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花儿开了     
开学已有半年,我仍不适应初一生活。对我来说,初一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我知道,我有这种心态完全属于我个人的错误。可是……一夜之间,风雨过后。推车进入校内,我感觉到了雨后的那份甜畅。屋檐上的一滴水调皮地滑落到了我的脸上,我被冰得一惊,似乎从睡梦中惊醒。我一往情深地回头看了一下那些可爱的花骨朵,这回不跟以前一样,我有一种特别的收获———花儿就如我,我就如花儿。看见了吗?校园里的那一簇簇花儿,就在这一上午,所有的花骨朵绽开了笑脸。芬芳欲吐,美丽动人。我此刻,已知道,不是什么美丽、漂亮的事情,都能够一下子完…  相似文献   

2.
(一) "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每当笔者看见这段振聋发聩的文字,便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写下它时那深邃的目光,不能说不是那样地洞察一切.  相似文献   

3.
那一湖水\流动浓浓的墨汁白居易是一方砚台\研磨不尽的抒情\苏东坡是一方砚台\溅开无边的豪放四周青山都当了笔架\保塔是千年不秃的毫锋白娘子是一滴水\有凄美的形态\苏小小是一滴水\有绝色的温度点点滴滴\洞穿了那层薄薄的欲望雷峰塔是描金的彩墨\云从塔尖抖开白色的闲情\轮回是隐身的大师\立上一个再生的标志为了铺平历史这张纸\从此只有轻柔的风记者,这是我的职业。从1978年9月踏入杭州,除中间6年在北京上学和工作外,这20多年来我一直在西湖水里泡着。在西湖边待久了,便有机会拜识白居易和苏东坡,也有可能冒充诗人。这不,我的这首《西湖…  相似文献   

4.
刘枫 《军事记者》2007,(2):15-15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要当好喉舌,出色完成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任务,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就必须牢记肩负的历史重任,养成良好的采访作风。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能折射社会生活的“那一滴水”。  相似文献   

5.
投身党的新闻事业十余载,我有幸经历了改革开放大潮中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时期.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河南日报》总编室工作;1992年南下深圳,在《深圳商报》先后任总编室主任、经济部主任,2000年转行干了广告,现任深圳商报社广告处处长.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这履历看似简单,却反映着大时代地域空间的交错和工作领域的变化,更铭刻着我的新闻观、事业观不断进步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蓝翎一羽知矫健,一滴水知大海,让我们透过这“蓝翎”和“水滴”去认识那些不同岗位上为国无私奉献的人们,去领悟他们那颗耿介自守而又匡扶正义,秉德无私而又恤贫济危的美好心灵。——题记  相似文献   

7.
一篇好文章     
我在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的黑龙江农民报上看到了一篇好文章,那就是寸人写的"听说县委书记来了".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在新闻报道的选材问题上,常常提倡"从一滴水看大海"从一粒砂反映世界","听说县委书记来了"篇稿在选材上可以说是作到了达一点.它选择农民突击送爱国公粮的一件事情,说明了富有政治意义的大问题.看来,文章里的那些事情,本来也是一些平凡易见的生活小事,很容易被人忽视.但作者却敏感地抓住了这件富有教育意义,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情",集中、深刻、细致而又形象地作了记述.这里不妨摘用原文的几个片段,看看它是怎样通过一些"小事情"来说明主题的.……我仔细看了看他,见他穿着一个农民样的厥腚棉祆,戴着四方块的帽头,穿着靰鞡,挺瘦,两眼通红,像几夜没睡觉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碎雨 《青年记者》2005,(1):31-33
“我在做一种解读式的言论。实际上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每一滴水每一声叹息,都是人们记忆中的一个个瞬间,大多数人对这些瞬间在饭后谈资中渐渐淡忘,但是自己却一直在解读生活中的这些细节、这些记忆的瞬间,看起来像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师一样,试图解读出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我十几年来为之奋斗不息寻找不息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爱绿叶     
我寻找、我爱那一片绿叶,并排地写着两个名字的绿叶,在黎明. 我寻找、我爱那一片属于你和我的、不为他人所知的绿叶,与天地共存亡的绿叶,在初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新闻人,韬奋奖一直是我内心最脆弱的那部分.因为它的神圣庄重,因为它的难以企及.我几乎从来没有把它和我联系在一起——直到报名前我们的宣传部长张江说了一句话:《辽宁日报》进报亭、进家庭需要业界、学界的认可. 86位评委,33位候选人.在这样激烈的角逐中居然传来了我获奖的消息.惊喜之后,我似乎有一种眩晕感.  相似文献   

