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使用行为偏好及态度,为在线科学交流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主流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平台使用及态度信息,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不同学术身份、学科领域用户的使用行为差异。研究发现用户科学交流行为与学术身份显著相关,但学科差异不明显。其中,教师群体比学生更重视在线科学交流,但学生更容易发现感兴趣的出版物。讲师/助理讲师寻求科研合作的意愿更高,并且对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作用的认同度最高,而教授/副教授存在社交不足现象。此外,平台在发现工作机会和项目资助方面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的移动客户端都被广大用户和消费者青睐和普及,而用户对于新闻资讯类的客户端的使用和需求也十分旺盛。本研究基于1986年Davis提出的技术模型理论,以新闻资讯类APP的用户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客户端用户的接受使用行为和习惯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移动客户端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是用户考虑使用并接受的最重要前提,而社交压力和需求对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起着显著的作用,这意味着新闻客户端的开发更应该重视用户的人性化体验和归属感设置。  相似文献   

3.
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开展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的引文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概貌,并归纳识别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方法/过程]系统搜集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整理形成文献集,运用引文分析方法,统计出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和高被引作者,并进行定性内容分析,概述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结果/结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社交网络的采用情况、社会网络结构、使用行为模式、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以及使用障碍5个方面,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存在研究不充分、理论支撑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沈述宜  吴靖 《新闻战线》2022,(12):54-58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以青少年及青年为主体的网络用户广泛地应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日常交流及公共领域的讨论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对网络流行用语的使用受到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叙事方式——即由社交媒体平台主体用户构建的社群文化的影响。此外,网络社群文化的平台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也表现在新闻内容生产的主题和作品表现形式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这一视角,对国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遵循Webster和Watson的两阶段综述方法,共获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相关的实证类文献54篇;逐一阅读与分析这些文献,主要关注与分析每篇文献所应用的研究主题、理论基础、因变量、自变量与实证结果。[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已有研究通常整合多种理论来构建实证模型;认知需求、个人整合需求以及社会整合需求相关的影响因素被学者关注得最多;与此同时,情感需求与压力释放需求相关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受到关注。后续研究需要关注不同层面的需求满足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不同代际的用户群体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以及社交网络沉迷行为这些日益浮现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6.
李力  丁宁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137-144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类应用已跃至移动app使用率和使用规模第一,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带来重要影响。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进展,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行为规律。[方法/过程]从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生命周期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使用、转移、退出等行为的研究,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结论]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意愿和动机的研究已趋成熟,对不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用户行为比较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通过融合不同来源数据的方式探索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为用户健康合理地可持续使用社交媒体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平台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信息。[方法/过程]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结合爬虫获取的包含部分受访者数据的用户行为轨迹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原因,构建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能够解决单一来源数据有效性不足问题。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因素(任务情境、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不良言论)和平台因素(系统功能、品牌形象、付费服务)通过内部个人因素(信息需求、认知差异、负面情绪、使用成本、使用习惯、隐私关注)影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产生潜水、屏蔽、间歇使用、转移、退出和抵制等不同程度的消极使用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作为弱势对象在技术环境下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短视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用户更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捕捉知识信息,分析观看非遗短视频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非遗短视频的推广与传播。非遗短视频用户特性与其他媒介用户有所区别,短视频用户黏性较强,用户求知欲旺盛。基于此,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用户,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获取原始资料,并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真实有效信息,运用质性研究的方式进行编码处理,不断比较所形成的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非遗短视频用户行为影响因素及构建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用户使用行为受到知识期望、价值需求、社交需求、个人提升需求、网络氛围的共同影响,并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探讨非遗类短视频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9.
发展我国本土学术社交网络有助于广泛联结国内学者,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文章针对科研之友这一中国本土最早运行且规模最大的学术社交网络进行个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之友具有较为精准的定位,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但其用户活跃度长期低迷,持续使用行为亟待改善。在明晰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以学术信息获取为主要动机的基础上,文章将学术社交网络的核心价值界定为通过社交关系为用户迅速、准确地找到最有价值的内容,并据此从资源、信息发现和用户三个方面对科研之友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8):54-57
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微信使用群体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解释了不同的微信使用模式与其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微信用户群体的主要使用模式为两类: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工具性使用以及基于娱乐与消遣需求的仪式性使用。其中,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使用模式与人们的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呈现正相关,而基于娱乐与消遣的使用模式对于社会资本无显著影响,但是却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另外,研究还发现微信用户中女性更倾向于娱乐性的仪式使用,从而生活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意义]现有的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披露相关研究以隐私披露意愿研究为主,且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数据来源主观等问题。意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因此本研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行为数据对影响其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隐私披露意愿研究的差异,为理解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本研究参考现有研究影响因素体系,基于社会渗透理论,构建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广义线性模型,以新浪微博这一典型社交网络平台为例,通过网络爬虫采集新浪微博用户数据,并利用该数据衡量和探究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交网络经验、社交网络规模、微博生产力对用户披露信息的敏感性及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用户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影响与部分隐私披露意愿研究有所区别。用户客观数据对隐私披露行为的度量加深对社交网络用户披露行为的理解,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媒体时代的内容运营特点,通过借鉴和引入自媒体运营方式,满足科研社交网络用户的学术科研需求,并促进科研社交网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调查、网络调查、理论移植和模型设计,分析科研社交网络的学术内容特点以及运营上的不足,研究自媒体对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运营的影响,构建基于专业自媒体的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运营模式,即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探究社交媒体用户观点形成机理,揭示影响网民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可深入理解网络用户的行为模式,洞察网络舆论本质。文章以“双减”话题微博数据为数据源,基于主题模型和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方法挖掘用户观点;从意见氛围、社交关系、前期行为特征和用户属性等维度构造特征变量,基于LightGBM建立不同主题下的情感预测模型,采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发现影响网民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前期行为特征对用户观点形成的影响最大,意见氛围次之,社交关系即好友关系影响较弱;个体在情感倾向上更易跟随规模较大的传播主体,而不是崇拜权威。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0,(10):22-31
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迁徙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行为大多被归因于"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改变了以社交倦怠为原因导向的研究思路,对基于程度差异的消极使用行为和基于个体差异的特定用户群体展开研究,以QQ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青年用户社交媒体迁徙行为背后的动因。研究发现,"身份转换"成为用户迁出QQ空间的主要原因,"旧内容"与"新关系"的交错互嵌导致隐私边界模糊、交流语境坍塌,并最终引发社交媒体迁徙现象。  相似文献   

