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知识沟”及其发展: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ue)和奥里恩(C·0ilen)在1970年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2.
传媒书架     
《传媒观察》2011,(9):64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11,(3):56-56
1.《不嫁打鼾郞》(广东人民出版社)鼾症是人类健康的超级隐形杀手,可是它的杀伤力被大多数人严重低估,本书有助读者多了解一些治疗打鼾的知识和简单有效的自然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4.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学的"知识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达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朱文博 《今传媒》2014,(5):113-115
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层之间所获取知识量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介技术的出现,知识沟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化成信息沟等,最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数字鸿沟概念。数字鸿沟也由三道构成: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充分体现出出,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特点,以及知识沟并未缩小而在逐渐拉大的趋势,人与人之间正在区隔化。  相似文献   

6.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传播学理应确立起科学与价值的双重维度;进一步超越经验学派的研究范式,成为一门具有解放性的学科,并从而恢复传播学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保证传播学价值之维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从本体论高度深入理解传播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思考传播学的元问题和元理论,从更高、更深刻的层次反思传播学基础理论,推动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 "把关人"(gate keeper)又泽为"守门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囚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后来传播学界对"把关人"理论作了更加丰富的演绎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以来,国际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西方传播学研究成为我们研究的样板。在各个领域,都不难看到使用西方传播学框架或概念来解释中国现实的案例。但是,在国际传播学界,对已有的概念、理论有诸多反省、批评。本文将以第63届国际传播学年会(ICA)和第56届国际传播学与媒介研究年会(IAMCR)为例1,描述并讨论在国际传播学界正在经历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曹晶晶 《新闻世界》2014,(9):231-232
知识沟理论作为传播学的理论之一,自被提出以来,明尼苏达小组及其他学者都对其做出了完善和发展。他们在知识沟理论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信息沟"和"数字鸿沟"等概念。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笔者认为,知识沟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受众的知识背景不同,理解力与辨识力不同;受众的社会地位不同,知识获取量不同;受众的兴趣不同,知识获取的深度与广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王圆圆  刘纯明 《新闻界》2004,(5):51-52,50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gapTheory)是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提出的概念,他在调查了美国儿童启蒙教育片《芝麻街》(又名《塞萨米大街》)的播放及反馈情况后得出: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一意图在实际播放后其结果是失败的,尽管它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芝麻街》的播放加剧了原本存在的接触和利用媒介机会上的不平等现象。“知识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要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传媒书架     
《新闻通讯》2011,(4):64-64
书名:《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 作者:(美)汉诺·哈特(HannoHardt)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传播学的根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使媒介和传播学言之成理?传播学经历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过程,其间有吸纳,有整合,这个过程是美国实用主义、德国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理论融合的过程。该书描绘了在具体目标的追求中,思想的力量和专业的力量如何塑造研究兴趣并缔结联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关于传播效果的几个研究假设,至今影响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它们是: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论、诺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论、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戴扬和卡茨的"媒介事件"概念、戴维森的第三人传播效果,以及现在基本被否定的蒂奇诺、多诺赫、欧琳的知识沟假说。但卡茨曼提出信息沟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13.
传媒类图书出版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传媒类图书的出版现状 出版传媒类图书的出版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互联盟的15家媒体出版社,一类是非媒体出版社.媒体出版社中,新华出版社和南方日报出版社以出版传媒类图书为主打.新华出版社长期把传媒类图书作为经营重点之一,先后出版了《传媒市场观潮丛书》、《新闻传播学前沿丛书》、《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新闻专业必修文库》、《新闻传播学博士文库》、《国外新闻界名人译丛》、《新闻传播学译丛》、《常备新闻文库》、《欧美广播电视高级教程》、《新闻人门丛书》等.  相似文献   

14.
正"议程设置"理论是西方传播学的重要命题。"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然而,网络媒体的诞生以及其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冲破了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在营造舆论多元化、自由化的传播氛围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如果不能及时地对危机事件进行报道,或夸大危机事件的影响,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1995年,中国将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入服务,在此后的两年内并没有人将网络与媒体联系在一起,即便是网站的运营商也没有想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与接受程度竟如此之高,在此后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普及趋势的硬软件分析,认为网络传播在未来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知沟”合拢,这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刚出现时许多...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是在上个世纪传播业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首先形成的,我国引入传播学还是1978年的事情。“communication”一词在我国被翻译成“传播学”,在汉语的语境下,从字面的意思看,偏重于信息单向传递的意思,其实英文本意中有沟通的含义。所谓传播,就是指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是人与人之间赖以生存的根本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它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提出,"证明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选民们关心和讨论的主要问题,正是在这个时阃和这个地点的主要新闻媒介所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扩散与普及深刻影响了人类传播活动与传播学研究.本文选取2000-2011年传播学SSCI期刊(N=81)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引证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三种方法,实证考察2000年以来国际传播学科的新进展.研究发现,传播学在知识领域和空间版图上进行着双重扩张,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到各个分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共同构筑了传播学科的基础平台;影响因子的提高与内部互引的加强,表明传播学独立学科的形态进一步明晰,但对外影响力的贫弱,表明传播学学科地位仍有待提升;传播学与外部学科互引程度加强,反映传播学开放性的提高,社会心理学仍然是传播学最主要的外部知识来源,与信息科学互动不足,可能成为传播学未来发展的隐忧.  相似文献   

19.
传播,是传递、输送、沟通、交流信息(消息、意见、观念、情感、知识、资料、数据等)的意思.大众传播学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精神交往,是传播者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常凌翀 《今传媒》2006,(2):56-57
传媒公信力一直是国内外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学者认为,媒介公信力是指"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通过传媒及其提供的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而得到反映"。这一定义着重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