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建桥学院信息图文中心进行了质量管理的初步实践,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和体验。事实表明,民办高校图书馆需要并且可能开展质量管理,而且存在进一步开展质量体系建设的动因。关于后者,本文在进行比较之后,认为民办高校图书馆引进TQM(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图书馆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良道 《图书情报工作》2002,46(7):104-106,113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得到国内外图书馆学者的认同.本文在介绍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后,着重论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次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创新,其意义在于促进图书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水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入手,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同时要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全体馆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行业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时代的必然选择,它可以确保图书馆提供给读者最满意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文章在阐述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图书馆行业如何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并针对目前图书馆界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现行管理方法存在弊病的分析,强调图书馆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本文主要论述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要素、意义以及在图书馆如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是成功实践全面质量管理的典范。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方法,分析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图书馆、维多利亚科技大学图书馆、墨尔本大学图书馆、昆士兰大学图书馆和伍伦贡大学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进展情况,指出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鹰 《图书馆论坛》2007,27(3):92-94
对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以及国内外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作概括介绍,并提出我国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述和国内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的研究,结合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笔者重新设计了一个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并详细分析了此模型。  相似文献   

9.
全面质量管理(TOM)在图书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在面临经费短缺及因信息中介业机构的出现而面临经营上的难题时,全面质量管理或许可以为图书馆带来一条新的出路。本文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对全面质量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情况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评价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恒平 《图书馆学刊》2011,(8):63-65,75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活动的开展,客观上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作为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发展必然,它将有助于提高和改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1.
吴平 《图书情报知识》2012,(2):67-73,107
中国编辑思想史演进的过程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统一。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现状与发展是编辑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时空条件,现实编辑出版活动是编辑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微观环境与动力因素。本文总结并阐述了凿破鸿蒙的先秦两汉、清露晨流的魏晋南北朝、盛世安澜的隋唐五代、旷达旨远的宋元时代、崇实致用的明清时代、泮林革音的近代等各时期的编辑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推动文化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图书馆的文创产品从无到有,再到日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本文选取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采取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研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的现状,发现图书馆跨行业的深度融合是解决当前文创产品创新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可从人才培养、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等方面加强与各行业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图书馆的文创产品创新升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港台图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者结合工作实践,通过对港台图书的字形和语言表述差异的描述分析了港台中文图书与内地中文图书的差异性,从出版发行项、版本项和价格等方面的数据著录和主题、分类标引等方面,对港台图书分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目的是提高港台图书文献编目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郑晓梅 《编辑学报》2017,29(6):535-537
为进一步有效地执行国家标准和规定,提高科技期刊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编制并实施科技期刊编排规范(企业标准)是有效手段之一.以《环境工程学报》为例,阐明科技期刊编排规范的编制原则;简明列出期刊编排规范的编制步骤;详细介绍期刊编排规范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结果表明:期刊编排规范的编制有利于编辑、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国家标准和规范;利于期刊稿件体例格式的统一,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利于提高期刊编校质量和工作效率;利于增强编辑部团队的凝聚力并提高编辑部的整体水平和实力.科技期刊编排规范的编制和实施为提高期刊整体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第八届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创新应用高级研修班在知网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召开,研修班分“图书馆之未来”“图书馆业务构架与资源/平台/数据”“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分享”四个主题单元展开详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文章综合研修班嘉宾发言、主题内容的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前沿研究,拟从图书馆目标定位的理论指导、发展转型的实践规划、应急体系的完善建设三个核心板块,集中呈现本次研修班的课程内容,探讨高校图书馆发展变革的趋势与转型之路,把握新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学者象传》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特色藏品,记录了清代主要学者肖像及传记,是了解清代学者形象的重要文献。关于这套画册的缘起与生成、选录与编纂的标准、画成之后的刊印和发行、传播与影响等,在学术界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即在梳理时人与后人文献的基础上,尽可能厘清叶衍兰、叶恭绰等人编著《清代学者象传》的来龙去脉。《清代学者象传》是迄今为止了解清代学术最为完备的图像资源。以图证史,该图册也是研究清代学术演变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从文献学和传播学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也就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对"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国内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实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模式、类型和特点,充实图书馆跨界融合的理论并为实践提供借鉴。[方法/过程]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图书馆的跨界融合实践进行研究,归纳出图书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图书出版发行业之间的融合、与网络电商的合作、与信用评估、金融机构相结合、与文化休闲类机构相结合、与其他可提供阅读空间的机构跨界合作等7种跨界方式,以此总结出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具体模式。[结果/结论]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模式主要有: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图书馆与相关行业上下游的跨界融合、图书馆与信用、金融机构的跨界融合、图书馆与文化休闲机构的跨界融合等。所有模式的共同点是跨界,但跨界的层次和程度各有不同,从跨界的领域、时限、机构、程度、范围、主动性6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图书馆跨界融合的特点:资源共享、业界范围拓展、利益双赢和文化认同。指出图书馆跨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不要为跨界而跨界,要永葆图书馆服务的初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民民主权利意识和利用需求的提高,档案开放利用的宏观环境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自国家档案局启动档案法修订工作以来,档案开放利用成为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档案法律法规在开放利用政策规定方面尚有需要完善之处。本文基于比较研究法选取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档案法律法规中涉及开放利用政策的规定,从主体界定、开放利用内容、开放利用程序和法律救济途径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作出对比,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档案开放利用政策的建议,为学术界深化档案开放利用政策研究和立法者修订档案开放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传播已成为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科学传播对于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支持科技,参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正面临看公众科普需求迅速变化和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效果呈下降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科学传播方式的变革。只有及时适应公众科学技术普及需求变化,加快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才能不断提高科学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全面提升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能力和水平,以高质量教材体系助力教育改革发展,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出版单位在新形态教材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提出新时期高等教育出版要加强教学研究,培养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强化整体规划和过程管理,完善教材出版服务工作;依托在线开放课程探索教材建设新机制,构建完备科学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