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稿本《曾幕文牍》两册是同治五年(1866年)至八年(1869年)由曾国藩幕僚起草、经曾国藩本人核改的信稿汇编,收录251通信函,收信人涉及94位晚清政界、军界重要人物。首先,结合曾国藩文集和吴汝纶文集等材料,梳理曾国藩与吴汝纶关系,确定文牍应系吴汝纶家藏。其次,整理曾国藩批示、修订。他要求幕僚拟信时确定收信人称谓一致、回复军政要务信函需参阅相关稿札、尽快回复与战事相关信札、指明删改原因等;对信札的修改主要是文字的考证辨析、具体内容的修订等等,这些体现他务实高效但又一丝不苟的办事原则,对了解曾国藩生平、幕僚情况、交友等问题,具有珍贵史料价值。最后,校勘《曾国藩全集》收录信函,发现全集未收信件169通。文牍作为拟信底稿,保存了文字的原始状态,对于补充全集等已刊信函的缺失内容、确定缮发日期、校订脱文和衍文,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从一民间收藏家处得观晚清国学大师、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吴汝纶先生致方伦叔信函四封,三封为《吴汝纶全集》(黄山书社,2002年)未收;一封已收人全集,但内容删减较多。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四封信函写于清代光绪九年至十五年之间,其中有些内容涉及相关的人和事,对研究吴汝纶的思想和晚清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现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竺可桢致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信函一封,经考证其落款时间应为1941年6月20日。该封信函主要涉及竺可桢对叶企孙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一职的态度,多次辞浙江大学校长一职及推荐继任人选等问题,筹设中央气象局及有关人选问题的应对之策等诸事,颇具史料价值,但该封信函却未被收录至24卷本的《竺可桢全集》。  相似文献   

4.
近读周百义写的《唐浩明:归来依旧是编辑》(刊于《出版史料》2020年卷)有点感想.唐浩明1982年进入岳麓书社做古籍图书编辑,曾任副总编辑,2016年退休,有34年编龄.他编辑了《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彭玉麟集》《曾国荃全集》等近代名人的文集.他还点评了曾国藩的家书、奏折、嘉言,写了数十篇研究曾国藩的论文.他不仅是著名的古籍图书编辑,还是研究曾国藩的学者.在业余他还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作品多次获奖,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5.
文章收录并考释原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先生收藏的聂崇岐致顾廷龙35通信函。信札的时间集中于1939年7月至1958年间,内容涉及燕京大学状况、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引得编纂进展、燕京大学图书馆与上海合众图书馆购书事宜、平沪两地旧书业情形,以及聂崇岐个人教学、研究工作等。从这批信札可以窥见1939年之后聂崇岐工作、生活、学术研究及与友朋交谊之情形。  相似文献   

6.
薛福辰是清末外交官薛福成长兄,不仅善于办理洋务,同时也兼通医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署名薛福辰的手书信札9通,另有3通信札涉及薛福辰的生平。这些信札反映了他早年在李鸿章、丁宝桢幕府中的活动,以及他与李鸿章幕僚的交往。薛福辰不仅为李鸿章撰写奏疏,还充当了李氏兄弟家庭医生的角色。因为出色的医术,光绪六年,经李鸿章等人保送,他入宫为慈禧太后诊病,这也成为他最常为后世提及的事迹。本文对国博馆藏薛福辰信札的释读和考证有助于补充对其生平的研究,同时增进对晚清官僚士大夫行医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旅顺博物馆藏有一套晚清时期的信札集册——《宝箴堂秘籍》(以下简称《秘籍》)。共3册,计276页。册页纵32.5、横20.5厘米,各色笺纸裱于其上。《秘籍》共收信札91通,其中大部分为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与吉林将军长顺的通信以及甲午战争期间盛宣怀、依克唐阿、宋庆等致长顺的函件。这些信札是研究近代史,特别是研究中日甲午战争辽东战场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秘籍》第一册计116页,收盛宣怀、依克唐阿、吴大澂、姜桂题、聂士成、马玉昆等致长顺的信42通,第二册计84页,收宋庆、徐邦道、荣禄等致长顺的信23通,以宋庆信较多,共9通;第三册计76页,收信札26通,其中李鸿章致长顺的信较多,共8通,长顺复李鸿章信的底稿10通,长顺复总理衙门等函件底稿8通。 纵览《秘籍》,致长顺的信73通,长顺的复信(底稿)18通,总计91通。 长顺(1839—1904),字鹤汀,亦作和亭,1888年授吉林将军。甲午战争中海城失守后,清廷紧急诏命长顺率军往援,节制奉天各军。《秘籍》所收信札中以李鸿章、宋庆函居多,其写作时间据分析在1891年至1895年间。各信的年款均无年份标记,只有月日,收信方一般  相似文献   