11.
如同大海退潮,散落一地的贝壳,在互联网热潮消退后.大浪淘沙,个人网站纷纷走入了困境。 被许多经济学爱好者视为家园的“经济学习”网站于2002年9月28日,也就是其重开后不到一个月.再次关闭:申海精心打造了两年之久的“撰稿人之家”网站也消失了.如同一滴水蒸发于互联网空间。这两个网站的网址.我仍然保留在收藏夹中.尽管它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境界     
张亮 《中国图书评论》2007,(10):124-127
十多年前,网络还没有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对那时一个因伤病不能到处溜达的大学男生来说,有趣、有益而又能打发时光的消遣方式就只有泡图书馆了.我记得自己当时挑了一种偷懒的读书方式:在阅览室按分类号一本本地往后翻.所以,那一年多的时间,我杂七杂八地读了很多书.  相似文献   

13.
在工间休息时,拿一本书读读,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对我来说,最爱读的书是<浙江档案>.  相似文献   

14.
耐人寻味的杂文,往往由于点子出得巧,而又生发得妙.一本正经地谈大道理,不是杂文的路子.为避泛谈,要求杂文作者巧妙地提出问题议论问题: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善于发挥;不仅由头新巧,而且以少胜多,——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就叫它做"小题大做"罢.一滴水反映太阳杂文忌泛,因此需要"小题大做".杂文的写作路子宽,因此可以"小题大做".近年来出现在报刊上的好杂文,如秦牧的《鬣狗的风格》,陈虞孙的《还我头车"》,以及宋振庭的那篇"马尾巴的功能"等等,都是小题目做的大文章.  相似文献   

15.
时间真快,转眼又是一年.看到街头那五颜六色的贺年卡,我忍不住从珍藏的贺年卡中找出那张特别的贺卡.看到那张贺年卡片,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16.
北京韵味     
听说北京书市不再举办的消息后很长时间了,心里依然有一种落寞的怅然——不是说没有了书市就没地方去买书了,而是说少了那么一种氛围,一种韵味. 作为文化古都的一种标志,北京的书店很多,但我少年时代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宣外琉璃厂街上那一家挨一家的书铺和里面散发的特有的书香;东安市场角落里昏暗的灯光下,旧书摊那一排排密匝匝的书架;天桥游艺场周边散布的小人书铺……敢说,除了课堂,我在那些地方获得的知识最多.后来,这些书铺、书摊都没有了,很是令人怅惘.再后来,有了一年两度的地坛书市,尽管它并不安静,有些喧闹,甚至像赶集,但毕竟能够给人一种徜徉书海的享受.如果间或发现一二久已寻觅的好书,更是喜出望外.  相似文献   

17.
窗外的花园中,有一株叫栀子的花儿与众不同.这是一种常绿灌木,叶子对生.在青枝绿叶之间,最吸引人的便是它那洁白芬芳的花朵.每当春夏之交,栀子花迎风吐蕊,洁白晶莹,清香扑鼻,令人陶醉.凝视着那鲜活灵秀的花朵,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个如花一般清秀的女孩……  相似文献   

18.
9岁那年春天,当美丽的戈里玛斯花开遍了落基山下那片印第安草原的时候,我却遭遇了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场灾难.有一天早晨醒来,我突然感觉眼睛疼痛难忍,母亲带我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我的眼角膜被一种不明细菌严重感染了.经过抢救诊治,我的眼睛虽然没有失明,但视力已陡降到只能感觉一点点光的存在.我生命中的漫漫黑夜从此来临了.  相似文献   

19.
常听初学写作的年轻朋友说:“我近日构思了一篇小说,好,我现在讲给您听一听,您看怎么样?”接着,这年轻人就给我讲了他那篇小说的梗概.粗听起来,满不错,那构思中甚而有真正的绝妙之处.于是,我就点点头说:“写吧!构思很不错.”待他将写作的成品送给我看时,我也实在挑不出在构思上、结构上.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不合理  相似文献   

20.
红玫瑰     
那一年夏天到来的时候,玫园的花全开放了. 玫园的主人知道我对玫瑰有一种微妙的敏感,特地写信来,请我到他家里去看花. 三天以后的一个黄昏,我坐在玫园主人的客厅里,从窗口向外望着,望着那一棵棵盛开的蔷薇,默然不语.直到主人提醒我手中的清茶快要冷了的时候,我才转过头来,向主人做了一个很苦涩的笑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