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关键事件法,收集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关键事件的深度访谈资料,对后现代伦理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及感知风险做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后现代伦理与社会实践问题的联系桥梁,解读后现代伦理情境下网络传播主体道德失范的行为.在对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9种动机和7种感知风险.不同类别的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的动机和感知风险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方兴未艾,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用户已达数亿.网络新媒体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嬗变,一直以来以群体为中心的生活大有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生活之势.网络新媒体在为人们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进行伦理考量、伦理调适.  相似文献   

3.
梁芷铭 《新闻界》2014,(4):63-65
网络谣言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一大痼疾,其背后的实质是人们诚信缺失在赛格空间的表现。治理网络谣言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加强社会诚信伦理建设,从源头上清理造成诚信伦理缺失的种种问题,从而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为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几类典型伦理问题的基础上,从技术异化、社会心态等层面探讨了个体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伦理问题的机理.治理社交媒体伦理问题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并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并摆脱单一运动式治理逻辑,以底线伦理共识为基础培育绿色伦理,促进社交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被互联网全面激活.随着网民话语权的逐渐开放,因体育赛场冲突事件所引发的编造、传播和助长虚假信息的网络伦理失范情况频发.规范网络伦理已成为营造健康网络空间和修复和谐网络生态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网络伦理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分析2017年辽宁女排赛后球员"冲突"事件,思考总结了其中所体现出的网络伦理失范之处,以期提出一些有助于今后规范网络伦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雅  张佰明 《青年记者》2017,(12):22-24
在互联网成为社会操作系统且超过半数人口使用网络的中国社会,基于网络渠道传达的公众舆情已然成为社会总体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而对于网络伦理舆情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总体伦理状况的把握和判断. 对于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而言,伦理价值在弥合人际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所谓伦理价值,是指社会成员明确界定相互间的行为规范,通过人伦之理维持文化共同体秩序的和谐与稳定.网络伦理舆情,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伦理价值标准模糊与缺失的问题在网络场域中的移植,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虚拟空间的新问题.当前,传统伦理价值面临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叠等诸多挑战,①如何对当下网络伦理舆情现状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为伦理舆情秩序重建提供现实基础,这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出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信息时代,它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伦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良好的网络伦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范艳芹 《青年记者》2008,(12):53-54
一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传播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其伦理问题也成为网络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物联网、云计算 、可穿戴设备等传感器遍布世界,海量数据被收集利用,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盲目夸大"大数据"的力量,然而对其相关研究和利用各界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界对大数据的期待掩盖了它巨大的风险.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大数据时代的风险社会伴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媒介技术等的长足进步,以及新闻传播模式的新发展,孕育了更多的风险表征.  相似文献   

11.
传播伦理近期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前所未有,已经超出新闻传播专业的范畴,拓展成为公民道德的一部分.在"Web2.0"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个个都有自媒体,传播伦理已然成为一项待普及的公民素养.新闻伦理——媒介伦理——公众传播伦理的拓展,是大势所趋. 信息冗余时代,我们如何去选择、使用、传播和评判?近期在席卷全国的以打击网络谣言为主的网络"严打"行动中,广大网民对于这些与传播伦理相关的问题,就倾注了强烈的兴趣.大家讨论着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媒介庄重、个人隐私权、未成年人的媒介保护、言论自由与审查、社会责任等传播伦理领域的问题,其中有些甚至成为全民话题.  相似文献   

12.
周洁 《传媒》2021,(18):56-59
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工具的发展,抖音类平台上的短视频强势爆红,但随后也因传播主体的伦理素养堪忧及需求偏异、短视频的特性及平台把关失限、传播场域失序和社会伦理失范投射等原因暴露出虚假低俗信息横行、易上瘾及隐私被侵犯等伦理"破限"问题.要想实现短视频平台的伦理归位,需要政府、平台、用户等多方协作,共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全民治理网络,政府完善法治监管,平台加强伦理自律,用户提升伦理素养,合力打造文明优质的短视频内容生态.  相似文献   

13.
李烨辉  睢姣 《传媒》2015,(23):58-59
2015年央视春晚过后,获得网络直播权的爱奇艺网站发布了数据,称小品《喜乐街》为今年观众网上点播数量最高的春晚节目.这里,笔者暂且不论网络点播人气的高低,只借助话语分析理论,批判性地解读这一"网络最受欢迎春晚节目"背后蕴涵的社会文化和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数据、自媒体、社交媒体的深入发展,在新的时期,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以2016年上半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为案例,解析网络舆情层级演化的过程,并探析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马嘉 《传媒》2018,(5):90-91
网络直播主持人是伴随着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可以说是播音主持人队伍的新成员.网络直播主持人队伍发展迅速,但其存在以美色、污言秽语吸引注意力的诸多不良现象,且其讨论话题的社会价值较小.改变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网络直播主持人的职业素养,规范其职业行为,并不断提高其主持话题的社会价值.本文重点分析网络直播主持人作为主持人的一种,其职业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探索如何改善网络直播主持人伦理失范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张锦华 《编辑之友》2010,(10):53-55
目前,网络上低俗之风盛行,艳照、不雅视频、芙蓉姐姐式的网络红人层出不穷.面对越来越多的由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们积极呼吁构建网络伦理.什么是网络伦理?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先从伦理学谈起.那么,什么是伦理学呢?伦理学是对道德进行研究,关注人的行为和价值的一门学问.它的实用性在于判断什么是符合道德的,什么是违背道德的.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些道德关系制约和规范网络中人的行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技术和法制上,而忽略了伦理道德这个层面.其实,人们把这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新技术"的应用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7.
梁修德 《图书馆》2011,(4):39-41
信息技术是信息伦理生成与演进的内在的历史逻辑。文章探讨了信息伦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伦理诞生为肇始,经历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融合为基础的网络伦理充分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全面社会化和社会全面信息化,通过对计算机伦理和网络伦理"扬弃",最终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8.
孙莹 《今传媒》2012,(8):53-54
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传播以"润物细无声"般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在带给人们高效便捷的同时,网络这把"双刃剑",也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伦理道德问题。本文试从网络自身、社会环境、网民自身等方面找寻产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关于网络伦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电脑网络这些近半个世纪才问世的新技术,已经为人类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环境。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规范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以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维系数字化生存,而且必须为数字化生存构建合理的伦理空间。文章从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入手,分析了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的关系,探求了网络伦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欧盟大数据伦理治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3):130-138
[目的/意义] 总结欧盟大数据伦理治理的经验,为我国大数据伦理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系统梳理欧盟有关大数据伦理治理的相关政策,分析欧盟大数据伦理治理的实践,重点剖析欧盟社会经济委员会(EESC)的治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欧盟的治理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归纳出对我国大数据伦理治理的启示。[结果/结论] EESC从人类生命周期出发,将大数据伦理归纳为包括"意识""控制力"等在内的10个主要问题,并从个人、企业、研究机构多层面提出5项治理举措,同时强调从多视角审视大数据伦理问题。而目前我国数据伦理法律规范的滞后,以及公民伦理意识的缺失给大数据利用带来了巨大的伦理风险,我国应借鉴欧盟治理经验,明确大数据环境下的个人权利,在数据治理过程中关注多利益主体的伦理需求,构建数字教育体系,探索建立研究者持续性审核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