15.
国外社交网络研究热点与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Web of Science,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国外社交网络(SNS)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国外社交网络研究一直关注的重点是:模型、身份、朋友、交流和互联网使用;(2)社交网络研究的热点领域是:用户接受、web2·0、企业2.0、社会资本、自尊、性别、隐私、社会网络分析、用户行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自我呈现与自我表露、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MySpace、Twitter)、社会化媒体等;(3)社交网络研究的前沿领域呈现出细分趋势,主要集中在健康、青少年与儿童、知识管理,以及社会化电子商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科研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交网络服务作为新型交流平台,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然而关注社交网络服务在科研领域应用或者关于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的研究还是很少。本文首先定义科研社交网络的概念,探讨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研究共享类、资源共享类、成果共享类三个角度对科研社交网络站点进行汇总。最后基于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状况,得出科研社交网络未来朝向SOLOMO、开放化、融合化、可视化及增强型服务方向发展,以期为科研社交网络的未来服务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用户自然和社会属性对网络搜索中语言使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用户的自然、社会属性对用户在搜索中使用检索语言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作探索性研究。综合网络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和用户参与对比实验法,得出性别、年龄、学历和专业教育对用户语言使用影响的结论。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认清搜索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而可以以此建模,改善搜索引擎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3)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网络对社交孤独的影响,探明网络使用和社交孤独双向影响的机制。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及其投入三类七项网络服务使用行为的频率:1.社交型行为:使用社交网站、在线即时通讯、玩网络游戏;2.休闲型行为:观看网络视频、浏览购物网站;3.信息型行为: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检验交叉滞后中是否存在的因果联系。结果发现,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时间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社交孤独;社交孤独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线聊天、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与社交疏离感没有显著效应。不同的网络行为与社交孤独之间关系并非一致的,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行为会导致社会孤独,而社会孤独又会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汇总国外主要专业性科研社交网络站点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开放型科研社交网络"Academia.edu"作为主要案例。调查分析发现,开放型科研社交网络实际应用中存在信息更新时滞、用户角色以学生群体为主、用户同质化趋势、用户活跃等级排名与科研人员知识水平非对称性等缺陷。科研或学术单位在科研社交网络未来设计中应该合理规避这些缺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科学交流。  相似文献   

20.
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意义]归纳总结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现状,提出值得关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关键词检索和引文追溯两步骤的文献收集方法系统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系统阅读、分析,归纳研究主题,并进行论述。[结果/结论]将收集到的63篇文献按照其研究主题,归纳为用于科研目的的在线社交网络功能与分类、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使用动机研究、内容创建和获取行为研究以及群体行为研究。认为未来深入研究可以从在线社交网络科研过程嵌入机理、基于全局数据的行为规律研究、持续使用机制及信息服务系统改进实证研究4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