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安媛 《天津教育》2020,(1):35-36
2017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成为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不同时期的阶段目标;指出德育的五大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德育的六大育人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德育以知识为载体,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因此,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育人为本,渗透德育”,而作文教学实践德育时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句、广博的内容、真切的情感,能深深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对学生不着痕迹实施思想教育,定使学生铭记在心。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德育体系构建呈学科化偏向及运行机制不畅、资源整合不够影响了德育实践育人的效果。高校德育实践育人要超越分割,走向整体,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体路径为:在健全统筹兼顾与协同联动育人机制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学校主导与自我发展、校内资源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全程贯穿、全面关怀、全力助推、全域覆盖的高校德育实践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信念,使学生形成的良好品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树立榜样,激发学生仿效,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搞好配合协调,共同教育好下一代。只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才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校典范教育是德育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具有典范主体的形象性、典范教育效果的实效性以及典范教育客体的广泛性等特点。思政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弘扬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激励前进路,启迪新思维;树立示范性,发挥教育功能。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抓典范教育的主流,要着力塑造大学生的灵魂,要促进大学生的自强与自立等,以全面提高典范教育在德育实践育人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余大亮 《中国德育》2014,(10):74-76
正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笔者所在的毕节市五年多来在"三个践行"教育,即爱的教育、生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系统育人的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结合毕节市的实践探索,本文拟从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德育的境界三方面,探讨新时期德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本质功能是育人。素质教育体现了与学校育人功能的一致性。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到21世纪中叶,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候,今天的学生,将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建设者,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们必须在今天的教育中进行充分的考虑,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应更多地强调德育,强调创新和实践。德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德育实效性,是我们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的重点问题,更是我们苦心求解的难题。究其原因,固然是因为德育规律复杂,涉及到主观与客观…  相似文献   

8.
在为期四年的课题深入研究中,我们努力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探求适合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积极探索创新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给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平台;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优秀品德形成,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引导,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将学校德育工作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融入学生的精神领域,在“教育无痕”中,使“人本德育”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为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学德育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大系统,一项大工程,要根植于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以对话育人为理念,创新实践小学德育。基于对话育人理念的小学德育创新实践,是教育主体在人格平等、相互信任、心理安全的环境下,营造平等、宽容、沟通与合作的氛围,通过互动、交流、分享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化与外显,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0.
肖建勇 《教师》2014,(28):18-19
发展性德育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注重主体发展过程、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协调发展的德育。构建发展性德育为破解当前德育困境提供了一条新路,特别是对于薄弱高中学校来说,实施发展性德育对于提高育人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发展性德育充分考量了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因而更能实现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环境育人是理论界,尤其是道德教育领域的恒久话题。道德、品德的特殊性使得常规的教育手段效率低下。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德育手段的弊端使得道德教育事倍功半。从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看,环境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德育不同于知识性的学科教育,应遵循个体道德心理发展的独特规律,创造出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熏陶,全面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环境育人的理念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能使整个大学的学术氛围、人际关系氛围得到提升,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三全"育人是德育的指导原则和思想,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树立的教育理念.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探讨基于德育体系的"三全"育人教育策略,简要阐述立德树人理念下"三全"育人教育实践路径: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全员管理;建立差异化德育体系,实现全程化管理;建立实践化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管理.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荆门市东宝区盐池一中以优化育人环境为抓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教育活动懂得学习方法,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创造。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作为载体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育人是其核心。作为班主任班级中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在班级中落实育人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以德服人,也就是德育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而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来分析德育管理对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学科思政是实现学科建设与德育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工作模式,既指向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德育教育理念,也是对高校德育理论、模式、内容、路径等维度的创新和超越,具有系统性、多元性、渗透性等特征,是高校和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路径。基于我国研究生德育当前面临的育人理念、资源利用、队伍协同等方面的现实困境,提出从学科思政的顶层设计、平台搭建、力量协同等路径深化研究生德育工作,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数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是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教师在攀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的德育因素并将德育渗透到知识裁体中去,把传授数学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情操、性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成长为德艺双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作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其育人功效的发挥在学生德育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德育哲学视角出发,以德育的传导性特征为依据拓展大学精神育人途径,以德育过程的内化环节为启示强化大学精神育人作用,以德育过程的直觉顿悟为基点探索激发大学精神育人创造性的方法,对于凝结大学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育人无小事,生活即德育"。正因为德育无处不在,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又在课程育人,所以学生的一切生活细节都应看做是德育的课程资源。基于此,我校构建了"大课程德育"的育人体系,即贯穿一个主题——生活育人,围绕四条线索——启迪、陶冶、激励、养成,依托多种课程实现"课程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四个育人模式,有效实践着道德形成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王金台 《教育与职业》2006,(15):129-131
克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意识,提高专业教师的德育素质,创新教育方法,转变教学思路,构建育人功能的专业课程平台,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塑造个人品格,加强自身修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增强德育育人工作,必须在教学上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课堂育人质量,提高德育教师自身素质,重视对大学生的做人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