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三联书店出版)一书,写的是中山大学教授陈寅格晚年(194至1969年)的生活和遭遇,凡30万字。陈寅。恰,学贯中西,文史兼通,1926年受聘清华学校,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位著名导师。1949年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12,(10):26-27
潘振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编审,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组长。著有《道光帝·宁》。曾任《中国历史学年鉴》主编、《读书》杂志主编。编辑有三联书店"黄仁宇作品系列"、《陈寅恪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等。以下为记者对潘振平的专访:第一财经日报:在你看来,出版的本质是什么?潘振平: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清楚的,不管什么社会,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宗教特点和民族特性,出版的出现从道理上讲都是人们把自己的经验,包括观念和知识记录下来,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档案文献编纂工作过程中的信息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如前《人民日报》副刊主任袁鹰所著《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一书,因“泄漏国家机密”而遭禁,又如青年作家陆键东撰写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因擅自公布档案材料内容与侵犯公民个人隐私而招致官司纠纷。由此可见,在编纂活动中,不仅存在着侵犯档案所有权的现象,还存在着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有违档案信息准确性的可能。下面,笔者就信息伦理的研究议题,分析一下在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潜在的信息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刊上期发表了冯伯群《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一文之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认为是近年来见诸档案报刊中不可多得的一篇好文章。作者以记者职业敏感性、学者文笔的严谨性详细披露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作者陆键东因利用档案引发这场官司的来龙去脉,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这起官司深刻的理性思索。同时,文章通过这场官司也提出诸多值得档案界同行深入探讨的话题:如何认识《档案法》中关于档案公布的所有权?如何界定档案开放利用与公布的关系?如何界定在利用档案中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等等。提出了一个既是档案立法部门不容忽视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在档案工作实践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前不久,本刊为此特邀在京法学界、档案界、新闻界的几位著名专家、资深记者一起座谈,同时也约请几位外省市的档案界同仁笔谈,共同就这一话题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正当本文发稿之际,我们与在广州市文化局工作的陆键东取得了联系。当得知我们在讨论这场官司带来的思考时,他十分感动。没想到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档案界、法学界、新闻界的朋友们仍然关注这起官司,并表示有机会他也想谈谈这场官司败诉后的思考,诉诉自己的“苦衷”。  相似文献   

5.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6.
朱师辙这个名字,对于当代大部分学者来说,也许并非耳熟能详,但在民国及解放初期,他却是一位颇有名声的经史小学及诗词家。曾任清史馆协修,先后受聘中国大学、辅文大学、华西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授,治学侧重经学,以精于训诂校勘而著名,著作丰硕。晚年定居杭州,任浙江省政协委员,倍受毛泽东、陈毅等中央领导人的关怀,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学者。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朱师辙的了解与研究甚少,陆键东所撰《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中对朱氏生平虽略有述及,却因缺乏资料而难于确切与全面。笔者从浙江图书馆收藏的朱师辙信…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辞书出版由粗放型进一步向集约型转化。20世纪后20年,我国辞书出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新推出的辞书就有8 000多种,是前80年的8倍。辞书品种的日益丰富,极大地拓宽了图书市场,基本上满足了社会需要,并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此同时,由于辞书出版规模的迅速扩大,市场出现相对过剩的现象,一些跟风出版的辞书滞销、积压。为改变这种局面,以适应读者的需求,不少出版社已经开始注重精品辞书的锻造,一批优秀辞书相继脱颖而出,如《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辞源》(修订本)、《…  相似文献   

8.
张培忠的《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是继《陈寅恪最后二十年》、《心香泪洒祭吴宓》之后,又一部有个性、有情趣和有才气的传记。  相似文献   

9.
最近出版的第1O0期《新周刊》发表题为《〈读书〉:一个时代的终结?》的文章,对曾经作为新时期中国自由思想者最重要刊物之一的《读书》杂志的“没落”进行了专题报道。 文章说,自1979年创刊之后,《读书》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的经典。20年中,《读书》逐渐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系统。一些对它怀有深厚感情的人、一些惟恐被学界抛弃的人对它不离不弃,更多的是因为把它当作了抵御现实的最后心理底限。《读书》的影响远在读书界之外,在20世纪最后20年,以其坚守的人文光芒温暖了追求真知灼见的人们,以其学术的  相似文献   

