导向的教育现象背后有深刻的心理、社会和教育体制上的原因。改变教育的应试导向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心理和社会工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包括树立"先利社会"的精英意识和"利己更利社会"的大众意识;信守"关怀"为教育之始,"委任"为教育之终的理念;努力创建"精英与平民共处的和谐型社会",并持续为学生提供"品质与多样共存的支持型教育"。  相似文献   

11.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新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发现,学生对新高考改革认同度较高,但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毕业高中类型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政策认同对学生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认知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大于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学校支持在政策认同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且课外活动支持的中介作用略强于学业支持。对此,应加大并优化政策宣传,增进民众对新高考改革的认同度;积极谨慎探索标准化非认知性指标在高校招生中的应用,推动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努力提升薄弱高中的学校支持条件,关注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感知。  相似文献   

12.
杨清 《教育科学》2021,37(3):39-45
有效推进学生发展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学校对学生发展指导理解浅表化,将"发展"指导等同于"选考"指导;具体实施过程碎片化,缺乏系统思考;对学生发展指导所需资源支持不足,思路过于封闭.为此,普通高中要厘清学生发展指导分别与学生发展、高考改革和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其价值定位;立足本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持续推进、动态调整;搭建多种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培训,促进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指导"意识和能力;拓宽思路、优化整合,构建开放的资源网络,为推进学生发展指导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3.
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考志愿填报是学生生涯规划选择的第一步,对未来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一本分数线附近考生为例,通过对"政策盲点"的介绍和首选学校与首选专业的比较分析,以期使一本线附近学生在规避退档风险的同时,巧妙利用录取政策进入理想的院校,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开好头、起好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增值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对口单招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考试,是一种新型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有力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方法.从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看,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路径看,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社会、学校、家庭在外在因素客观影响上具有多样性和多方向性以及受教育者接受外在因素影响时主观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得人才培养具有效果上的不确定性.傲好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建院校与政府、社会的紧密关系表现在:学校办学定位聚焦"地方性"、"应用型";学校专业设置对接地方和社会需求;学校相当比例的校级领导来自地市政府;学校招生和就业都以本地为主;学校积极与政府和社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大众化时代高校的分化发展、高校的社会责任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是新建院校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紧密的主要原因。被外资"牵着鼻子走"、教育的特殊性被忽视及合作教育的质量不够是当前新建院校在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中暴露的问题。新建院校应明析社会责任,聚焦人才培养,谋划长远发展;政府应积极扶持,合理引导,尊重高校办学规律;社会各界应创造条件、积极参与,营造有利于新建院校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里,女生的学校表现已在众多方面超越男生,出现"阴盛阳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析,从女性的入学机会、现代学校课程特点、学校教育和管理方式的影响、男女生在成长发育上存在的差异、当下学校教学方式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影响、女性的社会表现对女生的影响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女生学校表现超越男生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课外补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如何给补习"退热"成为国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内,以社会治理的视角归纳出课外补习发展的成因:一是在传统育儿思想影响下,家长出现课外补习行为偏差;二是课外补习的市场化特征,迎合了家长的"应试"需求;三是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了家长对课外补习的依赖;四是政府治理权责模糊,成为课外补习发展的"政治资本"。我国课外补习治理的特征与问题是:以政府治理为主导形式,缺乏其他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理念;以设置准入门槛为主要措施,但政策退热的方向有失偏颇;注重监管职责划分,缺乏问责机制的构建;增强学校主流教育竞争力,缺乏学校教育与补习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结合我国主要地区课外补习的治理成效与经验提出由以政策规范为主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协同各方利益群体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形成涉及家长、学校、社区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课外补习治理的责任联盟和命运共同体,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课外补习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8,(2):192-193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已被普遍认同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沉溺于其中,对网络产生了心理和行为上的依赖,以致成瘾。对中学生"网瘾"现象进行研究,有效预防和纠正其网络成瘾,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海南教育》2013,(5):9-10
<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有把学生、教师和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为此必须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