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看十二集电视专题片(庐山》,我一直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庐山,我不知去过多少次,它的主要景点,也不知游过多少遍。但这次看《庐山》,我却依然感到新鲜、诱人而兴奋,依然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嗜好     
朋友们说我既不会吸烟,又不善饮酒,是个没有嗜好的人。我总是点点头微笑着。但心里不免想着自己还是有嗜好的。上中学时,同学中很有几个爱书的,渐渐地我也不满足学校图书馆里的“中华百科丛书”和“万有文库”了。家里几乎没有藏书,不知哪里来的《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以至《玉梨魂》之类,早已偷偷读过;叔叔留下的《中学生》、《东方杂志》曾使我迷  相似文献   

3.
吉林摄影版的《老夫子》最近很好卖,在少儿类图书排行榜上连续几个月都居于前列。它的责编张耀天先生这样解释道:“这种漫画形式很符合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口味。而且它的内容不错,能使人消除紧张,感到轻松。现代人常常有紧张的应激状态,读了它之后多少会得到缓解。而且它也适合平常休闲时阅读。”当问及发了多少万册之后,张先生不太确定地答道:“1万多吧。具体的数字我不掌握,你要去问发行部。”但是发行部的人不知出于何种考  相似文献   

4.
已是3月2日了,我订的《军事记者》仍不见踪影,说心里话那份焦急和热切真的很不是滋味,每天收发员还没到我就到了收发室,几次下来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杳无音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机关办事,发现康干事的桌上放着一本今年第一期的《军事记者》。我想也没想就坐下看了起来,可能是我太入迷了,康干事连叫了我两声我才反应过来。他说:“这本杂志不错,你也爱看啊?”我连连点了几下头,忽然想起我订的《军事记者》来,就忍不住地向他发牢骚:“也不知杂志社怎么搞的,我订的现在还没收到,办事也太磨了”。“噢!这本是不是你的?上星期夹到报纸里发到我这儿的,我看上面内容比  相似文献   

5.
一部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中华英烈人物辞书《中华英烈大辞典》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该书题词。李鹏的题词是:“鲜血洒神州,万世仰英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题词是:“继承先烈遗志,振兴中华民族”;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题词是:“鲜血洒神州,万世慰英魂”;国务委员陈俊生的题词是:“中华英烈,民族之魂”。 这部书共700万字,16开豪华精装本,上下两册,收英烈人物15000余人,时间上起1840年鸦片战争,下止1956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所收人物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5月初,《许昌报》一版头题位置发了我一篇主题为《临时工王爱民15年间21次被评为先进模范》的消息,报道对象单位的一位业余报道员见到我后说:“王爱民的材料我翻腾了不知多少遍,也没写出新味,你咋一摆弄就挠摸了个头条?真是我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得来全不费功夫。”“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话,我至今未敢赞同。此篇稿件从采写到见报的过程,可以说付出了相当的艰辛。收集素材、提炼主题、选择角度,道道关口不说是披荆斩棘,也可说是费尽心血了,因而说  相似文献   

7.
1、我为什么首肯据说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台长在一次会上说:“《爱你没商量》得到陈志昂同志的基本肯定,我心里就踏实了。”我听到这番话以后感到有点惶恐。我没有想到,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一言九鼎”的份量。我想,杨台长这样说,大约是由于我看片一向很挑剔的缘故吧。何况我对“玩文学”的人们历来敬而远之,对于王朔“码”出来的“字儿”一行也没有拜读过,而现在竟然对《爱你没商量》“基本肯定”,这至少使中央电视台推出《爱》剧减少了一份阻力,所以杨台长要感到“踏实”了。那么,我是从哪些方面肯定《爱你没商量》  相似文献   

8.
央视二套有个专栏节目 ,叫“鉴宝”。就是爱好收藏的朋友 ,把自己收藏的宝贝拿到节目组 ,由节目组邀请知名专家进行鉴定 ,并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码。说得再直白一点 ,就是让专家告诉你 ,你的藏品到底能值多少钱。我家世代贫农 ,祖祖辈辈都未曾发达过 ,所以不大可能有什么“传家宝”似的物件传到我跟前。于是 ,我对“鉴宝”节目一向不大关注。 1 1月 1 5日的“鉴宝”我照例没看 ,倒是我的同事看了 ,只是不知她家是否有宝。两天后 ,我的同事兴致勃勃地告诉我 ,本次节目很有味道 ,我是应当看看的。原来 ,一位颇有眼光的收藏爱好者 ,从废纸回收…  相似文献   

