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陆键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春节期间,宅居抗疫,生活节奏放慢了,刚好有机会补看了一些平时没空细读的书。其中有一本是陆键东写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与初版相比,这次修订版的内容有所增补和勘误,让我动了再读一遍的念头。其实,这本书20多年前我就读过,那种读书的场景至今都还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
南宋初年晁公武撰著的《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解题式私家书目,它收书丰富,体例完备,具有极高的目录学价值,对后世目录著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郡斋读书志》是晁公武倾注了多年的心血所完成的一部不朽的目录学著作,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需要指出的是,井度和赵希弁二人也对《郡斋读书志》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没有他们,《郡斋读书志》就不可能成书和流传。  相似文献   

3.
在"悦读"中享受人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雁 《图书馆杂志》2005,24(5):89-90
曾祥芹,1936年生,湖南洞口县人。195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原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文章科学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的研究。著述、主编有《现代文章学引论》、《汉文阅读学导论》、《语文教学能力论》、《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文章学教程》、《阅读学原理》、《阅读技法系统》、《文体阅读法》、《古代阅读论》、《阅读学新论》、《历代读书诗》、《现代读书经》、《快读指导举隅》、《阅读改变人生》等26本专著。  相似文献   

4.
《读书》编辑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往事,而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角度,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思考,并不亚于它的思想文化价值。下面撷取三个命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的文章中,有一些片断记述了他们留学日本期间对日本的图书馆和日本人读书生活的观察。在描绘日本人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分析了日本人踏实的进取精神,进而反思了中国人的取巧心理。虽经几十年的时代风雨,但当年前辈们的观察与思索,对今天中国普及文化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谢琴  段维 《中国图书评论》2013,(10):114-119
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图书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供应小于需求转向供需基本平衡之时,书评也恰好登峰造极。各家报刊纷纷开辟专门的书评或读书版面,连中央电视台也在1996年开设了《读书时间》栏目;《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书评》《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等专门的书评报刊先后面世。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开辟了图书市场繁盛的新局面,然而,  相似文献   

7.
近一时期以来,书价问题成为一些报纸议论的热点。这里,摘录一些报纸的有关报道,供大家参考。 《文汇读书周报》:书价怎么了? 上海《文汇读书周报》5月20日在“阿昌逛书市”专栏中发表文章:《书价怎么了》。文章说:据今年人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介绍,去年原打算把商品零售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10%以内,后虽作了很大努力,涨幅仍然高达21.7%。可是书价涨了多少呢?近日偶然看到报载一个数据:1994年全国图  相似文献   

8.
刘辰 《出版史料》2006,(4):90-96
大陆读书界和出版界对丁文江的注意,可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我所知,湖南科技出版社早在1987年就出版了由美国夏绿蒂.弗思所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不过我当时无缘一见。对丁文江,我过去知之甚少。第一次看到他的小传,是在石原皋的《闲话胡适》①一书上。这本书对丁文江的评价不高,给我的印象是贬过于褒。1996年,在《读书》杂志上偶尔看到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以及稍后发表的许纪霖的文章,虽然评价甚高,终是难得详情。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发现了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丁文江传》,署名胡适著,买了…  相似文献   

9.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读书大辞典》,以其书香博雅的内容和风格,跻身于工具书之林。该书的选题构想和旨趣,显示了策划者独特的知识积累和独到的书业见解。它的成功出版,为出版界设计工具书的选题、研讨工具书的取向,提供着丰富的启示。《中国读书大辞典》凡160万字,由青年学者、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王余光副教授同南京大学出版社徐雁副编审领衔主编,系国家“八五”重点出版  相似文献   

