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类节目制作的重要使命。《经典咏流传》大型原创诗词文化音乐节目,在媒介话语的进路上通过故事性媒介话语场景建构、意义性媒介话语内容呈现、多元性媒介话语表达策略,开启文化节目制作传统经典与时代流行结合,轻赛制、重互动、强传播的2.0新时代,对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创制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晗  李军  徐冉 《今传媒》2020,(2):101-106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科教类节目其特有的功能性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生产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内容传播的媒介逐渐多元化,媒体融合大势所趋。在新的环境下,观众对科教类节目的诉求从单一的功能性转变为功能性、思想性和娱乐性并举。文章列举并分析了科教类节目的演变历程和现状,包括基于"科教内核"演变而来的"新型"文化综艺节目、具备娱乐性的知识付费节目等多元化的节目形态。从打破原有节目类型壁垒、分众传播多元化的节目内容、寻求有效商业资本助力支持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探讨了科教类节目未来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民精神文明更为进步,社会变得更为开放,电视类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具备思想深度的谈话类节目也因此越来越受欢迎。据此,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切入,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特性进行总结,进而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社会功能进行深入探析,分析了其传播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构建沟通平台、提供娱乐服务的主要社会功能,希望借此对我国电视类谈话节目形成一定的启发与引导,以促进这些类型的节目能够在社会上产生正向的引导功能,发挥出电视节目应有的社会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职责,具有广泛的正确的舆论引导的作用。从本质上讲舆论监督类节目是新闻节目的延伸,也是媒体贴近群众的实践,充分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舆论监督类节目是政府、群众和媒体都需要的节目,主持人作为这类节目的灵魂,如何做好舆论监督类节目责任更是重大,也是对主持人从语言把握能力、政策理解水平、应变能力提出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和观点,都有引导舆论走向的作用。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评论节目的风格。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蔡骐  李予希 《新闻前哨》2014,(10):27-29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自2013年开播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首先从社会现实、媒介发展、受众需求三方面探讨汉字听写类节目成功的原因;其次,本文从节目繁荣发展之中观察其潜在的隐忧,包括文化传播的异化、汉字书写效果的有限性以及受众参与渠道的单一性。最后,为使节目获得持续发展,本文认为节目应当考虑引入体验形态,在节目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多元化创新,并且应构建更为丰富的受众参与式文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媒介生态中文化类节目基本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间落差之大并不合理,而媒体融合的生态环境正赋予文化类视听节目新的生存空间。在我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生态中,文化类节目须主动辨析其在整体媒介生态中的精准定位以顺应媒介环境,从而强化传播效果,实现自我繁荣。  相似文献   

8.
电视社教类节目故事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社教类节目是各级电视媒体节目组成的重要部分.这类节目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题材广泛,节目设置、编辑、播出手法灵活多样,是集中体现电视社教类节目特色和电视台水准的一类节目.因此,探讨和研究电视社教类节目的故事性,对于提高该类节目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视媒体在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大量涌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打造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对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从文化类节目的类型、内容、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传统媒体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文化类节目质量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司怡 《采.写.编》2022,(4):171-173
河南卫视作为二三线地方卫视,在媒介深度融合的当下,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两次现象级“出圈”,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好评。河南卫视的成功实践无疑具有可借鉴性,故本文主要将其作为分析案例。笔者将紧密联系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在概述全国地方卫视开发文化类节目所遇困境的基础上,引入河南卫视的优秀节目成果。考察该卫视开发文化类节目的特征,进而吸取其经验为全国地方卫视提供深度开发文化类节目的策略,旨在实现借助地方卫视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帮忙类节目非常火爆,成为各电台、电视台在新一轮媒介竞争过程中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的重要节目类型,但是帮忙类节目内容中媒体超越自己的职能与角色界限的现象日益凸显:在角色上无视媒体客观记录者、信息传递者的基本定位,大力介入新闻事件甚至有意识制造媒体事件;在职能上僭越各类社会部门,甚至以执法者与审判者自居;在伦理规范上,刻意以暴露隐私作为节目卖点,无视媒体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规约.帮忙类节目的这种媒介越位不仅伤害事件当事人的各种权益,而且从长远看损害的则是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时期先进思想与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化类节目的大力支持,社会感染力创造也因此成为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的重要使命.反思我国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其社会感染力创造仍有待提升,电视台应重视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的创新发展,积极培育精品文化节目,塑造节目品牌.  相似文献   

13.
电视是大众传媒,基于市场导向的需求,规定了其表达形式必须通俗。这种基本属性让承载精英文化、载道人文关怀的电视人文谈话类节目的市场生存遭遇尴尬,其收视率也的确不如一些娱乐节目。但是,在电视节目日益庸俗化、通俗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这一类节目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拟从电视人文谈话类节目的产生语境、市场价值和生存困境考察这类节目的市场生态。  相似文献   

14.
<正>从媒介的分类上说,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上的情感信箱、电视节目中的谈心节目或情感互动节目、网络中的情感聊天室都算是情感类节目。在谈话类节目从繁荣到泛滥的今天,已经很难将谈心类和谈话类再分开,几乎所有的谈话类  相似文献   

15.
黄霄旭 《东南传播》2010,(8):176-178
本文针对目前生活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透过其成长壮大的表层因素,用批判性的眼光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从新闻接近性、娱乐化新闻的媚俗倾向、媒介环境和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负向功能,以及新闻伦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活情感类节目的传播偏差和伦理背离。经分析研究发现,该类节目并没有将新闻接近性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存在娱乐化新闻的媚俗倾向;其营造的媒介环境必会产生传播的负向功能;而且多方面表现出与新闻伦理的背离。由此本文认为生活情感类节目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对生活情感类节目的规范和管理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生态下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结合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文化类节目运作实践,重点从机制、组织、内容和营销四个维度对文化类节目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罗琦 《今传媒》2020,(2):9-12
5G时代文化类节目正在迅速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台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和多元媒体互动等创新策略生产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现象级节目。本文在对此进行阐释的同时也提出,文化类节目只有深耕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采用形象化与交互式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全民核心价值观,并利用5G时代的传播手段,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性,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节日主持人和新闻言论类的结合体,新闻言论类节日主持人不仅应当具有节目主持人的共性,更应当体现出新闻言论类节目的特性要求。在角色定位上,他不仅应从属于节目主持人的大范畴,更应当服务于新闻言论类节目这一特定对象。本文谨从新闻言论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树立上谈一谈管窥所见。1.对新闻言论类节目主持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电视媒介传播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高官访谈"节目的生存价值、提升空间理应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从权力关系的明确与回归、公民意识的觉醒、媒介意见沟通功能的实现等方面探讨了"高官访谈"为现代民主政治搭建公共平台的生存价值.同时,本文又分别从政府、公众和媒介三方面探讨了此类节目的不足及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地电视台基本上都以新闻类、娱乐类、法制类、服务类节目作为自办节目的主体,这些节目理所当然地占据着黄金播出时段,而文化类节目却大多数都处于节目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收视率低下的状况.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数文化类节目走的都是精英化路线,以高品位、学术性作为自己的节目追求,而普通观众看电视的初衷往往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这样在目标受众群上就淘汰了大部分观众,人为地造成了收视率偏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