10.
论档案的公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伯群先生在其《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出版以后》中,详述了前两年相当畅销的《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一书引发的一起与档案利用相关的官司:书中一位主人公的子女,以作者在书中引用与其父亲有关的档案材料造成了对其父亲名誉权的损害为  相似文献   

11.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以上两句格言,是世界知名的两大文学家对于读书要义给出的非常精辟的解读,也是《经济参考报》《思想·读书》版三年来时时对照、努力向前的动力源泉.为帮助读者解决这道难题,《思想·读书》版于2009年3月30日(每周一版)应运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张楚 《晋图学刊》2016,(5):38-43
通过考察,介休《方言杂字》原作者当是陶清,第一个为其注音释义的是杨旺.介休《方言杂字》的修订本有三种版本系统,第一是张国播修订本,名为《新刊校正方言应用杂字》,成书当在雍正丁未(1727)年;第二是杜明仁修订本,名为《杜塾九订方言插注杂字》,成书在乾隆壬申(1752)年;第三是抄本.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一本很有学术分量的书,其中先父杨树达屡有出现。记得解放前我上中学的一个暑假,父亲携我到长沙市北正街访友,路上他指着分叉的湘春街对我说,陈寅恪先生是江西义宁人,却生在这条街上的一所房子里。像这样子温情脉脉对我介绍他学界朋友的生活细节,是从来没有过的。先父于1920年到北京教育部供职,6年后得恩师梁任公引介受聘于清华大学,与陈共事,至1956年逝世,两人交谊当在30年以上。据我长期观察,同辈学  相似文献   

14.
范用先生编了一本《爱看书的广告》,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平常也喜欢看书的广告,所以有不少体会。  相似文献   

15.
1964年,陈寅恪75岁,此时距他辞世的1969年,还有5年时间。这一年,他的学生蒋天枢(秉南)前来看望病中的老师,陈寅恪遂向他托付后事,并写下诗三首及《赠蒋秉南序》,其中写道:"清光绪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检架上旧书,见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读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羡其事。  相似文献   

16.
《现代出版》2013,(3):F0002-F0002
亨利·卢斯(Henry Luce,1898~1967),20世纪美国新闻出版史上的巨头人物,他首创新闻杂志的形式,创办了《时代》周刊(Time)、《生活》周刊(Life)、《财富》(Fortune)等著名刊物,被称为"时代之父"。1898年4月3日,卢斯生于中国山东一个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家庭,幼年在中国山东烟台读书,1920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23年,卢斯创办了(《时代》周刊,这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  相似文献   

17.
看到2002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吴慰慈、董焱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由于自己也讲授过这门课,所以比较关注,翻阅了这次的新修订本。一看才知道修订本从体例到内容,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使我高兴地感到这是近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8.
据英国的《书商》、德国的《书籍报告》(Buchreport)和法国的《读书周报》(Livres Hebdo)等行业杂志对2009年十大国际畅销小说进行的分析,斯蒂格·拉尔森(Stieg Larsson)、斯蒂芬·梅耶  相似文献   

19.
一家省报去年7月25日刊发在《读书》版的《漫话读书》一文说:“翦伯赞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一副对联,大多数读者也许并不陌生,其作者是范文澜,并非翦伯赞。为了证实我的记忆,我翻检《中国楹联鉴赏辞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千年对联佳话》(中国  相似文献   

20.
读罢陈福康的《能否多出一点直排书》,又读闵良臣的《从“直排”说到如何对待陈寅恪》(《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6月27日和9月5日),不由得想起书与杂志从直排到横排变化的情形,写下来可供直排或横排爱好者参考。关于汉文从直排到横排,陈福康先生介绍美国学者的《书与竹帛》一书说:“中国文字的书写与排列,其顺序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