10.
一家省报去年7月25日刊发在《读书》版的《漫话读书》一文说:“翦伯赞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一副对联,大多数读者也许并不陌生,其作者是范文澜,并非翦伯赞。为了证实我的记忆,我翻检《中国楹联鉴赏辞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千年对联佳话》(中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到处充满生机。振兴与开拓,构成强烈的时代交响曲,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新华社一群勤劳而富有才华的人,在这个伟大的春天里,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又开拓了一片处女地。1981年4月,在简陋的编辑部,一本名为《瞭望》的新闻时事政治刊物出版了。虽然它的装祯设计并不完美,但内容却令人耳目一新。普通读者只是从中看到一些国内外新闻的详细报道,读到一些解释现行政策、评论新闻时事的好文章。而这本杂志的编者,却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探索中国政治时事性新闻周刊的编辑出版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从"博客元年"之争透视中国博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新闻知识》2006,(7):48-50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属于全球网络,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将属于博客。博客这个概念在2002年引入中国互联网界,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许多行业人士都认为它是小儿科,不值一提,但如今博客以其令人吃惊的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博客文化的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做及表达方式,博客已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从深层意义上说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一.中国博客发展历程2002年,博客开始引入中国,博客1.0时代拉开序幕,此时博客数量不足1万人。同年12月,闵大洪在《2002年回顾》中,将博客列入中国网络媒体5大…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中国青年报》、《文学报》、《读书》和《科学时代》等报刊发表了若干篇关于科幻小说的评论文章,对科幻小说创作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有些文章还对科幻小说创作中的某些倾向提出批评。科幻小说在我国是一个很年轻的文学品种,近年来发展较快,现在一年发表的科幻小说达到300篇左右,1981年结集出版的就有20多种。在大量的科幻小说中,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怪诞无稽或格调低下的“科  相似文献   

14.
《读书》创办五年多来,一直保持着向上的势头。有些学者,愿意看、盼着读;一些青年学生对它有兴趣,愿意在菲薄的生活费中省出几元钱来订阅。这些都不能不首先归功于《读书》的作者们。他们把自己的思想精粹、著述心得,奉献给了这个园地。没有一大批优秀的、热诚的作者朋友为《读书》撰稿,要办好这个刊物是不可能的。以“刊格”来团结作者一个刊物,犹如一座桥梁或一条渠道。它的两端,连接着刊物的作者和读者。它依照自己的办刊宗旨,选择自己的作者和读  相似文献   

15.
《书林》是评介图书、引导读书的书评性质的读书杂志,以广大读书爱好者为对象,内容为评介中外图书,交流读书心得,传播图书信息,丰富读书生活。《书林》创刊于1979年9月,原为双月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应读者要求,自1986年1月起改为月刊。《书林》创办以来,始终以“绐人老老实实的知识”,“不语‘怪、力、乱、神”,不发假大空的文章”为自己办刊的宗旨。在刊物如林的激烈竞争中,有些刊物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竞相刊登一些格调不高的言情、武侠、  相似文献   

16.
书刊博览     
《图书馆》1996,(3)
书刊博览“跨世纪的中国人该读什么书”专题讨论读者推荐书目─摘自《中华读书报》1996年3月27日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指导阅读的书目,和以往一些书目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这一份书目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人读书经验的产物,它走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  相似文献   

17.
陈丹 《新闻世界》2014,(3):28-29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诞生。20年来,这种节目类型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国电视新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1/7》以其选题的开阔性、以人载事的叙事策略和编排上张弛有度的节奏安排不断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外延,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专题部,不久前为制作“1978—1998《读书时间》”特别节目,曾委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研究室,对1978年以来中国公众的读书生活及其历史变迁,进行了调查研究。这次调查表明,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老百姓的读书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化改革已经在最敏感的读书领域引起了不可逆转的自主化和多元化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又一个“4.23世界读书日”来到了。十五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识之士们所追求的“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目标,却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而似乎熹微有盼。然而,似如悖论,九年前,一部汉译名为《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The Gutenberg Elegies:The fate of 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吕世生、杨翠英、高红岭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却横空出世。其原著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伯克茨先生,他表达了对“电子时代阅读命运”的深层次的忧虑,认为传统印刷术的挽歌已奏响……随后在《中国编辑》杂志2005年第6期上,有一篇名为《书比人长寿》的文章写道:“刚刚读完一本让出版人有些沮丧的书……讲的是电子时代,由于新媒体泛滥,娱乐的诱惑多而炫,图书阅读被挤到了生活的支流末端,原本十分大众的社会行为,如今缩窄为小众节目了,难免让一些人伤感,也会让一些人镇定。”于是,我让研究生找来了这本书浏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