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探讨建立基于产业集群服务的图书馆联盟的意义、宗旨、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基于产业集群服务的图书馆联盟建设构想,以期推动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和“示范区”图书馆事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的特点和区域性社会化信息服务的需求,阐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优势.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应在图书馆联盟框架内制定社会化服务总体规划,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服务功能的设计,构建联盟内部的交流学习与服务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吴先福  肖花 《图书馆学刊》2012,(10):51-52,103
从区域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的理念、业务流程、技术手段、营销模式等多维视角研究其创新发展战略,以期对创新性地建设区域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泉城图书馆联盟是在协同创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由济南市多家图书馆协同成立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是济南市图书馆"共享时代"的重要建设成果,通过挖掘联盟优势资源,发挥现代技术优势,为大众提供了优质阅读服务。以泉城图书馆联盟为例,分析该联盟的建设基础和实践措施,为构建公共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模式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指出当前舆情信息工作已成为政府部门了解社会状况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一直参与其中。通过总结目前我国图书馆舆情信息工作的主要形式,分析面临的困境,从多角度探讨构建区域性图书馆舆情信息工作联盟的设想,包括可行性分析、确立公共图书馆的主体地位、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以及舆情信息工作联盟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为舆情信息工作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建立跨系统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江门五邑联合图书馆"项目的实践,阐述了如何开展跨系统图书馆服务联盟建设,为其他地区图书馆联盟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创新型城市的信息需求,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创新型城市信息服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了建立创新主体资料库、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与创新主体的沟通、开展平台服务、建立区域性信息服务联盟的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成员结构、组织模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分析目前国内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服务协同创新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策略。[方法/过程] 结合实地调研、网络调研和文献调研等多种方法,对国内面向区域协同创新服务的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目前国内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存在着规模扩大与资金有限的矛盾,缺乏凝聚力、条块分割现象明显,缺乏信息服务的横向协同与合作等。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协同创新活动的特点及创新主体的需求,提出服务协同创新体系的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首先探讨了省级区域内图书馆支持省级智库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从信息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和服务创新等方面论证了区域图书馆联盟服务省级智库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最后,在分析区域图书馆联盟服务省级智库体系建设所面临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联盟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共享效率偏低、信息沟通不畅、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探讨图书馆联盟协同机制建设,构建一种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的图书馆联盟协同发展模型,以促进联盟内部人与环境的协同互动和共享。这种协同模式主要从信息资源配置出发,整合联盟内部的物流、信息流、业务流和价值流,促进图书馆联盟内部信息和知识资源共享效率的提升,以不断增强联盟综合竞争力。该模式为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可以有效促进图书馆联盟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是图书馆服务生态系统演进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通过改变用户需求驱动图书馆服务生态系统演进,而"互联网+"技术是系统演进的巨大推动力,驱动图书馆向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演进。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服务理念,实现知识的生态化管理,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联盟,提升信息生态主体素质等措施促进"互联网+图书馆"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山东省58家企业信息需求的调查,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的可行路径进行研究,提出在资源建设上要建设特色资源,做好资源深加工和导航工作;在服务上要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搭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并要建立企业档案库,开展个性化服务、竞争情报服务;要引入品牌战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建设海峡西岸区域图书馆联盟体是与国家战略规划相适应的举措。基于对专业图书馆联盟、区域图书馆联盟等联盟模式的研究与分析,确立联盟体所具有的管理中心、分中心和成员馆三级体系结构,提出同系统、同专业和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分步建设的新策略,最后讨论联盟体的主要任务和服务。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教学科研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目前,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大任务。于是以"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利益互惠"为目标的高校图书馆联盟随之发展起来。图书馆联盟是各类图书馆联合共建的最新形式,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认真研究了国内典型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对美国典型区域图书馆联盟OhioLINK和CARLI的对比研究,探析联盟成功经验,为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从联盟起源和愿景、成员类别和章程、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特色服务等方面对CARLI和OhioLINK进行详细介绍和对比。[结果/结论]基于OhioLINK和CARLI的成功经验,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区域图书馆联盟成功的3要素;联盟章程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前提,管理体系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保障,服务效益是图书馆联盟持续发展的动力,完善的联盟章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较高的服务效益组成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际图书馆联盟的最新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比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指导下,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转型与发展的方针与策略。即应以满足国家大的改革与发展方针为目标,通过"补短板""调结构""稳增长",进一步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引领和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文献信息多样化服务与深度共享,将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战略资源"和"创新引擎"。  相似文献   

17.
孔敏 《图书馆学刊》2012,34(12):79-81
以图书馆联盟和信息服务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构建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建立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的内容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联盟是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区域性研究图书馆联盟创新快速发展的典范,通过对其详细的调研分析,为我国区域性研究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对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联盟网站、相关文献的调研,对其产品与服务、治理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等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结果/结论]调查发现,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联盟具有实行分层式管理与服务、重视软件和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与联盟外机构的合作、联盟服务对象较广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5个方面的特点,对我国区域性研究图书馆联盟发展,提出充分调动联盟成员馆的积极性、加强联盟长期发展的意识、深化图书馆联盟的服务、重视图书馆联盟产品的开发、重视扩展图书馆联盟服务对象、重视图书馆联盟间的合作、聘用专门的图书馆联盟工作人员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用户对资源需求无限性和对资源获取便捷性的永恒追求,已成为促进图书馆"转化"和"生长"的两大驱动力。传统单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或是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区域共用平台通过整体规划以及联盟成员馆之间的分工协调,使图书馆之间完全打破限制和阻碍,共享集信息查询、合作编目、协调采购、联合存储、馆际互借、资源发现等为一体的全业务流程,形成覆盖面广、利用方便的生态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本文以香港地区八所高校组成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JULAC为例,阐述区域图书馆共用平台的建设概况和意义。区域共用平台能够加深资源的共建共享,便于联盟成员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馆藏开发和深度合作,促进馆藏建设由微观向宏观方向发展,使得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合理、馆际合作更加全面深入,在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服务共享的基础上,也更大地促进了图书馆共享理念的创新发展。JULAC共用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方式以及业务、人员整合经验等都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图书馆共用平台建设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20.
王万起 《图书馆学刊》2011,(10):103-106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通过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对开展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分析,针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内容进行了探讨,建议建成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