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高校学报发行质量研究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行工作是学报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发行过程就是将学报通过商品流通和非商品流通的途径分送到订户(读者)手中的过程。发行是学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学报发行质量是人们对学报发行行为的价值评价。就我国高校学报出版现状而言,明显存在着重编辑、印刷,轻发行的通弊,而再就发行工作本身来讲,又存在着重发行数量,轻发行质量的问题,因而对于学报发行质量,学报研究者也就很少涉足,甚至在有关专业的工具书中也未见辞条。  相似文献   

2.
中国期刊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战略转型,电子媒体异军突起.使得传统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受到了猛烈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学报应主动采用电子媒体技术,引入交互式的编辑方式,实现从"以期刊为中心"向"以作者读者为中心"的转换,从而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高校学报还应开放式办刊,并牢牢把握"内容为王"这...  相似文献   

3.
拓展高校学报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高校学报特点和目前上网状况的分析,提出了扩大高校学报影响的途径.开设Web网站或者建立网上数据库,为高校学报与读者、作者交流提供了窗口,但这只能是等客上门;而利用电子函件列表,创办<高校学报导读>电子杂志,通过文摘和目录的形式向读者介绍高校学报最新发表的论文,这无疑进一步拓展了高校学报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刘丽丽 《新闻传播》2023,(12):58-60
本文从数字化时代的高校学报转型入手,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不同于传统出版行业的高校学报数字化发展的困境,通过从编辑方角度着手进行定位分析,着眼于如何对高校学报这一特殊的学术出版物进行运营维系,包括建立维系读者黏性的相关体系,为数字化转型的高校学报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纸质体高校学报的发行量越来越小,除了呈送上级主管部门、赠送给作者、学报编辑部互相赠送、学报编辑部库存[1]外几乎没有其他发行量.纸质体学报所遭遇的发行困境一是缘于网络环境下阅读习惯的改变;二是缘于高校学报"内向性、综合性、学术性"的特点.其实,作为一种文献资源型期刊,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报以数字化出版不仅...  相似文献   

6.
出版流程模式的重组阮光页一一本图书从出版设计。撰写书稿到油墨飘香的书籍送到读者手中,经过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一系列产品化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图书出版流程。传统的出版流程将全部过程归纳为三块,即编辑、出版、发行。一般中等规模的出版社即以编辑部、...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学报的出版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与此相适应的高校学报的服务体系也正逐步形成,开展期刊的各种个性化服务,以实现编辑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实时性双向交流,以便为网络出版技术与出版稿件等其他相关信息的整合提供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8.
崔希民 《出版广角》2015,(16):30-31
我国的出版行业目前已全面步入了数字出版转型时期,出版转型是整个出版产业全面进行体系、结构与功能重组的过程。大学学报作为期刊出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整体转型也包括出版管理方面的变革。大学学报向数字出版转型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大学学报在出版转型时期必须积极革新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出版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大学学报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报主编伦理与学报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编伦理是伦理道德体系中作者、编辑、读者在对学术出版环境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提出的维护学术交流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要求.学报主编的学术声誉、管理艺术和人格魅力,是高校学报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动力和关键.高校学报要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并保持发展,必须从选聘、培育、制度规范等方面加强学报主编伦理构建.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的校对工作,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它不仅是保证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认真执行国家标准和法规的具体体现。校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学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严格把好高校学报的校对关,使学报从内容到形式更臻完善,应是高...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报凝重、深厚的学术特性使其读者面层次高、范围窄,但严酷的现实表明“按编辑目的本该可达的时间、可达的人群中却很少读者、很少和声、很少效用,甚至无读者、无和声、无效用”。如何提高高校学报的效用呢?英国著名科学家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名言颇富哲理,发人深省,使我们打开了思路:要想提高学报效用,就必须在拓展学报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一、扩大传播的广度只有开通各种信息通道,使学报信息传播至广大受众,才有可能有效地传播信息和发挥信息效用。1.广辟发行渠道提高馆藏占领率学报内容的综合性致使其订户很少为个人,而多为高校、科研单位、情报机构的图书馆和资料室。提高馆藏占领率既可使学报信息借助情报中心传播科技信息的方式进行传播,又能增加被受众关注利用的机会。因此,学报编辑部应充分挖掘潜力,扩大发行渠道。对于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可同时采取以下办法:①邮局征订。②联合征订。③自办发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单位的图书馆、资料室寄发订单。④国外发行,可借助于对外发行机构。⑤网上发行,可通过网上的电子商务、中国期刊网等发布征订信息以求得更广阔的征订发行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学报出版定位的尴尬、困惑与迷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我国期刊出版中,高校学报一方面以其数量之多、学术性之强占有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出版的不景气状况又分外突出.投入大、印量小、订户少、浪费大已成为高校学报出版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这与高校学报出版的定位不无关系.高校学报出版定位的尴尬、困惑与迷失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报的出版,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报应具有美国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报应具有美国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识●续维国【呼和浩特】中国高校学报的自然科学版,无论是刚刚问世的,还是创办于本世纪初的“百年老刊”,发行过千份者寥若晨星,发行百余份者却俯拾即是,更有少者,发行仅几十份的,亦在举步维艰地办着。发生量的问题,不知给学报...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专业性学报的“专”和“集中”,还是综合性学报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归结起来,其作用都表现在它是文献内容的提供者.从文献应用角度和学科分析角度看,数字化打破了高校学报综合性和专业性学报的边界,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校学报专业性和综合性选择这一两难问题的突破口和融合点.数字出版的在线、互动、搜索引擎和大储存量,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吴海霞 《出版广角》2021,(10):43-45
报纸、期刊质量主要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其中,内容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高校学报应从行政管理、学术管理、程序管理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健全相应制度,以确保期刊的出版质量.通过加强学报党建和制度建设,确保学报的政治质量;通过建立和健全主编负责制下的学报编辑委员会制度,确保学报的学术质量;通过完善高校学报采编审校程序建设,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加强对编辑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确保学报的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和正确的编辑出版导向.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高校学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由于高校学报的特殊性,体制实现突破目前还比较困难.面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寻求高校学报的发展,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根据所属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能力,对学报进行重新定位,借助学校的学科优势,突出学报的特色,增强其读者的针对性,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报刊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报实行开放存取,可以强化高校学报对科研宣传、培养及存储的作用,也顺应了报刊体制改革的方向。本文拟从开放存取的概念与作用分析入手,探讨高校学报在出版理念、特点、发行方式与加入期刊数据库的现状,研究高校学报如何实现开放存取。  相似文献   

18.
从美国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识看中国高校学报续维国中国的自然科学版高校学报,无论是刚刚问世的,还是创办于本世纪初的“百年老刊”,发行过千份者寥若晨星,发行百余份者却俯拾即是。更有少者,发行仅几十份,亦在举步维艰地维持着。发行量的问题,不知给学报编辑们带来了...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发展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对我国期刊的发行渠道、出版经营、管理形式都带来了冲击.一方面学术期刊要尽快实现向专业期刊的转化,争创大刊、名刊,跟上世界期刊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作为学术期刊的高校学报仍要不忘坚持学术性、服务性的双重任务.面临这样的发展形势,学术期刊该做出怎样的文化选择呢?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主要群体,但其学术出版市场是弱势的.文章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学术市场和学术出版市场的特点进行了理性分析,基于期刊分层的现实分析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出版市场空间,认为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出版市场是缝隙市场,需要用心找寻和经营由核心期刊之外的市场.最后,从在缝隙市场中"探矿"、确定"矿藏"的开发潜力、以"多角化"解压风险、量身打造等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出版市场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