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开展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的引文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概貌,并归纳识别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方法/过程]系统搜集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整理形成文献集,运用引文分析方法,统计出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和高被引作者,并进行定性内容分析,概述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结果/结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社交网络的采用情况、社会网络结构、使用行为模式、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以及使用障碍5个方面,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存在研究不充分、理论支撑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信息质量是平台提高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术社交网络所秉持的自由开放精神造成了信息质量控制的障碍,因此需要通过关键要素的分析,实现信息质量的优化和提升。[方法/过程] 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管控规则、平台技术、信息内容和信息用户4个维度的学术社交网络信息质量治理决策模型,基于DEMETAL方法对各个影响策略进行识别与分析,确定影响学术社交网络信息质量的关键策略。[结果/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梳理出5条重要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两条管理启示及实施步骤,克服定性研究中的主观臆断,能够为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的人机交互、质量管控和服务设计提供可行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环境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从众传播的现象,从而造成网络舆情,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文章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并构建影响模型。这一研究可为减少社交媒体用户的盲目从众行为、确定社交媒体平台的管控方向提供帮助。[方法/过程]以从众理论为基础,从群体因素、个体因素、情境因素3个方面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影响模型,并设计具体的测量量表。基于36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3.0和AMOS26.0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群体因素对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远高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且群体凝聚力是关键核心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中,用户卷入度和相关知识经验正向显著影响个体声誉,进而正向显著影响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且用户卷入度的影响作用更大;情境因素中,信息热度正向显著影响情境模糊性,进而负向影响用户从众传播行为,影响作用最小,说明社交媒体用户对待不确定信息的理性态度。根据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营造良好群体氛围、加强对认证账号的管理与引导、重点关注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信息、加大虚假信息传播的处罚力度、加强信...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研究学术社交网络中图情领域用户的真实利用水平与特征,有助于指导图情学科合理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学术交流并提升学科影响力。[研究设计/方法]以ResearchGate(RG)为例,在核实用户身份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iSchools全职教学研究人员为真实样本用户,通过对机构真实用户参与度、高质量用户比及其它RG交互利用指标数据的挖掘,分析揭示iSchools成员真实利用学术社交网络的现状,并基于机构和个体视角比较分析不同群体的真实利用特征。[结论/发现]图情领域用户对RG的真实基础利用程度有限,尽管全职教学研究人员已经成为iSchools在RG上的高质量用户,但其对平台的利用效果依然不足;男性和北美iSchools全职教学研究人员等较低真实用户参与度的用户群体可能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交互利用行为,而交互利用指标能够较好的映射诸如用户职称级别、机构层级所反映的学术影响力差异。[创新/价值]基于iSchools全职教学人员用户身份的核实,揭示机构整体真实利用状况和个体真实利用差异,指导iSchools合理利用学术社交网络,以期为其他高校图情院系提供标杆,并为平台相关评价指标优化与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现阶段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研究成果,结合信息生成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建立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从而构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层级模型,以发现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在面对不同事件类型时可能产生的一种或多种参与行为,为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基于用户参与行为的用户画像侧写、识别其对某一类型话题活跃度和参与度以及预测用户参与行为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以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结构功能为基础,以灵长类动物行为谱制定过程为依据,应用观察实验法,通过邀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双观察员形式发现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产生的参与行为,构建包括8个类别、21个特定参与行为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结果/结论]以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为核心,以认知努力量为衡量单位,构建结构为主动参与行为和被动参与行为、积极参与行为和消极参与行为、深度参与行为与浅表参与行为的三因素两水平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6.