8.
有关曾国藩之遗折,以往《曾文正公全集》等有关书刊均未见刊录,故有人认为曾氏由于在两江任所病逝突然,并无遗折上奏。近于我国著名钱币收藏家、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徐枫先生家藏之历史文献中。见到一件曾国藩遗折的抄件,该文件为墨笔小楷行书,正页签注有“曾中堂遗折稿,壬申二月晦日抄”字样,从文件的纸张、文笔及内容看,系曾国藩之幕僚于同治十一年二月末(1872年3月)抄存的。为了座实曾氏是否确有遗折,编选者遂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其中载:“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梅启照折,总督曾国藩因病出缺。旨:另有旨。五百里,二月初五日江宁发,马递发。”另注有“曾国藩遗折”五字。可见,曾国藩死时确有遗折上奏朝廷。因奏折正件目前尚未见到,现将此抄件刊录于此,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1982年秋天。我从华中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部毕业。分配到岳麓书社。那时岳麓书社刚刚创建,正在做整理出版湖南地方文献的事情。请有关学者列出一大批拟整理出版的湘人著作名单。有关出版计划得到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的批准,其中有著名的六大全集,即《王船山全集》、《魏源全集》、《王先谦全集》、《王闽运全集》、《曾国藩全集》、《左宗棠全集》。我当时认定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化事业,很有意义。我向社领导表示。愿意参与这项工作。一年多以后,社里将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的事情交给我来负责。  相似文献   

10.
这里刊布的是旅顺博物馆所藏宝熙致罗振玉信札十七通,前十五通分别写于1912年、1928年和1936年,那时罗振玉居住在日本、天津和旅顺。后两通未考得书写时间,现一并刊布,以求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11.
信札文献是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特殊文献,对我国信札研究现状的探索有助于梳理信札文献整理研究发展脉络,进一步发掘信札文献的学术价值。文章以CSSCI收录的信札研究文献为数据源,通过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展现信札研究现状;通过已发表信札论文涉及历史人物的社交网络图谱构建,探索数字人文背景下信札研究的新思路。研究表明:信札研究是我国多学科关注领域,信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赖于更多信札的披露与揭示;信札研究应与数字人文技术同步,运用语义标注、图像标注、多维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实现信札内容的深度知识组织和呈现;应适时构建信札文献数据库。  相似文献   

12.
<正>吴汝纶(1840—1903)先生,清末桐城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师从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弟子"。作为清末桐城派的一代宗师,他"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究其原而竟其委"[1]1538。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学界一直将吴汝纶作为桐城派的一位古文大家来看待,很少有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其实,吴先生还是我国近代一位功不可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浙江图书馆馆藏信札的整理编目,在工作中逐步认识到信札作为馆藏文献的一种,具有特殊的价值。目前信札的价值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信札的整理与开发利用也未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笔者认为,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浙馆经多年努力,现收藏的信札达二万件。这些信札有的写于清朝中叶和清末,有的作于民国时期,不少内容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尤其珍贵的是,著名历史人物的信札占  相似文献   

14.
(一) 罗家伦先生1926年6月从欧洲游学归国,带回了一批在伦敦、巴黎等地购得的中国近代史料及千余册书籍.同年8月,他在上海将两包原属清政府两广总督衙门所藏外交文件--"鸦片战役文牍",请张元济先生审定编目(参见1998年第6期《档案与史学》拙文《张元济与"鸦片战役文牍"》).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图书馆购入一批王献唐后人所藏信札,为王献唐友人致王献唐手札或王献唐亲笔手札,内容十分广泛,是研究近现代史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从中撷取黄炎培致王献唐手札五通,从中可以看到黄王建交、互相帮助、探讨学问及抒发对时事见解等内容,进而可以管窥近现代史上两位著名学者的交游,不少内容为《黄炎培年谱》及《王献唐年谱》所未提及,信中还有有关王献唐载书播迁的重要内容,希望此五通书信的披露,有助于今人的黄炎培与王献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缪荃孙是晚清民初著名的文献学家,藏书十分丰富,经眼书极多。他所撰藏书题跋,历来为学界珍重。此缪氏所撰题跋二十二通,皆辑自原书,其文集、藏书记没有收录,也未见他人徵引,系自来未刊之稿,颇见缪氏学识,也可为治版本目录学者提供借鉴。为便于理解,笔者略加考证、笺释,附于每跋之后。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档案之《国父筹划铁路建设史》案卷中,笔者读到孙中山名著《实业计划》,将文中的23段引用孙中山文字处,一一与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第一、二、六卷(以下简称《全集》一、二、六)中有关篇次之文字相对照,因馆藏案卷中之引用孙中山的文字,实为该稿作者运用任职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之良机,大量直接使用该会所藏有关档案原件、至少经二人以上审阅、最后确定之选用件中文字,故均符合孙中山言论与文字之习惯,其可信性、权威性远甚干《全集》,现举两例加以说明。例一:《全集》一第187—188页所载《<支那现势地图>跋》(1899年12月22日)一文,虽注明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北京市档案馆发现了1922年8月27日吴稚晖亲笔写给李石曾的一封信,目前在吴稚晖全集及文集中尚未见到,在其他地方也无人提及。在这封信里吴稚晖提到了他的编译计划,可惜尚未实行就遭遇流产,笔者拟对此事件做一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博览群书与博闻强记恽逸群写史论方面的文章,的确是驾轻就熟的。他写的时评和政论,往往也是纵论古今、陈古证今。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恽逸群住在香港,在潘汉年领导下,他和郑森禹办过一个刊物叫《二十世纪》,在刊物上揭露新老汉奸汪精卫、梁鸿志等人的丑闻。他还写过一篇《吴佩孚评传》。恽逸群一生究竟写过多少文字,至今尚无详细的统计。近年来,江苏省社科院《恽逸群文集》编选组的同志搜集的他的遗文、日记、信札等,就有四十万宇。其中除了我们已经提到的一些时评、文论和史论外,还有《杜月笙论》《上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套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其天头是过录的朱批,经过与朱彝尊已发表的古诗、联句等比较,结合全文点评风格,确认它是首次面世的由清文学大师朱彝尊点评的韩愈全集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