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零借阅图书是指入藏后一定时期内从未被借阅过的图书.同类图书的出版数量、图书馆的采访策略、典藏策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均会对零借阅图书的数量产生影响.对某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的零借阅情况进行分析,查找文献资源建设及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馆藏建设方针及服务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洪力 《图书馆杂志》2011,(6):44-45,48
大多数图书馆图书的借阅期限是以读者类型为依据所确定的,这种借阅制度忽略了图书有效性所带来的读者需求的变化,不能充分利用图书的效用。本文结合文献老化理论,提出了以图书时效性为依据的弹性借阅制度,这种新的借阅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图书的时效性,满足尽可能多的读者需求,真正实现书尽其用的图书馆思想。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开架借阅的"五勤"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图书馆界从8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的借阅方式———开架借阅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借阅管理的主导方向 ,且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优势。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简化了借阅手续 ,缩短了读者借书等候取书的时间 ;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展现在读者面前 ,减少了拒借率 ,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开拓了读者的视野 ,调动了读者借阅的积极性 ;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使工作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开展咨询服务 ,等等。但是 ,开架借阅的这种新的借阅服务方式也并非尽善完美 ,其图书丢失率、破损率和乱架率远远高于闭架借阅。这种开架借阅带来的新问题如不…  相似文献   

4.
借阅期限是影响馆藏图书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借阅期限的确定只考虑读者对象,而不考虑所借图书的类别.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提高借阅期限的管理水平成为可能.本文以半衰期理论为依据,探讨借阅期限的合理确定.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图书一直是高校各专业、各年级读者借阅的热门图书,也是图书采访的重点和难点。从此类图书借阅现状入手,对文献的借阅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采访、编目、架位管理和借阅制度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图书馆以实体图书馆为中心,每次借还图书都要到图书馆,这会影响到图书资源配置的效率。开放图书馆的借阅系统,让图书在读者之间进行自由借还,可形成图书的借阅漂流。论文通过理念阐述、流程规划和制度设计,勾画出图书流通的全新图景。  相似文献   

7.
图书借阅量应具备一定的"质量",但目前其配额数量保守、配额依据缺失、配额时限固定给图书借阅造成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在于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读者阅读的多样诉求、滞后的图书借阅技术、不太友好的图书借阅环境等。需要从树立藏书与利用的正确观念、升级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借阅功能、重新定位图书馆的角色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8.
成教读者借阅特点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太原师范学院成人教育一年级学生读者的借阅图书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读者借阅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服务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开架借阅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图书开架借阅在方便读者利用并显示出诸多优势的同时,也给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完善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开架借阅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读者借阅权限的合理设定有利于提高图书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权限的设定有不合理性,关于改革读者借阅权限设定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操作细节上尚不够深入,实证性研究较少,可行性研究较粗浅。依据读者的现实需求来个性化地确定借阅权限,已成为目前高校图书馆借阅权限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浅析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藏借阅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减少图书的复本量,节约购书经费和人力资源,便于读者与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促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模式真正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文章讨论了实施这种模式所需的条件并针对藏借阅一体化模式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应从加强读者教育、强化大开间科学管理力度、提高馆员素质等方面着手,使其发挥最大效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2.
从民法角度探讨网上预约借书制度,界定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基于要约、承诺、合同成立等理论对读者提出图书预约申请和图书馆提供预约图书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对读者滥用图书预约权的行为可比照缔约过失责任进行处理。指出可通过图书馆对读者提出新要约、对违规读者取消其预约权等措施来避免读者滥用图书预约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在高校图书馆流通书库设立“主题借阅区”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明奎 《图书馆建设》2011,(5):50-51,55
大多高校图书馆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排架。这种排架方法需要读者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熟悉过程,了解整个排架体系,才能很好地利用馆藏文献。在流通书库划分出相对独立的区域,将某一主题内容的文献集中在一起,设立"主题借阅区",可以更加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各馆可根据本馆自身情况设置考试考级、参考教材、经典名著等主题借阅区。  相似文献   

14.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determinants of borrowing demand for print books and media at local public libraries in Sweden for the period of 1995–2007. The role of the Swedish local public libraries seemed to have fundamentally changed during the period analyzed. They have ha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equalizing income opportunities. This was only the case for the working part of the population, however. Those outside the labor force, as well as the unemployed—had substantially lower borrowing demand for both print books and media. This fact appears to be one of the more demanding challenges facing Swedish public libraries today, together with the fact that while children are the most frequent borrowers, they become the least frequent borrowers of all age groups when they turn into teen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湘潭大学图书馆新书借阅情况统计分析,本文认为图书馆新购图书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为:缺乏新书采购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电子图书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冲击以及图书供给与读者需求的错位。要器高新书利用率,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采购质量,扩大新书宣传、开发阅读需求,加强读者需求调查,保持电子图书与纸本图书的合理比例,加强新书管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6.
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同时是位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因收藏宏富而闻名天下。他的藏书主要通过花钱购求、他人赠与、借抄他人之书、自己著述和自己刻印等五个方式获得。今天私家藏书除了不具备自己刻印的条件外,也大多通过这些方式积聚。李开先的藏书方式,不仅对今天私家藏书具有传承意义,还凸显当时的时代特色和李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借阅图书分析调整订书结构(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 入藏图书及比较怎样才能了解馆藏图书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 ?怎样才能发现藏书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对入藏图书的统计分析 ,计算出藏书中各类图书的比例 ,并把这些比例与确定的藏书结构比例进行比较 ,才能知道入藏图书是否合理 ,才能找出问题症结 ,提出改进措施 ,逐渐使馆藏各类图书的比例趋于科学、合理。新书采选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核心环节 ,采选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发展 ,特别是在目前图书出版量剧增、图书经费紧缺的困境下 ,怎样用有限的经费采购到符合质量要求、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 ,是…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北大图书馆管理制度内容有四:其一,藏书资源管理,体现在书籍征购、分类布局、特藏管理和文献保护等方面;其二,图书借阅管理,包括时间安排、室内阅取、外借管理和社会互借等方面;其三,人事经费管理,集中在机构设置、人员管理、经费筹措和预算使用等方面;其四,空间设施管理,表现在划分专用、自习安排、活动预约和展览使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开架借阅对图书馆藏的开发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此也带来图书管理的一些弊端,如何在尽可能大的开发利用基础上作好管理,本文试作一些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