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就气态方程的重要性,气态方程的推让,气态方程与各气体定律的关系,气态方程在化学上的应用等方面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气态方程是高中热学的重点知识,本文就这方面的高考题进行分类导析,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质量问题气态方程是一定质量理想气体温度、压强、体积三个状态参量改变时所遵循的规律,气体三个实验定律是它的特例。只要理想气体质量不变,有关气体热学性质的问题可应用气态方程求解。例题(1985年高考题):一内径均匀的 U 形管中装入水银,两管中水银面与管口的距离均为 l=10.0  相似文献   

3.
解气体变质量问题的一种思路金昌师范郝国泰用气体三个实验定律解决气体状态变化问题时,不论用哪个定律,都是有先决条件的──质量恒定。若装在一定容器中的某种气体质量发生改变,这类问题便要运用克拉珀龙方程来解决,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概莫能及的。然而若将问题进行一...  相似文献   

4.
在气体三个实验定律和气态方程的教学中,对一般水平的中学生来说,在理解和接受上不存在多少困难。但在运用这部分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情况就显得不同了。大部分学生能够解决一定量的气体从状态 f(P_1、V_1、T_1)变化到状态 f(P_2、V_2、T_2)的有关问题,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定律的条件和熟练地运用气体三定律和气态方程的公式。然而在解  相似文献   

5.
气体状态变化的三个定律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研究对象均为一定质量的气体,现行高中教材(试验修订本)介绍的克拉珀龙方程,对解决一些有关变质量气态变化问题比较便利,但似嫌不够.本文拟结合实例,说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分态式在分析处理变质量问题:如打气、灌气、抽气、气体的混合等问题的应用,窥视其“一竿子捅到底”的解题功能,也有利于培养思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道气态方程判断题:一个圆筒形气缸内装有空气,气缸内壁与活塞之间是不紧密的。对气缸缓缓加热,使气缸内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在加热过程中气缸内空气体积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试判断加热过程中气缸内气体的质量变化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个等压变化过程。由盖·吕萨克定律知道: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它的体积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如果按题中所说等压过程的气体的质量不变,则气体的体积——温度  相似文献   

7.
在气态方程的应用中,有些学生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又由于现行教学中删去了克拉珀龙方程,学生对出现气体质量变化和气体发生迁移的问题,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不会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本文将通过以下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在应用气态方程时能够正确选择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应渭滨 《物理教师》2000,21(9):46-46,48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条件是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质量保持不变,但在遇到的实际问题当中,气体质量是变化的(如打气、抽气、漏气、用气等),对此一些学生感到茫然,无从下手.其实,此类问题均可转化为气体质量不变的问题,然后再应用气态方程进行计算,试看下面几例. [例1]某种喷雾器贮液筒的总容积为7.5L,如图1所示,现打开密封盖,装入6L的药液,与贮滚筒相连的活塞式打气筒,每次能压入300 cm3、1atm的空气,若以下过程温度都保持不变,则 (1)要使贮液筒中空气压强达到4 atm,打气筒应该拉压几次?…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气体的性质一章,玻意耳定律是解决气体状态变化问题常用的定律,其成立的条件为对所研究的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质量一定,温度不变。但实际碰到有些问题,虽然满足温度不变这一条件,而气体的质量随状态变化而变化,似乎不能用玻意耳定律解题。但是,只要我们稍作一些“技术处理”,就可把变质量问题转化为一定质量问题,从而能满足玻意耳定律成立条件,使之能适用。以下仅举一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种处理方法。例:一个足球的容积是2.5升,用打气筒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克拉珀龙方程在热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以下简称气态方程)所难以取代的,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为了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删去了这部分内容。删去它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下面谈谈自己的一家之言。 1 从气态方程到克拉珀龙方程是人们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深化过程。气态方程是在三条实验规律的基础上直接得出的实验公式,而克拉珀龙方程则是在气态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等概念进一步推导而成。气态方程的研究对象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且与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相联系。克拉珀龙方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考虑一类推广了的双复合Poisson-Geometric风险模型,假设理赔次数与保费的到达服从Poisson-Geometric分布,且带有Brown运动,运用鞅分析方法和全概率公式分别得出破产概率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2.
在数论中,借助于无限循环连分数,可得到Pell方程(二次不定方程)的求解公式。对于高次不定方程的求解公式,数论教材中并未论及。本文借助于某些Pell方程,证明一类高次不定方程是否有正整数解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Wave motion in subway or tunnel fire is an intrinsic property of smoke.As the pressure of smoke changes with mass of certain power,a kind of linear wave equation for smoke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conservation equations of its mass and momentum,under nearly homogeneous zone assumption.The smoke movement of 4 subway fires was simulated with Airpak.By fitting the pressure-mass functions to the simulated data,wave equations of the smoke were derived,and wave motions of smoke were thus validated.It can be seen that smoke wave is a kind of mass wave,whose velocity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smoke mass,and wave of a bigger fire propagates slower.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范德瓦尔斯气体模型提出修改意见,并导出更符合实际气体特点的状态方程和内能公式。  相似文献   

15.
楔形透视式是有机分子立体结构表示方法之一,有机化学教科书中乙硼烷楔形透视式的书写方式不够清楚。本文建议稍作改进,即可达到清晰的三雏立体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方程建立了一组特解公式(1)-(9).当从实常数扩充到复常数时.公式(1)-(9)依然是正确的.从而扩大了这组特解公式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在对图像置乱效果定性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位置、灰度和偏差度是衡量置乱效果的重要因素,并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从而给出新的图像置乱度公式.实验表明,该置乱度公式可有效衡量图像置乱程度的效果,与人的直观视觉效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相关情况下第i个顺序统计量及其标准化变量的期望、方差、协方差以及在各阶矩上的变换作用,将Gauss—Markov定理推广至一般相关的不完全样本的情形,并用最小二乘法对顺序统计量的参数作出了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推导出在样本值之间不相关或相关条件下计算估计量方差的公式。  相似文献   

19.
教师身份泛化:法治视野下亟待消解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治视野下,教师身份泛化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教师作为公民身份的某些权利被限制;本不该由其承担的义务强加于教师;学校超越职权限制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自由等。有必要消解这一问题,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为,既不把教师妖魔化,也不把教师神圣化,还教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身份。  相似文献   

20.
Three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temporal generalization in humans. In Experiment 1, a peak shift effect was produced when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intradimensional discrimination training. In Experiment 2, after training with a standard S1 and generalization testing with an asymmetrical series of durations, generalization gradients moved toward the prevailing adaptation level. In Experiment 3, generalization gradients showed a central tendency shift and moved away from the S1 and toward the mean of the test series (of 11 stimulus durations) after participants received training with S1 and S2 durations that in one condition were the 2nd and 4th and in another condition were the 4th and 2nd stimuli in the seri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were inconsistent with an absolute account of peak shift but were consistent with an adaptation level account of peak shi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