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游戏对个体成长产生正向影响已被诸多的研究所证明,然而教育游戏缘何难以取得预期的实效,分析其中的缘由,可归结为来自教育游戏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单就教育游戏本身存在的竞争力不强,是造成此现实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目前教育游戏设计和开发常用的途径来分析产生预期与现实之反差,我们发现,教育游戏设计时对游戏本身的特征把握不够,致使在教学活动、内容及角色设计时,难免生搬和牵强之举。在分析了提高教育游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对如何提高这些要素在教育游戏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教育游戏中具有独特“教育场域”,促使不同的学习者很容易从同伴那里获得资源和进行有效交流,并形成了对应于传统意义的主动学习场域。  相似文献   

2.
学生之所以喜欢游戏,主要是因为电脑游戏具有丰富的情节、虚拟的人物形象、简洁的操作等,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教学课件所缺少的。于是,如何利用电脑游戏的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成了我们探究的目标。RMXP是一款不错的游戏制作软件,我们不妨利用其强大的游戏功能来制作我们理想中的教育游戏。  相似文献   

3.
论游戏及其教育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游戏是一个在生活中容易确认,却难以诉诸文字的概念。它和我们日常用的另一个词“玩”的意义很相近。英语中“Play”既可以是玩,也可以是游戏,当pIay作为动词时,是玩,强调的是玩的行为,当pIay作为名词时,是游戏,强调玩的内容。所以我们常有“玩游戏”之说。荷兰历史学家赫伊律哈(JohanHuizinga)写过一本至今非常著名的关于“游戏”书:《游戏的人: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他认为,游戏必须具备如下一些要素:(1)自愿的行为;(2)与“平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3)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划和限制;(4)并非重要的活动,但非常吸引参加者;(5)有规则约束;(6)促使游戏者形成私下里的组织。^[1]应该说,赫伊律哈揭示出了游戏的基本特征,本文要研究的是游戏在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及游戏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育游戏”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很多学者和教育专家正试图把教育游戏运用在教育活动之中,他们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家长已经逐步接受这种新型的数字化游戏学习。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还很模糊,教育游戏还被拒之于课堂大门外。如何将教育与游戏相融合以及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问题已成为教育专家和游戏设计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游戏与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追求的是在教育的情景下游戏与教学的相通,即教学的游戏化。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游戏化实践中我们如何实现教育目标呢? 按游戏的本意,游戏是应该没有外显目标的,但却有内隐目标,而教学是有着鲜明的外显目标,所以当我们谋求教学游戏化时,外显目标是应该隐蔽起来的,即目标对幼儿来说是隐含的,对老师来说是明确的。这种提法说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是要多斟酌思量的。在  相似文献   

6.
如今,教育游戏作为现代教学领域中的教育技术的新兴领域,有着较大研究意义及社会价值。本文将采用文献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近年重要期刊及文献中有关教育游戏的及内容进行梳理及分析,归纳出教育游戏的研究现状,总结当前教育游戏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当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作为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支持幼儿游戏,这是提高幼儿游戏能力和游戏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不仅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所思、所问,更要善于记录和剖析幼儿游戏行为,将发现的一些现象作为教育契机,  相似文献   

8.
教育游戏中的教师角色设计与教师创作工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师角色的设计是教育游戏设计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教育游戏区别于普通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使教师对游戏过程或规则不至于放任自流或干涉太多;如何使教师的指导过程符合角色扮演游戏的特点,不影响游戏的趣味性;如何在游戏中体现教师的指导策略,使得教师的指导有目的性、计划性和整体性,笔者通过两次教育游戏的教学实验结果,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对自行开发的教育游戏不断进行设计、实践、检验、反思、修正,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总结出教育游戏中教师完成学习指导的五种途径及教师创作工具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得出如下结论:游戏化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教育游戏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丰富的视听多媒体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同为游戏者。他们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游戏情节本身就是学习目标。数字化教育游戏还能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策略,教师或高水平的学习者还可以提供支架来帮助其他学习者。数字化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习过程,需要适当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尤其是将教育游戏应用于具体领域时,需要对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必要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如何构建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种适合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教育游戏网站和游戏化教学的概念,介绍了运用教育游戏网站进行游戏化教学的实践,并对实践进行反思,提出了运用教育游戏网站开展游戏化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激励机制是保证教育游戏用户短时间内反复操作,在愉悦体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键。但如何设计充满激励机制的互动情境,巧妙地融合教育性和游戏性,是当前许多教育游戏产品在设计时所面临的问题。在分析教育游戏激励需求和激励机制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航海学中“时间换算”知识点为例,设计开发一款小型游戏《太空大战》。游戏涵盖了知识点的相关要素,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激励练习的效果,整个设计过程也加深了对激励机制的理解、研究与运用,对后续开发、扩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很多学者和教育专家正试图把教育游戏运用在教育活动之中,他们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家长已经逐步接受这种新型的数字化游戏学习。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还很模糊,教育游戏还被拒之于课堂大门外。如何将教育与游戏相融合以及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问题已成为教育专家和游戏设计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电脑游戏具有巨大的魅力,将电脑游戏的魅力迁移到教学活动中来,已被许多教育学者所重视.对此初步探讨了游戏的意义、游戏化学习的内涵、电脑教育游戏的定义与分类、教育教学与电脑游戏的结合模式、开发和使用电脑教育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游戏与教育如何融合一直是教育游戏研究的重要命题。教育游戏研究不仅应该根据教育理论,而且需要参考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过于强调游戏者的主体性,具有哲学上的主客二分的问题。而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突破了近代认识论模式的束缚,侧重于游戏与游戏者的统一,对教育游戏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根据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教育游戏的真实主体是游戏自身,存在方式为自我表现,意义产生需要观者在场参与。因此,教育游戏应该将娱乐性与严肃性紧密结合,引导学习者融入游戏;使游戏规则与自由保持张力,优化学习者的游戏过程;注重观看与参与相互渗透,促使学习者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何处理好教育与游戏的平衡关系,找到教育和游戏的最佳结合模式,真正使教育和游戏自然、无缝地结合是目前教育游戏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文章首先论述了游戏与数学的关系以及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然后结合目前较受欢迎的游戏案例,总结出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结合的三种有效途径,以助于教育游戏与数学融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如何处理好教育与游戏的平衡关系,找到教育和游戏的最佳结合模式,真正使教育和游戏自然、无缝地结合是目前教育游戏设计开发中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在论述游戏与数学的关系以及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较受欢迎的游戏案例,总结出了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结合的三种有效途径,以期能为教育游戏与数学融合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要真正把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能否将自主性游戏和教育活动很好地融合起来,使教育内容为游戏的开展提供更多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游戏中得到反应。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实践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小学教育我们提倡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讨,教育游戏的新概念进入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教育游戏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新的途径。小学生天性好奇、好玩、好乐,尤其是对游戏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然而,我们会发现,有的幼儿在正规的教育活动中往往少言寡语,或对语言表达常常表现出羞怯或拘谨,可是在游戏中他们言语流利,表达准确,由此可见,游戏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智能的发展。那么,如何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语言智能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整理2000年至2014年国内教育游戏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文献,对国内教育游戏理论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分别从教育游戏的定义、教育游戏的分类和教育游戏目前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对教育游戏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