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上海交通大学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y(ARWU)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名前50位的研究机构为研究对象,以Web of Science 为统计数据来源,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分析h-index与ARWU排名中的各项评价指标以及与传统的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h-index与ARWU的 核心指标、与论文发表总数和被引频次都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总被引频次和单篇引用频次分别符合Hirsch和Glanzel-Shubert模型,并实际计算出两个模型中的参数α和c,为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适用性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实证。  相似文献   

2.
传统学术评价方法与h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学术评价的对象、定义及作用的基础上,比较了传统学术评价方法与h指数的优缺点,指出学术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我们在具体评价某人或机构的学术成就时,要结合学科特点、评价目的及评价方法自身特点,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客观地、合理地进行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学术评价对整个学术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影响因子和谷歌学术指标为视角,跟踪国内外学术评价指标发展的新动态,思考和探索学术评价指标优化发展的可能方向。[方法/过程]分别选取h5指数排名前50的中英文出版物并查询对应影响因子,分析并检验h5指数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对比中英文出版物在学科分布、时间范围、"被引"统计标准等方面的异同和优缺点,总结学术评价指标应考虑的诸多因素。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等维度对网络环境下新的学术评价方式进行探索,对Altmetrics、RCR、PubPeer的创新性学术评价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结论]学术评价体系系统而复杂,与学术出版、交流与传播、保存利用等各环节密切关联,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平衡数量与质量、保持客观中立、兼顾内容与形式,应分层次、多维度、全方位进行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4.
利用h指数及类h指数,结合中国引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提出类元h指数,结合元h指数对图书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与图书馆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群体的h指数分布,分析不同作者群体对图书馆学术研究的影响模式。认为标准化(h,g,R)指数及元标准化(h,g,R)指数对图书馆和作者群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更合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的与图书馆学术影响力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高速普及,博客迅速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从博客h指数出发,探讨博客阅读次数h指数与评论次数h指数的相关性,博客阅读次数h指数及评论次数h指数与博主学术论文h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博客可采用博客h指数结合博客点击数的方法进行博客的排名;可运用博客h指数结合科学家h指数用于科学家个人学术成就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在“破五唯”的评价背景下,客观、合理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科研质量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选取学术迹指标,以湖南省10所高校数学学科2010—2019年的学术论文为实证样本,计算学术迹并结合h指数、10年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从宏观角度评价学科学术影响力。接着对这10所高校的学术迹、学术矩阵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探究影响学科学术影响力的具体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指标而言,本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具备较好的学科评价效果。在学术矩阵分析中,h尾以及e域的论文数量与比例最为关键,这能为高校学科建设及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前人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的文献研究表明:h指数可能具有对传统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方法的综合表征能力.以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体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中国文学共15个学科的346种期刊为样本,研究h指数的表征能力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具体表现及差异.结果显示:h指数的表征能力在体育学等13个学科中都有不同程度体现,但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学没有得到证实.此能力没有表现出与学科期刊规模相关,但与学科性质是"社会"、"人文"或"哲学"有粗略关联,并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和管理学内不同水平期刊间保持稳定,但在法学等6个学科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73位从事临床科研的博士生导师为样本,分析不同学术年龄组在各学术影响力指标上的表现差异,并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辅助优选指标。得到的优选指标包括发文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h指数、A指数、g指数和累计影响因子,其中与“平均量”相关的篇均被引次数、A指数更适合于评价中国高水平学者的学术表现;而m熵指数不太适合于评价中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科研人员的评价应该注意学术年龄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针对P指数不能反映评价对象引文分布的P缺陷,在P指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引文分布的指数计算方法。[方法/过程]引入发文-引文分布曲线和学术矩阵表征期刊的引文分布,利用期刊评价的非参数统计方法,通过将引文数据进行分区划分,基于P核和P尾内有引用的论文,采用期刊的平均引文率代表零引用论文的影响,重新定义P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Pnew指数。为避免学科差异对期刊评价的影响,以仅属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电子电气工程类目下有5年影响因子的53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期刊的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H指数、P指数、Pnew指数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以验证Pnew指数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表明,Pnew指数与H指数、P指数等多个关键指标的相关性较好。与P指数相比,Pnew指数既延续了其高灵敏度与高区分度的特点,又对P指数相差无几但引用分布大不相同的期刊有更好的显示度和辨识度,而且能够矫正引文分布对P指数评价的偏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了解上海市6所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科研学术水平和学术支撑能力,以更有效地提升理工类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发挥理工类院校对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收录的科研论文数据为依据,从被引次数、学科分布、作者分布、国际合作等角度,对上海市6所理工类高校近年来的科研论文产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开展对上海市6所理工类高校,基于文献计量的科研水平评价工作,不仅是为了了解6所理工类院校的科研学术水平及研究方向,更希望通过分析评价,进一步了解科研学术水平对学校学科发展的帮助与支撑关系,为我校学科专业设置及未来学科发展定位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p 指数运用于人才评价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指数用于高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评价是有效的,但对低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进行评价存在缺陷,且数值易于雷同,不易区分。p指数在学者研究绩效评价方面具有同h指数相一致的维度,它不仅考虑学者的被引次数(C),而且考虑学者的研究质量指标——平均被引率(C/N)。以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科领域49位专家为例,对比分析专家的发文量(N)、被引次数(C)、平均被引率、专家h指标、g指数、p指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p指数优于现有的h指数、g指数,更具有评价的合理性,应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h指数在科学家个人学术绩效评价、科研群体的学术绩效评价、学术期刊评价、专利评价等领域应用研究的情况,以期为h指数理论和学术评价研究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单篇期刊论文h指数的实证研究——以图书情报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建林  严明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2):145-148
综述单篇论著学术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中由Schubert于2009年提出的单篇论著h指数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以图书情报学为例,首先基于2000-2005年的CSSCI数据计算出2000-2005年每年的图书情报学单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和h指数值,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论文被引次数相对较高、h指数相对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双一流"建设使得大学排名成为社会焦点,但其能否反映高校的真实水平仍存质疑,故探析验证大学排名体系的公正性、合理性意义重大。[方法/过程]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为研究对象,在深入探究ARWU指标体系及其构型的基础上,对比其与QS、THES、USNWR等著名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差异,并以东南亚主要知名大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ARWU的排名位次与QS、THES、USNWR有较大差异,存在系统误差的可能性,因而有必要在辩证对待各类大学排名体系的基础上,从指标调整等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和修正。  相似文献   

15.
基于h指数:课题组研究力评估的量化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应用h指数评价科学研究课题组研究实力问题,提出课题组核心研究力评价模型和课题组综合研究实力评价模型,认为把课题组的核心研究力指数和课题组综合研究力指数作为科研评估中的一项量化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评价方法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6.
研究引入相关性算法,如最佳子集变量算法、二元变量相关性分析等,对用于大学科技竞争力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研究。通过获得的完整数据,分析2007年教育部23所高校的114个与科技相关的评价指标之间及这些评价指标与大学科技竞争力的相关性,获得大学科技竞争力评价的最优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其他年份的高校科技数据及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的文献计量数据对最优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与合理性进行验证,进而确定一套较为适用、合理的表征大学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杜建  张玢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4):52-136
对作者合作视角下被引次数、h指数等评价指标的计量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比较“均分作者荣誉”、“考虑主要贡献作者”和“计算合作者权重”三种观点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优选较为科学合理的作者合作视角下h指数的计量方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