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本土化的选择、现状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80年代初以来,国内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发展及趋势做了理论上的初步梳理,并对本土化的意义及目标,本土化所追求的学术个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坚持应该从学术对话的层面上,倡导本土化的实践;在辨识本土化的过程中,加强对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养育我们化西方传播学理论的能力,从而建构一个带有自身学术个性的理论世界。  相似文献   

3.
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各地女权状况的多维差异、中国女性受众复杂多样的解读体验,醒示了西方女权主义受众研究本质上的真理性、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和深入程度的本土化诉求。本文选取了影响较大的五个女权主义流派,评析其受众理论并予以中国化思考,从传播学角度辅以其他学科的思维视角,探讨当下中国大众传播领域的女性受众解读体验和女权主义受众研究的多元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的一些传播学者在余也鲁的倡导下拉开了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序幕.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二元框架就此形成.这一二元对立的框架成为此后各种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基本指导思想.然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来看,"中西二元框架"不仅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悖论,而且它对西方理论和中国经验的理解是非学术化和教条主义的.其结果就是在各种非议中,传播研究本土化迷失了发展的方向,与它当初的目标渐行渐远.其实,传播的本土化应当是一种多元化的学术自觉,它总体来说可以被形容为中国学者在与西方学术对话过程中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5.
冯韶文  吴非 《青年记者》2007,(24):86-87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很多西方的节日愈加影响到中国大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某种角度来看,作为文化大融合的香港地区圣诞节期间的一些电视节目对于内陆地区观众的收视情况也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那么,作为与香港毗邻的广东地区的电视受众,在圣诞节前后对于香港华语电视的收视情况如何?本文将以广州有线凤凰卫视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杨惠  戴海波 《编辑之友》2016,(11):64-68
传播研究本土化始终无法绕开对“中国经验”的探讨.本文在对“中国经验”的前世今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一番批判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经验”的提法是传播研究本土化中对西方理论霸权的一次政治性话语回击,但是,政治的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当政治热情凌驾于学术之上而产生的理论往往是权力的附庸品.“中国经验”是基于中国人作为主体的传播实践,它的价值标准应该回归到研究对象追求主体性的生活脉络中去,以是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去提炼有针对性的经验事实.在传播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找准经验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中国经验”中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法和文献研读法,对2022年《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通讯》所刊发的207篇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力量布局与研究主题分布分析,并与2021年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高等院校仍是档案学研究的主体力量,来自业界的研究力量有所增强。2022年中国档案学研究依旧关注“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治理”“档案与数字人文”“电子文件”“中国古文书学”等主题,但也涌现了“红色档案”和“档案学科建设与发展”等新主题;研究特点上呈现显著的本土化和跨学科性,但在关注“人”的需求、跨学科的双向互动以及研究深度上仍有待加强。未来中国档案学研究仍需立足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和需求,对从西方移植的理论进行本土化、中国化的过滤和处理,对中国传统的档案思想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同时,基于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和新需求,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播能力”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传播能力研究的现状。它们包括传播能力研究的历史和观念 ;能力概念的多种含义及美国传播学者帕克斯 (Parks)的三个“功能性主题” ;萨拉·特伦霍姆 (SarahTrenholm)和阿瑟·詹森 (ArthurJensen)有关传播能力模式等。作者认为 ,西方传播研究者将“知识”和“行为”研究结合起来 ,赋予了能力研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活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球互联网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本研究旨在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框架,描述、预测及解释互联网在香港、北京和广州的普及现状及前景。创新扩散理论将创新物在社会中的流传看作是一个经历“认识”、“信服”、“采纳”和“事后确认”等阶段的动态过程;其中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通过帮助受众形成或改变对创新物特征的主观认识而扮演了核心角色;按时间坐标来看,创新物的扩散是按S型曲线展开,由“引入期”经“增长期”到“成熟期”及“衰退期”。根据2000年底在三地2600名成年人的抽样调查,本研究发现香港样本的40%、北京的30%和广州的24%为互联网网民,其开始上网年份的分布分别与S型曲线相符,其中香港已处增长后期而大陆两地则尚在增长前期,预计2002年底的普及率分别为56%(港)、53%(京)和49%(穗)。个体层面分析进一步揭示是否上网不仅受个人特征(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特征(家中其他网民人数)的影响、也与对互联网的看法(如“兼容性”)有关。“前网民”中断上网主要是由于拨号连接等技术问题或无时间,准备上网的“潜在网民”最担心网上的不良内容,而不会考虑上网的“非网民”主要是缺乏资源(如电脑)或无兴趣。上述发现不仅验证扩散理论均适用一国两制三地区,也为追踪研究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  相似文献   