9.
读了《出版工作》第八期刊载的舒宝璋同志的《古籍重印的几个问题》一文后,颇得教益,感到意见深中肯綮。除舒文已指出的《古文观止》(中华重印原文学古籍刊行社据映雪堂本重排)的一些问题外,就我所见该书校勘疏忽方面的问题补充一例:李密《陈情表》(第二八四页)于“过蒙拔擢”与“岂敢盘桓”间即脱“宠命优渥”一句。所以,舒同志的文章能及时提出这些问  相似文献   

10.
有时候我想,若干年之后如果有人从事外语教科书的版本学研究,那么,搞清《新概念英语》在中国究竟出现过多少种版本,将会是个不算很小的课题。不妨粗略地列举一番:有原版翻印本(许多年以前,你能在国营书店某个标有“外籍人士免入”的房间看到它们),  相似文献   

11.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12.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3.
“当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了?”“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 曾经风靡中国这段墨西哥电影《叶塞尼娅》和英国电影《简爱》的配音台词在不停地循环播放着,曾几何时,这个声音的主人李梓是多少现在中年以上观众最美好的成长记忆。如今她安静地躺在白色的菊花围绕的棺床上,不再有任何声音。  相似文献   

14.
不知多少记者碰到过“记者的尴尬”,唯有光明日报写评论的刚建诚实地将它们记录下来。先是刊登在新闻出版报上(今年3月12日),后又被拥有350万读者之众的前《读者文摘》杂志转载。在如今这个年月当记者,磕磕绊绊沉淀了多少与以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新闻没了轰动效应”——从前“写篇稍微像样的东西,电话、来信不断,有表钦佩的,有问详情的,有提线索的……。今天你费九牛二虎之力精心构筑的东西见报了,却没问询,没祝贺,连商榷  相似文献   

15.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16.
耐心地向用户传递辨识能力,既比单纯地提供真相、破除谣言有力得多,也比“这么荒唐的谣言也能信”式高冷的讽刺友善得多. 翻翻去年一整年我写的评论,关于媒介素养方面的评论,写了差不多20多篇,影响比较大的有《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防火防盗防朋友圈》《全民捉奸狂欢,正义凛然地造谣义愤填膺地信谣》《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最后急吼吼地求真相》等.有朋友说:“你干嘛总那么较真,不累么?”我说:“再不较真,我们终将娱乐和愚昧至死.”看到腾讯推出了“较真”这样的专业事实查证平台,感到很欣慰,媒体的责任本就应该是“求真”和“较真”.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编辑命题约稿,让我结合自己的新闻工作实践谈谈“专与博”的话题。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实践,只谈“专与博”的理论对于舞文弄墨为职业的我来说不是难事,问题在于理论要联系实际,特别联系自己来谈难免就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所以命题作文比较难写,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突然想起前天我在大学新闻学院讲课,有位读过我一些作品的研究生也曾问我:我见你主编了很多书,好像你在历史、考古、文艺、新闻甚至于风俗文化研究领域都写过一些学术论文和专著,觉得你在几个领域里都颇有见解和建树,获奖也不少,很受专业圈内专家们的认可。那么你到底应…  相似文献   

18.
记者是官否?     
想到“记者不是官”这个问题,缘于几年前在某县的一次采访。记得那是一个部门在开总结表彰会,主管县长也到会了,主席台上济济一堂。可能因为我是地区下来的记者,在报社又有个主任的头衔,人家竞生拉硬拽地把我也推到主席台上坐下。主席台上有烟有茶,坐得也宽松,可我硬是感到浑身不自在。后来我借出去方便之机,在主席台下面和电视台的同行们坐在一起,这才感到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不由得宽心地舒了一口气。于是,我便想到了这个问题:记者是官吗? 查《现代汉语词典》,记者本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可在现  相似文献   

19.
读书偶得     
夜读《壮绝神州戏剧兵——演剧六队回忆录》,发现周令谟先生“演剧六队的三年生活”一文中记载了一段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史料。文中写道:“我参加六队不久,队里就……将《清宫外史》的舞台设计任务交给我。……为了了解清代宫殿建筑、陈设,我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省图书馆的管理员毛××,他热情地为我提供了一些故宫的文学资料和画册,其中一本《中华景像》画册,我看了无数次,我日夜反复思考,画设计草图,为了那几根盘龙大柱,我和几位搞舞台的同志,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才将它做成。”  相似文献   

20.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