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舫  崔迪  杨添艺 《新闻记者》2023,(10):69-80
本研究将粉丝视为网络空间的行动参与者,考察粉丝日常实践形式如何转化为网络连结性,并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表达与参与。研究以内地娱乐圈为研究情境,从数字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出发,提出粉丝文本实践和数据实践的概念分类,检验粉丝日常实践、网络社会资本、粉丝网络讨论及公益参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文本实践和数据实践均为受访者常见的行动方式。粉丝文本实践对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间接影响,呈现自我动员模式,而粉丝数据实践直接影响公益参与行为,呈现组织行动模式。“强关系”导致的社会连结及粉丝社群内部讨论对公益参与频率影响显著,粉丝社会参与的驱动力仍以内部连结为主。  相似文献   

2.
人类从口语传播时代迈向电子传播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随着传媒的发展与传播,以大众为中心的网络文化渐渐形成。娱乐粉丝也由传统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迅速集结成网络粉丝社群联盟,并渗透到网络文化中。自2005年真人秀节目的风靡,大批娱乐粉丝诞生、集结,娱乐粉丝群体便开始出现将自己从“人”降格为“物”的现象,在群体命名、行为方式以及精神层面普遍呈现出一种主动的自我降格的物化现象。这种物化行为不仅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更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文化与经济的合谋。  相似文献   

3.
粉丝,英文单词FANS的音译,是“迷、狂热者“的意思,这个词语在2005年“超级女声“之后开始流行起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粉丝的追星行为由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延伸到了网络。在一项关于“玉米“粉丝支持明星偶像的各种行为的问卷调查中,选择在网络论坛、QQ群上发言和访问网络博客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了51.4%和51.9%。可见,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社区、论  相似文献   

4.
史啸 《新闻世界》2014,(3):118-119
在微博刚刚诞生的时候,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个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但是在一些以微博平台为主的网络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两个“意见领袖”发生冲突的时候,在微博上的两派“粉丝”受众旗帜鲜明地对立了起来,并且在唇枪舌战中变得非常不理性,表现为语言侮辱,人身攻击等行为。本文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角度分析“韩方之争”这一网络事件,探讨在微博平台上的群体冲突行为,并分析这种行为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5.
“占有”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心理现象,展现了粉丝与明星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面向。粉丝的身份伴随着“心理所有权”的产生,深刻地影响着粉丝的情感实践。本文从粉丝心理所有权切入,通过访谈22名粉丝,探究明星粉丝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动态地生成并进而通过影响行为进行表达。研究发现,这种认知情感结构体现为粉丝对于明星及其符号体系的占有欲,并通过“双重过渡”的行为逻辑外化出来,由此推动粉丝消费行为和粉丝公民行为的产生,促进一种占有的情感实践。  相似文献   

6.
“周边”是韩国K-Pop产业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是由娱乐公司出品的、和爱豆相关的产品,包括应援棒、小卡、钥匙扣等等。缘于和爱豆的关联性,周边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受到中国K-Pop粉丝的追逐。各大平台深度介入周边的移动之中,围绕周边移动形成的交流网络、物流网络和平台的“基础设施化”息息相关。作为中介的平台,连接、调度粉丝站(粉丝组织)/代购(以个体为主的运营)/代切(产业组织)、粉丝消费者、周边等人和非人的多元节点,融合线下交通、物流的“硬基础设施”,集结成一个动态的“行动者网络”。基于由平台为主导的移动系统,在不同粉籍的粉丝间形成新的关系联结,打破以爱豆为中心的固有粉圈的实践逻辑,生成以周边为中心的圈层形态和秩序。  相似文献   

7.
李瑞 《传媒》2017,(21)
据统计,2017年1月至7月,国产电视剧产业投资热度和规模继续保持高位,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138部5648集.在近两年的爆款电视剧中,青春偶像剧占据了很大比重,如表达年轻新主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青春偶像剧《冰与火的青春》《加油吧实习生》《择天记》等不仅收视火爆,还一度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并在丰富受众精神世界、提高道德素养、培育良好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从粉丝文化、青年文化、大众文化等理论视角入手,通过对部分偶像剧展开案例分析,探讨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特色,以及消费文化视域下青春偶像剧的发展方向,以加深对国产青春偶像剧认识,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蕴含和价值诉求,助力青春偶像剧成为正能量传播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8.
胡蕊 《青年记者》2017,(11):34-35
“迷”是英文“fans”的中文释义,国内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粉丝”.本文通过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迷”群的政治倾向、政治参与、泛娱乐化研究,意在勾勒出当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真实图景,探讨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网络政治行为的引导策略,促进其积极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重视防范平台社会饭圈文化背景下的结构性风险,是当代社会媒介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平台作为连接粉丝和明星的中介,在饭圈文化构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平台的技术特征是“连接”,它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重构,使得规则和资源再结构化。粉丝群体中出现的价值认知偏差和怪诞行为,是资本、平台、粉圈等多方面主体不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结果,引发了社会对娱乐产业的信任危机,而这种危机是规则缺失和资源无序造成的。畸形的饭圈乱象是粉丝个体、粉丝圈群和社会各方结构共同所为,对饭圈文化造成的结构性风险及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平台机构需要在生态系统的设计中兼顾公共价值和私人利益,追求“自由克制”精神。平台可以从公共服务责任、网络生态治理责任和青少年保护责任出发,实现对饭圈乱象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表现。以中国韩流粉丝为例,分析其在网络中的三种身份表现方式。韩流粉丝在网络中建立理想的虚拟身份;韩流粉丝进行"粉丝实践",参与"文化创造";在网络话题讨论中呈现"群体极化"。  相似文献   

