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000年1月27日,《石家庄日报》刊发《东史郎讼案又一铁证南京大屠杀不容抵赖(引题)我市发现1938年日本印制的〈最新南京地图〉(主题)》这一独家报道后,新华社作为“重要稿件”以多种文字向国内外发出通稿,逾百家海内外新闻媒体及时转发。这篇消息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为最早报道这一事件的记者,有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一、关注国际风云,发掘独家新闻近年来,日本一些有识之士陆续出版了一批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书籍。他们以目击者或是以亲身经历这一事件的见证人身份,揭露日本官兵当年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些正义人…  相似文献   

2.
魏家崖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2022年由西北大学等五家单位进行联合主动发掘,其中D发掘点清理有居址和一座高等级春秋早期秦墓,墓葬保存完好,居址内涵丰富。该遗址的发掘有助于早期秦人都邑“汧渭之会”地望的研究,同时对秦人东进过程中周秦文化关系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澳一号”,一艘沉睡在海底的明代商船,渔民的盗捞打破了它400多年的沉寂。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例证,它免于再次被破坏的唯一途径就是抢救性发掘。“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被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2010年的“一号工程”。5月10日至20日,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水下直播,更让亿万观众目睹了“南澳一号”考古发掘的现场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产》2008,(2):45-45
4月2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开展2008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通知》,确定2008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该通知指出,各地要突出这个主题,大力宣传人民群众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宣传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事业的生动局面,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事业惠及人民群众的积极成果,努力形成全社会关爱、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要紧紧抓住牵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展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和重要发现,讴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近文化遗产,推动免费开放和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2008年文化遗产日主题公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同志曾说:“记者就是报社的采纳员,出门跌一把跤,也要抓一把土,出门去就要能拿回东西来……”身为一名从大学毕业从事新闻工作8年的青年记者,我体会最深的是:作为一名“采购员”,要以高度的新闻敏锐性,锻炼和培养自己在不经意中发掘好新闻的本领,这样才能购得“好东西”回来!  相似文献   

6.
贝叶经是佛教经典的一种重要载体形式,是傣族贝叶经档案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傣族贝叶经档案的发掘问题,期望社会各界尤其是档案界对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云南少数民族伦理档案文献是珍贵民族文化遗产,蕴含有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等生态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的发掘传播与转化创新,对生态文明治理工作有促进作用。本文探析少数民族伦理档案文献的生态文明治理价值,分析发掘要素,提出生态文明治理发掘对策。本文认为,以协同治理、记忆传承、文化自觉和转化创新理念,整合发掘主体,开展资源建设,发掘档案文献,进行引导性和约束性生态文明治理,可推进云南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走向公众的“国际考古日”
  2014年考古文博界最大的主题或许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提出:“公共考古”。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政府、公众、社会组织、团体机构对文物、博物馆、文化遗产等方面愈加重视。响应国际号召,中国先后设立国际古迹日(4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星期六)。其中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当前中国文化遗产方面最重要的节日。今年6月18日,《中国文物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联合提出一个倡议,将每年10月第三个星期六的“国际考古日”作为我国考古界和考古人的正式节日。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如何加强对档案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向公众提供档案文化遗产的利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4小时的直播节目《中国记忆》和对文化部长孙家正的访谈等节目,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的良好氛围,做出了积极贡献。我认为设立“活动日”的目的,不仅仅应把当日的主题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以“日”带“年”,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所以,地方电视台要像中央台一样紧急行动起来,争做巩固和扩大“文化遗产日”成果的先锋。要争做巩固和扩大“文化遗产日”成果的先锋,必须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我国的文化遗产及其…  相似文献   

11.
赵贵清 《传媒》2024,(3):66-68
<正>2022年6月,四川省公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6个“祭祀坑”编号文物近13000件。自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召开以后,全国主流媒体就发挥各自优势,持续追踪,多视角、多形式、多手段报道三星堆的“盲盒”上新。截至2022年6月,关键词“三星堆”的微信指数达到1700万,百度搜索指数日均值14739,环比上升224%,抖音话题“三星堆”达到28.2亿次播放量,三星堆文物刷屏全网。  相似文献   

12.
《大观周刊》2006,(26):18-19
今年6月10日恰逢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成都金沙遗址迎来第六次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们希望通过这次的发掘,能找到3000多年前古蜀王国的这一辉煌文明的神秘线索。古蜀王国为何有如此高的文明?良渚、三星堆、金沙遗址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的文字记载?这些谜团的破解,恐怕只有寄希望于金沙遗址的再次发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杨立静 《兰台世界》2007,(6X):20-21
本文就如何加强对档案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向公众提供档案文化遗产的利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有些人认为,采写考古发掘成果的新闻好办,这只要让主持此事的考古工作者介绍清楚,就可以写稿了。当然,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从我从事十多年文物考古报道的经历看,要想搞出像样的东西,需要记者像考古工作者对考古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发掘那样,对采访对象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发掘”,才不至于遗漏重大的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旧闻中有新闻线索报纸做新闻,十分看重一个新闻事件或一个新闻人物的“首发”,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非首发”常常被认为是旧闻而为人不屑。其实,旧闻中也能发现不少新闻线索,这就是报纸新闻资源的再利用。传统报纸对非首发稿件存在偏见,但是很多新闻类的周刊靠的就是对一些已发的动态新闻进行深度发掘来打市场。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很多都是对近一段时间的热点新闻事件的深度发掘,但还是吸引了大批读者。又如现代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异化是一个并不新鲜的主题,极端的表象是高考前后一些考得不好的孩子患得患失的悲剧,在一些媒体上都曾报道。2005年4月25日,《武汉晚报》头版刊登了《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一文,选择的就是家庭教育异化的这一主题,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是条人所共知的“旧闻”。然而,文章一出,引起极大轰动,网上、媒体热议一片。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周家庄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南、北两区各发掘76平方米,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资料。初步揭示了遗址至少包含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此次发掘同时丰富了相关文化的内涵和认识。发掘前后几次所做的调查,基本摸清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及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位置等。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位置和丰富程度差别很大,其中,以龙山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分布也最广。  相似文献   

17.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对引导和培养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律意识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储备与发掘档案文化大有可为。作者从档案文化承载社会效应、档案文化储备不可或缺、着力发掘档案文化精品三个方面,阐述了档案文化储备与发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壮  谭宏 《新闻爱好者》2007,(12):22-23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报道对象进入了我国传媒的视野。特别是2006年,国家宣布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及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围绕“文化遗产日”和“国家名录”,从传统纸质媒体到电视甚至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无处不在,成了传媒关注的焦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日”。6月8日起,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钱江晚报主办,浙江图书馆承办的“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在浙江图书馆报告厅陆续举行。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由于林彪、“四人帮”大搞形左实右,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出版工作陷于停顿状态,无人问津。有关同志强烈呼吁,对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也要拨乱反正,亟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抢救”。新疆有十二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古典文学而论,就有四部是中外驰名的:第一部是《玛纳斯》(玛纳斯是柯族英雄的名字),长十五万行,近二百万字,用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