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方式差异是影响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宗教、价值观和语言等维度之外,思维方式差异是影响中美跨文化传播的另一关键维度。本文就中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交流中的选词、联词、造句、文体、新闻报道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舆论生态的不断变化,我国政治传播在网络空间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以大数据及精准投放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网络政治广告,为加强政治传播提供了新选择。面对政治传播在网络空间的诸多安全挑战,可以从健全新型网络政治广告内容体系、建立新型网络政治广告融媒体传播体系、利用新兴技术丰富新型网络政治广告表达形式和完善新型网络政治广告人才体系等方面着手应对。  相似文献   

3.
伍刚 《中国广播》2012,(3):55-58
中美同为互联网大国。美国是互联网技术领先的网络传播强国,中国正试图从世界网民用户第一大国向深度应用强国转型。本文试图对比研究中美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现状和特点,得出中国互联网强化核心竞争力、追赶美国互联网、提升国际传播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增强,网络已经成为了人类传播的新领域。在这一环境下,网络开始影响和改变以往的政治传播模式,同时也给政治力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力量同样对网络传播进行着影响与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网络传播途径、内容结构安排、可视化程度、增值服务4个维度进行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对比研究,可以见出二者存在的差异及差距所在,提升我国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途径,必须在增加科技期刊网络建设评价指标、拓展科技期刊网络增值服务、提升期刊网站的管理运营能力等三个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课题.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把关人”依然存在, “把关人”变为了“引路人”;网络传播仍需要“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呈多元化;网络传播的“培养”作用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从信息交换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网络传播的信息空间与国家主权的地理空间之间存在着很大张力.前者的取向是跨越国家间地理边界进行信息传播,后者的取向是约束网络信息的无边界传播.本文从传播主体、身份认同、跨界传播、信息管控等方面分析了网络传播引发的信息现象以及国家主权的相应反馈,指出了网络传播与国家主权的调适程度将会决定现实社会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8.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情况下,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赋予了新闻传播新的内涵。本文从线索获知途径、新闻价值取向、新闻传播方式、舆论导向、新闻语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信息领域,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给予的巨大便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其副作用带来的灾害。本文介绍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了网络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了网络中信息传播涉及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深、最广的新型传播系统和联系纽带。网络传播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交往方式,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从网络传播的特征、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得出只要以理性和现实的眼光看待网络,扬长避短,合理使用,网络定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传播是基于传播内容对传播的类型化把握。尽管中西政治传播活动有共同的一面,但差异更为明显。中西政治传播活动的政治性制度基础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政治传播影响。并且,媒介在中西政治传播活动中的功能也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喻健  唐亚娟 《青年记者》2013,(14):25-26
高校网络舆论影响力构建,是基于高校网络社区如何增强传播效果与正确引导舆论而提出的一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题。当然,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内容,还是网络新闻传播业务方面的探讨。面对校外强大的五彩斑斓的网络传播,如何增强高校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网络政治传播研究多基于理论层面探讨相关问题,实证性较少;大多数研究以传统媒体脉络下的政治传播为参照系,考察互联网对于原有政治传播模式的影响。外文文献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具体事件或行为主体,在实证研究框架内,关注网络发展对中国政治进程如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公民参与等政治活动的影响。本文认为,国内外学者未对"网络政治传播"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从行动主体看网络政治传播"是当下国内外研究考察的热点,相对而言国内研究不足,后续研究可从这两方面深入,加强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定义、构成和识别方面论述了网络商务信息传播主体的复杂性,并简要阐述了网络商务信息传播主体复杂性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CNN和CCTV分别作为美中两国的国家级电视台,其网络平台建设特点反映了两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在全球化浪潮下,二者也不断进行着网络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本文尝试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通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差异性,解读诠释二者打造自身国际视野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与网络传播在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网络传播为调查性报道带来了机遇,同时带来了一些弊端。因此调查性报道应该慎重对待网络平台和网络传播带来的报道方式的转变,以防止调查性报道出现娱乐化、同质化的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20.
政务微博是政治传播的新渠道新工具,既可以传输政治讯息,发布舆情,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又可以通过网络庞大的影响力来创新政民沟通方式、实现网络民主,以此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推动政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