10.
传媒与乡村社会:中国大陆20年研究的回顾、评价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回顾了中国大陆大众传播媒介与乡村社会相关研究的历史。它把20年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发表或出版的研究成果为蓝本,分别从研究的理论切入点、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述,对这20年研究总的印象是从理论支点到研究方法都显得有些单一。但是这20年研究的探索者们作为理论和方法的“早期试用者”,功不可没。最后,作者就拓展现有的研究视野问题从“对已有的传播理论的追问”以及“朝‘传播社会学’方向努力”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潜心研究西方话语修辞达十六、七年之久的刘亚猛先生,在当下环境中对中国"话语存在"的忧虑与思考显然值得引起更多人注意和重视。修辞作为一个关键词随着学者们对西方叙事、修辞理论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地在不同环境中出现。作者跳出西方修辞学界,以堂堂正正中国学者身份抛弃西方期待,面向国内受众,讨论十几年观察到的现象,让读者真切经受了与曾经作者同样感受到的,来自西方世界的修辞力量无处不在的震撼。  相似文献   

12.
西藏问题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搞和平演变的重要议题,也是美国等西方主流媒体关注中国的重点。西方主流媒体的涉藏报道充满了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不客观的报道理所当然地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西方主流媒体涉藏报道虽有失实之处,但仍有不少信者,不得不说得益于其巧妙老到的涵化技巧,将自身的立场巧妙融入报道中,在受众浑然不觉的情况下说服受众接受新闻报道暗含的媒体意见。本文从涵化理论的视角出发,以《纽约时报》为例,研究西方媒体对西藏问题的报道。选择《纽约时报》是因为该报是一份历史悠久,在美  相似文献   

13.
张自力 《现代传播》2003,38(1):50-52
本文在对健康传播学研究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学研究现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回顾 ,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关键的问题 :中国大陆是否存在完整的“健康传播学”研究体系 ?通过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广义的健康传播学包括“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两个范畴。作为传播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健康传播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完整地建立起来 ,亟需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牛任重 《今传媒》2016,(8):119-121
近些年来,作为舶来品的真人秀节目充斥中国电视荧屏,但由于文化差异、受众审美视野不同,需要在原生模式上进行本土化改造。《极速前进》凭借其“重竞技,轻娱乐“以及优质的本土化创作,成为2014年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一匹黑马。笔者以《极速前进》为例,以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电视真人秀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内容创新与受众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面对西方模式的主宰和西方话语的质疑,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为作者走访百国之后的沉淀之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从领先到落后,从落后到追赶,从追赶到超越,中国带着世上唯一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基因,重返世界之巅。作者以其丰富的海外阅历和深入的观察分析,平视西方模式与话语,展现中国崛起之逻辑。对于任何想用自己的思考和话语来评述中国和世界的中国人来说,《中国超越》都将是一本深具启迪意义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杨新磊 《现代传播》2002,4(1):71-75
本文系对有史以来中国电视研究的梳理。作者以理论之“在”反观当代电视研究的迷误与遮蔽 ,分别从心理层面批判“源”意识、从系统层面批判一体化障碍和从方法论层面批判一维阐释之局限 ,旨在重构电视文化研究的理性深度和多元品格 ,重塑学人自信。  相似文献   

18.
蔡天星 《出版科学》2015,23(3):58-60
从萨义德著作在海峡两岸的译本来看,后殖民理论传播的实质是西方对中国单向度倾销其知识产品.后殖民理论违背了去殖民化的初衷,却给挣脱了殖民主义的地区实行新殖民主义经济剥削和后殖民主义文化统治,造成了后殖民现象.这种后殖民现象是殖民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后殖民心态自我内化的显现.中国和东方世界前所未有地为丧失话语权而焦虑.大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第四世界”,成为台湾、香港为西方代理加工、知识生产的倾销地.大陆要积极参与多声部发言,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重视“拿来主义”的同时,着重加强“送去主义”,“驶入的航行”和文化的输出是两个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再论图书馆学本土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图书馆学本土化。结果指出,本土化是中国图书馆本身的要求,是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的本性的需要,是对我国当代社会和图书馆发展所呈现的中国现象的一种自觉反映。合理成分不仅限于西方图书馆学。中国图书馆具体实际包括中国图书馆的当前现实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图书馆文化)。本土化的实质是:西方图书馆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中国实践经验的有机统一,深层次是求真创新。本土化目的要分清当前具体目的和终极目的。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都需要、图书馆学内容和方法都需要本土化;图书馆学需要本土化,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管理、制度立法、专业教育等领域也需要本土化;本土化研究不是中国图书馆学是回到过去,并纠正了许多误解。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学本土化基本理论管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研究,认为图书馆学本土化还缺乏一种有效的理论整合,对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合理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提出本土化是一个西方图书馆学中的合理成分同本土图书馆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图书馆学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和在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创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极为复杂的过程。本土化涉及到的深层次理论问题是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与完整统一以激发、释放中国图书馆创新求真的力量和潜能是本土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