谢丽娜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9):113-121
[目的/意义] 政务社交媒体已成为各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广政务社交媒体的应用,需要了解影响用户使用的因素。[方法/过程] 梳理和总结当前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用户接受/采纳模型的相关研究,从概念界定、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述评。[结果/结论] 将政务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获取影响因素划分为5个层面,即技术层面、组织层面、环境层面、任务层面和个人层面,以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整理国外关于社交网站隐私悖论的研究,以帮助国内学者了解该问题的成因和提供解决思路,为国内本领域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过程]以社交网站为背景,以隐私悖论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调研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梳理国外的研究成果。[结果/结论]明确隐私悖论的概念,分析社交网站平台上产生隐私悖论现象的5个主要方面的原因,并探讨应对该问题的法律、技术、社会路径。最后,为国内后续研究提出3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以"马蜂窝"旅游网为研究对象,探究旅游社交网站用户信息共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旅游社交网站建设及其移动端的交互设计优化改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选取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和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并结合弱关系理论引入环境机制、服务质量和期望互惠3个影响因素,构建旅游社交网站用户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SPSS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结论]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将信息共享行为分为收藏转载式和平台交流式,发现:感知有用性、服务质量和期望互惠这3种变量对收藏转载式信息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感知有用性和期望互惠这两种变量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通过融合不同来源数据的方式探索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为用户健康合理地可持续使用社交媒体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平台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信息。[方法/过程]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结合爬虫获取的包含部分受访者数据的用户行为轨迹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原因,构建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能够解决单一来源数据有效性不足问题。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因素(任务情境、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不良言论)和平台因素(系统功能、品牌形象、付费服务)通过内部个人因素(信息需求、认知差异、负面情绪、使用成本、使用习惯、隐私关注)影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产生潜水、屏蔽、间歇使用、转移、退出和抵制等不同程度的消极使用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作为弱势对象在技术环境下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0.
了解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使用行为偏好及态度,为在线科学交流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主流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平台使用及态度信息,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不同学术身份、学科领域用户的使用行为差异。研究发现用户科学交流行为与学术身份显著相关,但学科差异不明显。其中,教师群体比学生更重视在线科学交流,但学生更容易发现感兴趣的出版物。讲师/助理讲师寻求科研合作的意愿更高,并且对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作用的认同度最高,而教授/副教授存在社交不足现象。此外,平台在发现工作机会和项目资助方面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站用户流失行为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通过对社交网站用户流失行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讨论目前用户流失行为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完善用户行为相关理论并为推进社会化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通过梳理目前用户流失行为的相关理论成果,侧重于主题内容分析。[结果/结论] 详细探索流失行为的相关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对于社交网站情景下用户流失原因要素,特别是要素间关系的探索尚存在很大研究及整合空间,同时有关用户流失行为方面的理论研究尚缺乏统一框架。未来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用户流失背后的原因、规律、流失模型构建及相应的流失策略等,有针对性地对社交网站的失败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并且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取用户流失行为潜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随着移动社交软件用户量的增加和功能的丰富,其用户使用过程中引发的隐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将对社交软件服务商完善功能和行业部门加强对隐私安全的监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过程]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建立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 信息内容安全是用户愿意使用移动社交软件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信息人素质和信息环境对使用态度也产生正向影响,移动社交软件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信息技术对使用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在线学术社交为快速监测和深入理解学科发展态势及科学启示提供了有效途径与新颖视角。[方法/过程]提出基于学术社交的学科分析框架,在跟踪学科间关联轨迹基础上,从影响力和跨学科性二个维度开展学科比较,以从多级学科视角揭示我国学术社交模式。以科学网为对象,聚焦于好友关系,分别从学科分类的三个层级(学科领域、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开展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生命科学领域具有社交规模优势,而管理综合领域具有社交强度优势;结合统计分析与桑基图展示,发现以计算机科学为核心的相关一级学科群组(如自动化、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成为社交网络的热门;通过二维象限图,发现学术社交模式在多学科粒度切换中展现出多样化、动态化特征,仅有少数模式能够保持稳定性,比如管理综合领域呈现高跨学科倾向,生命科学领域呈现出低影响力,计算机科学呈现高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丁晓  李健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7):103-114
[目的/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对学业压力情景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揭示,为探究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研究生培养管理提供支持。[方法/过程]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收集数据,再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学业压力情景下的心理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结论] 发现在学业压力情景下,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过程主要包括开始、执行、获取、评估四个阶段。心理健康信息搜寻动机主要包括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问题解决型信息是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信息搜寻的主要内容; 影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客观条件因素、信息因素和保密性因素。其中,信息因素是影响其心理健康信息搜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的逐渐增多,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研究对帮助社交网络用户更好地规避社交网络安全风险、推动社交网络平台开发商提高信息安全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社会认知和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反应效能是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感知威胁和自我效能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回避行为对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消极影响,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对信息安全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社会化媒体信息隐私泄露事件频繁发生,加剧了用户对信息隐私的担忧,用户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过程中是否愿意向平台披露个人信息成为推动社会化媒体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过程]利用隐私计算理论和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为框架,结合隐私关注,构建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影响模型。以微信平台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样本数据,使用Smart PLS软件对模型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感知收益、信任、感知信息控制均正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隐私关注负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信息控制负向影响隐私关注;隐私倾向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和感知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