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国后中国图书馆学的学科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后中国图书馆学是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自觉主体。从发展轮廓、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研究范式、方法论、理论基础等6个方面论述该学科进展的基本特点,指出它存在着“乱”、“浮”、“实”、“粗”等4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6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产生“层次说”、“过程论”、“实用论”、“综合论”等四大类型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基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对我国60年来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进行综述和评论。阐述影响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提出应遵守科学的移植原则和方法论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一个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古代中国是一个图书馆实践与理论早熟的国度。古代中国人在几乎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自主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实践方法和理论认识,就是梁启超所言"中国的图书馆学"。本文正是为了归纳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思想而作。[研究设计/方法]古代中国人完全自主地提出诸多图书馆学思想范畴,本文选取其中的五个范畴加以阐释,分别是:"书即道,道即书";"藏秘书,处贤才";"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爱书须传布"。[结论/发现]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思想极富专业性和哲理性,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创新/价值]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图书馆发展史。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记录有极其丰富的图书馆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分析和归纳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图书馆学智慧,是梁启超所言"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方法/过程] 利用价值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分析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思想的构成。[结果/结论] 归纳出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图书馆学智慧的五个方面的构成,分别是:文以载道,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文献价值观;藏书以传道,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价值观;治书以供治学,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功用观;爱书须传布,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藏书流通观;馆职为美职,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藏书历史中,图书馆不仅将藏书实践作用在现实层面,还将具体文献工作"进之于道",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由此产生。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探讨了其理想追求对中国古代人格、社会及生态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一书在中国历史语境、东方思维和古今中西比较的视域下,对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史实描述,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阐释。作者利用古今中西会通的思想方法,以古论古,以古鉴今,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整体脉络,为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7.
蒋永福 《图书馆论坛》2020,(2):26-35,44
中国古代无“图书馆”“图书馆学”之名,但有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之实。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是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地域、时域中独立生发出来的,几乎未受异域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显著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文章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特征概括为三方面:发展历史上的悠久性和自发性;思维方式上的本体性和价值性;论理方式上的非论证性和非学理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批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正兴 《图书情报工作》2002,46(11):33-36,7
根据英国哲学家培根关于认识论的假象学说,列举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族类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并透过这些假象,讨论网络时代图书馆学研究的治学态度、学术基础、治学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知识集合论”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知识集合论”的概念具有模糊性、宽泛性,因此对图书馆缺乏专指性。“知识集合论”未揭示出图书馆本质,所以“知识集合”不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知识集合论”把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学应用分支学科“让渡”出去,使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失去了生存能力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学学科认同问题一直存在,图书馆学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构建图书馆学的学科认同:学科史研究和对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的思辨性讨论。从学科制度视角构建图书馆学学科认同是一条新的途径,通过“自我认同”、“他者认同”和“社会认同”三个方面构建图书馆学的学科认同,有利于增强图书馆学人的学科自信和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11.
从对范式概念的理解、图书馆学有无范式的讨论、图书馆学范式是什么及图书馆学未来范式等几个方面综述我国图书馆学范式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图书馆学界基本对“图书馆学是有范式”的观点保持一致,不再进行图书馆学有无范式的争论;但国内图书馆学范式研究中还存在对“范式”概念的认识不确定、实证研究方法不足、尚未形成规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下述三大学术旨趣,导致中国古代图书馆学迄今没有被建构为一门成熟的现代学科。第一,将理论论域局限于分类编目的技术层面,使得除此之外的其他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智慧逸出了人们的学术视野。第二,庸俗地看待历史时间的演进,认为“古代”藏书楼不能等同于“现代”图书馆,从而在研究主体上缺失正确的指谓。第三,满足于知性研究,从而对古代图书馆学的学科精神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反思前贤时所走的弯路与不足,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在建构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学术征程中迈出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阐述了全球化或现代化进程并不支持西方中心主义的一元论图书馆学模式,中国学者应该在"拿来"的同时,增强学术输出意识,为"和而不同"的世界图书馆学贡献自己的心智.作者认为,输出必须基于传统文化血脉和民族身份立场,在西方话语的"他者镜像"中有针对性地挖掘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优秀成果,以消弭在输出时可能遭遇的情绪和学理上的双重抵制.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与实践的发展趋势》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数据调研,重点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中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知识消费行为的变化,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及学科研究的变革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深入剖析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该书具有思路清晰,观点新颖,系统完整,研究方法科学,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但其提出的“未来的图书馆学将融入知识管理”、图书馆学应“正名为知识管理”等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认为18世纪之前是图书馆学的前科学阶段。图书馆学的常规科学阶段则是从1807年德国M.施莱廷格提出“图书馆学”概念和1808年提出“图书馆整理理论”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殷墟窖藏甲骨是我国迄今可考的最早档案馆和广义意义上的最早图书馆,是研究我国图书馆学思想起源的首选材料。殷墟窖藏甲骨奠定了后世文献集藏思想的基础,该思想的核心是通过文献集藏,在现实和观念两个层面上为王权政治服务。现实层面上,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的有意集藏而保存“来自于已逝去了的祖先的智慧”,直接为行政施政提供指导;观念层面上,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神圣性的宣示而强调拥有文献生产权和保管权的皇室政权的合法性。由此形成我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兼具现实和观念双重内涵的独特个性,与单纯执着于现实层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图书馆学思想迥然而别。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诉求得失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的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普遍存在着中国化的学术诉求。前辈学者们以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为学术资源,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具体实际,尤其是结合分类编目方面的技术问题,努力寻求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可能途径。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不再追问本质:图书馆学理论的后现代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等学说,其实都是人们主观建构的产物,并不具有客观性。追问图书馆本质的努力,其实是制造图书馆学的“元叙事”。 放弃对“元叙事”的制造,不再追问虚幻的图书馆“本质”,摆脱对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盲信,摈弃理性主义一元论的束缚,尊重价值观之间的客观差异性,从而走向多元价值观之间的民主对话和博弈选择,这是图书馆学理论应然的后现代走向。  相似文献   

19.
从读者“转化”机理、图书馆基本职能和图书馆社会职能等三方面分析“转化说”,认为“转化说”不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阐述图书馆“职业化”进程,引出目前图书馆界存在的“去职业化”现象。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及“去职业化”在图书馆中的具体表现,提出尽管图书馆员“去职业化”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增加图书馆员专业多样性,但还存在着如图书馆业务质量降低、图书馆核心能力下降等重要问题。基于以上观点,从图书馆具体工作、图书馆学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等角度提出应对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