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正数字出版技术和媒介融合态势对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对编辑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转型背景下"一体两翼"编辑人才是基于出版行业的使命和历史特殊性以及数字出版对编辑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即编辑人才应以社会责任感为主体,以传统的案头工作、策划、统筹、推广、营销为一翼,以数字化制作、传播、经营、管理为另一翼协同发展,具备复合型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字出版技术和媒介融合态势对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对编辑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转型背景下“一体两翼”编辑人才是基于出版行业的使命和历史特殊性以及数字出版对编辑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即编辑人才应以社会责任感为主体,以传统的案头工作、策划、统筹、推广、营销为一翼,以数字化制作、传播、经营、管理为另一翼协同发展,具备复合型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出版通过不同媒介融合,能够充分挖掘出版内容的附加价值,这对传统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一要注重以内容的多媒介呈现引导选题的设计与组织;二要整合新媒体平台作者资源;三要兼顾不同平台需求对内容进行审读加工。数字出版为传统出版行业带来活力和新机遇,正视编辑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特点,能帮助出版行业实现转型,并获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厉国刚 《报刊之友》2013,(10):15-17
全媒体时代,传媒产业面临着新的媒介生态,经营理念、媒介产品和人才素质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并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编辑的媒介素养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培育编辑的媒介素养有理念调整、学校教育、机构培训和个人实践等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出版产业化的大环境下,处于出版业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与以往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编辑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编辑人员的胜任力成为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影响出版企业生产经营成败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研究和探讨编辑胜任力的构成和建设,将会为出版社开发、利用编辑人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出版”时代期待“大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盼 《中国编辑》2011,(1):77-80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大出版"时代随之而来。各国都把这一变革当作加强出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契机,世界出版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我们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这一变革,对编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我们的编辑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向"大编辑"靠拢;另一方面,还需要变革编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传媒产业的融合、跨界与转型发展,微信公众号成为新闻、出版等传媒行业信息传播与用户沟通的重要平台,移动新媒体设计语境对美术编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文章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挑战,研究了高校美术编辑人才培养对策,从思维、方案、媒介、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提出了创新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指导思维、建立动态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方案、运用移动新媒体进行教学、注重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对策,旨在提升高校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出版背景下,图书的形态大大延伸,知识的表达方式和传播体系越来越多样,"全媒体"复合出版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纸质出版在新媒体背景下积极拓展阵地,开发面向不同媒介形态的文化产品,建立跨越各种媒体类型的出版格局,发展纸质出版之外的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全媒体"出版的战略转型。出版环境的改变对编辑人员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  相似文献   

9.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编辑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知识;能力素质包括新的编辑业务能力、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新媒体运用及运营管理能力等。目前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数字出版人才需求。高校应从大出版教育理念出发,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上积极推动跨学科教育,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为数字出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图书编辑职业能力的胜任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以人为本,人才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出版人才政策的制定者和具体"用人"的出版企业管理者,对于人才的重视自然毋庸置疑.然而,衡量出版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当然应该是一种职业能力.这种职业能力,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复合要求,更重要的是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素质与动机兴趣等等.本文拟以出版业的上游职业人员--图书编辑--作为描述对象,来探讨图书编辑职业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胜任力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编辑是出版生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出版单位品牌缔造的基石,属于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当前,"智慧型出版"正在取代"经验型出版",新时代的新型编辑需要培养学习能力,激活创新能力,培育挖掘和维护作者资源的能力,培育媒介素养,提升与媒介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数字出版技术更新了编辑出版工作内涵和工作流,更新了出版产品的使用方式与阅读体验,相应地,编辑工作者也应更新和拓展工作能力才能紧跟上发展变化。而弄清编辑需要拓展的新能力,无论对于传统编辑快速转型还是培养新的编辑人才,都具有切实的意义,这样才能确定能力拓展的指向与界限,明确何者应为,何者不必为,以便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本文将基于数字出版流程的梳理来简要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出版产业化的大环境下,处于出版业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与以往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编辑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编辑人员的胜任力成为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影响出版企业生产经营成败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研究和探讨编辑胜任力的构成和建设,将会为出版社开发、利用编辑人才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引导编辑适应出版社的产业发展、成功实现转型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4.
新的出版形式给传统的编辑思维和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不管是图书还是报刊出版,都归于数字出版的新环境之下,都势必要求编辑转变思维,跟上媒介技术的发展步伐,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网络编辑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出版业带来革命性的巨变.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首先要适应数字时代的出版要求,不断强化自身的市场意识,提升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媒介素养和选题策划能力.重庆出版集团把编辑推向市场,推向出版前沿,努力提升其新媒介素养,目的是在实战中建设好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出版相比,在数字出版中,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由于出版设备、操作工具和工作方式等的改变,传统出版编辑要达到新的工作要求,依旧面临很大挑战。由于出版载体的丰富,现代的编辑工作除了内容处理、文字校对之外,在稿件的版面设计、稿件版面与呈现方式的配合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出版编辑不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技术和新挑战,提高各项专业技能,以适应新的出版媒介和读者要求。  相似文献   

17.
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编辑人才.然而,出版行业竞争激烈,编辑人才流动性增大,很多出版社出现了编辑人才断层的现象.如何帮助年轻编辑快速成长,使其尽早胜任新时代的编辑工作,是众多出版社面临的痛点和难题.本文提出静心、较真、共情、抗压能力是年轻编辑职业成长必备的能力,并从单位和个人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和锻炼年轻编辑.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时代媒介融合日趋加强,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对传统的出版编辑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符合要求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已成为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出版业带来的新变化和数字出版人才的新要求,提出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在职培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职业规划来加强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保留了原始媒介的传播功能,也发挥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融媒体时代下记者编辑应顺应社会主流发展趋势,加强采、写、编、评各项基础能力,构建复合能力,以适应融媒体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本文探讨融媒体时代下记者和编辑工作的现状,分析融媒体时代对记者编辑提出的新要求,探讨采编人员复合能力的构建方法,旨在为各大企业、事业单位提供最优服务。  相似文献   

20.
出版学一级学科的立足之本是出版教育.当前出版业与出版教育的产学关系,呈现一种弱相关性.出版人才的素养要求,与技术变革之下出版功能的衍化密不可分.知识传承、文化教育、产业和娱乐功能是纸媒时代依次产生的功能,与之相对应,内容编辑、市场推广和项目策划就成为出版人才素养要求的几个方面.当下的融媒时代,媒介成为出版的"内容"之一,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得到重构,知识传承和存储的方式得到了拓展.这种背景之下,要求当下的出版教育沿着三个路径展开:一是功能划分角度的分类培养模式;二是核心竞争力角度的媒介意识;三是高等教育角度的普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