11.
相比本土偶像剧,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外来偶像剧,在我国内地有更大的受众影响力,其以互联网络为主的传播渠道要素,在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于众多对非本土偶像剧流行原因的传媒体制、社会文化等宏观考量角度,本文将从渠道角度,分析受众对网络的选择原因及其对偶像剧传播效果的影响;对当下年轻人的偶像剧文化流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新媒体受众的特征,更对中国文化的网络跨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粉丝文化经济的威力在娱乐产业和文旅产业中得到彰显,粉丝力量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在以偶像为中心的文化经济模式下,粉丝位于产业链的末端,被视作被动的消费者,他们作为生产主体性的位置遭到忽略。“粉链经济”以粉丝为中心重新考察“偶像-粉丝”的关系结构,发现粉丝不仅有着极强的文化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而且具备养成偶像、制约资本和平台、影响地方发展的能量。由粉丝立场来考察,“粉链经济”是将粉丝视为独立的、不依赖于明星、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前提,并在与产业链上其他经济主体相抗衡、相博弈、相妥协中发展起来的新文化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4.
胡岑岑 《青年记者》2021,(19):12-15
互联网赋予粉丝的话语权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话语权,粉丝利用现行话语规则,采取了“提高音量”“降低噪音”“‘正确’发声”等话语策略。然而在不平等的话语规则下,粉丝试图争取的话语权是虚无的。与此同时,粉丝的话语策略变成了一种新的话语规则,对粉丝之外的其他网民群体形成了话语霸权。由此,粉丝陷入了争与不争都是问题的话语困境。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粉丝的追星活动逐渐由线下转入线上虚拟社区.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本应为粉丝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然而,虚拟社区中的粉丝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等级划分.通过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等,笔者发现互联网粉丝等级的形成受粉丝掌握的现实资本与“迷资本”的共同影响.根据对现实资本和“迷资本”掌握的多寡,互联网中的粉丝可大致分为核心粉丝、普通粉丝和路人粉丝三类.当然,粉丝等级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对粉丝个人而言,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三种等级衍化路径;对粉丝群体来说,则存在稳固发展和颠覆重构两种等级衍化模式.认识粉丝等级之于网络自律和网络治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网络社会中数目庞大的一支队伍,粉丝群体既隐秘又影响深远地存在着.“圈地自萌”指对于一些非大众的、个性化的观点和爱好,不在公众平台争论或宣扬,而将话题讨论控制在有相同爱好的圈子内部的行为方式.近年来,“圈地自萌”在粉丝圈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粉丝将其作为约束自我和他人、规避不必要争端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收视率创下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顶着“国内第一部红色青春偶像剧”的称号,在国产青春偶像剧收视情况不甚景气的背景下,《恰》剧的热播及其激起的巨大反响值得我们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刘国强  粟晖钦 《当代传播》2022,(1):56-61,66
全球不稳定劳工的涌现与资本主义新危机的起伏,使得“重返马克思”成为当下西方学界思考社会问题的新路径。此种研究视角下,社交媒体被描述为充满剥削的“无墙工厂”,而粉丝则被视为被资本压榨的“数字劳工”。本文以微博“控评”为案例,从受众劳动、商品化、情感异化三个维度管窥和反思西方“数字劳动”等术语在理论旅行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契合度与合理性问题。研究认为,尽管数字劳动等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粉丝研究视野,并有效避免权力结构与不公问题滑落到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外,但由于缺乏对本土化情境适用问题的考量,忽视作为具体个体的粉丝主体性意识、情感的复杂结构以及社会性互动的深层意义,对新媒体时代作为亚文化社群的粉都与资本、偶像、国家之间的张力关系也缺乏深入考察,因此,将粉丝简单地定性为数字劳工并不十分令人信服。本文跳脱剥削范式与结构主义的窠臼,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数字化时代粉丝平台及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李嘉全 《新闻三昧》2005,(11):26-27
“MM”、“恐龙”、“粉丝”可能将成为课堂上禁用的教学用语。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议审议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字法〉办法(草案)》中规定:汉语出版物、国家机关公、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用法规来规范语言使用,将网络语言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个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汇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田华 《编辑之友》2012,(2):84-86
由于粉丝看偶像不看电影,能够在包团观影等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情感的宣泄,2011年“粉丝+明星+电影”的粉丝电影在国内迅速蹿红.但是粉丝电影为了满足粉丝的消费需求一味注重偶像在电影中的表现而忽视电影本身,这不仅进一步助长了粉丝的追星行为,也更削弱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