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本身也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迄今为止共产生了约六十个《论语》英语全译本或节译本。对中外《论语》英译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客观地分析与总结,能有力推进《论语》等中国典籍外译及其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论语》英译研究的适用性,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以威利、理雅各以及刘殿爵的英译《论语》中的个别翻译范例开展功能语篇分析。通过给予三个版本客观的评价,来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视域融合原理出发可以发现,《论语》英译中的阐释循环要经历三次视域融合的过程,文本主要在一轮又一轮新视域的形成和一次又一次复译的阐释循环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旨在给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作为早期英译《论语》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在西方的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其“以西释中”的英译策略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从译者的生平、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辜鸿铭的《论语》英译误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典籍英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语》英译已经由来已久,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论语》英译研究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典籍的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不同时期《论语》英译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也有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谭蓉蓉 《考试周刊》2011,(22):32-33
本文在回顾经典儒家著作《论语》英译史的基础上,结合李天辰教授提出的《论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分析和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庞德和辜鸿铭三人的英译本,希望能对《论语》的英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论语》英译研究历史悠久,不同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内从不同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近几年,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就《论语》英译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笔者的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能为我们研究《论语》英译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本研究将继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框架,探索《论语》英译误读误译现象。我们认为,对于《论语》英译的研究不但应该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侧重语言层面背后诸要素,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研究《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语》英译由来已久,译本数量惊人。与传统纸质译本传播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论语》英译本传播更具多样性与开放性、研究性与普及性、可读性与包容性特点。《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有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视界融合角度出发,引申出视域差概念,取《道德经》英译本中实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东、西方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哲学阐释学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论语》英译的概述与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英译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传教士、汉学家和海内外华人纷纷加入这项传播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产生了众多的英语译本。通过对这些译本进行概述分析,可以找出《论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以及中外译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的核心概念,文章探讨韦利英译中国古典哲学《道德经》的情况,旨在对外国译者英译《道德经》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字词等方面的独特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分析,并肯定视界融合能为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自建《论语》与理雅各、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基础上,探讨《论语》核心词“仁”“义”“礼”“智”“信”的英译。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与造成这些差异的联系,指出三位译者的生活时代不同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势必会在《论语》英译本中留下不同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5.
以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为中心,梳理了译者通过其翻译活动阐释中国核心的哲学思想。理雅各的翻译活动推动了中西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包容与融合。他的译本也成为19世纪中西对话的重要媒介,为西方社会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架通了桥梁。通过研究《论语》英译有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话语竞争力,反推西方汉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态度,寻求中外译者的协同交流。  相似文献   

16.
以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以文化负载词"仁"、"礼"、"孝"和"君子"为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西方读者对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论语》英译及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西翻译及哲学文化学者们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年代较近的安乐哲和罗思文的《论语》译本为研究对象,对译者的文化视野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看来,翻译受三个规范的制约─预备规范、起始规范、操作规范。这三个规范分别制约着译者的译本选择、翻译策略和实际翻译中的抉择。从理雅各《论语》的英译本观之,译者英译《论语》的目的、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操作等方面都有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打下的烙印。其译本在目的语中广为流行足以说明其译作的价值。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从文本入手,在微观的层面对译作进行解读,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不仅包括微观层面,同时也打开了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