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代的"六艺之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雏形,而美育是"六艺之教"的主要内容。周代将宗法社会的维系与"六艺之教"中的礼乐教育进行完美结合,通过礼教和乐教的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政治伦理与美育密切联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培 《大观周刊》2011,(25):22-22,12
儒家的"六艺"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六种科目,孔子在春秋末期创立自己的学派时,继承了这一传统,用来教育弟子。在以后的几千年中.“六艺”一直是儒者安身立命的根本,凭借其实用性和威严性在封建社会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虽然对于“六艺”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六艺”的重要作用依然在诸多版本中被凸显出来。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六艺”内部,揭示其独特的学术魅力.以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音乐可以陶冶人的身心,中国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由来以久,周代设立官学,教授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音乐便是其中之一。春秋末期,孔子开馆设教,招收弟子,传授六艺,冲破贵族对学术的垄断,使得平民百姓也可以学习深造,修习礼乐。从此音乐便成为读书人修养身心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代代传承下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中,美育是一个根本性的教学层面,对于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电影思想为我们实施美育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启示:用"教育蒙太奇"营造审美情境,"装配"一个审美性课堂,是美育的关键;"装配"一个"现代电影"式的课堂,让受教育者在审美中遭遇一个巨大的"问题",从而自行开发其原创能力,是美育的灵魂;"装配"一个"古典电影"式的课堂,在审美中传授必要的知识,则是美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钱穆说:"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诚哉斯言.<周礼·地官·大司徒>明确提出礼乐的功能是:"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代饮食礼,蕴涵了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追求和谐之道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蒙丽 《新闻世界》2011,(8):276-277
校园网是高校新闻发布、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外窗口,它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寓教于闻"、思政宣教、舆论引导和美育功能,是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创新载体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7.
梁志祥 《大观周刊》2012,(38):239-239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开放在中华文化百花园的一枝奇葩。诗歌也是环保教育、爱国教育、感恩教育、情感教育、励志教育等的重要范本。我们的教育是育人的,在诗歌教学中,也要抓好"美育"这个切入口。我结合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从诗歌语言的审美情操入手,谈谈美育策略研究的若干想法。  相似文献   

8.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0,(40):12-13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 “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君子六艺”。是古代男子安身立命之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素质,或者说是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9.
赵明 《兰台世界》2014,(11):147-148
和,是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标准与核心,以"和"将人、乐、心相沟通,成为孔子音乐美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和"的音乐美育渊源出发,对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其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入探寻,以期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袁奇印 《大观周刊》2012,(9):233-23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培养的。美育不仅能完成对学生"淳风美化"的美育任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对引导学生走上爱祖国、爱科学的道路更有特殊意义。历史教育中的美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涵盖了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社会实践法、直观教学法、衬托比较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做到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无论是在学界还是"民间","国学"忽然成了一种时尚。"国学"的概念是否成立,我们姑且不论。究竟什么才算是"国学",自然也是见仁见智。在这"国学"热潮中却从来见不到博物学的身影,多少令我有点匪夷所思。因为在我看来,中国传统学问的根基和精髓在于博物学,而并不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儒学,也不是如今已沦为附庸风雅的"六艺"。正是敦厚而鲜活的博物学传统,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我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觉得博物学的"缺席",  相似文献   

12.
刘振中 《大观周刊》2010,(48):114-114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统一的过程.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乔洪 《兰台世界》2014,(7):12-13
本文将以周礼中对服饰的规定为出发点,追踪寻源,个案例举,探析周代的等级制度。首先,阐述周代冠服制度中的"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其次,讲周代的袍、袜、鞋;再次,说周代的裘衣、褐衣;最后,谈周代的甲胄、胡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角度论述了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层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教"与"学"这一过程,包括教育规划、教学管理、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开发等各个领域都渗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全领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卫 《大观周刊》2011,(14):212-212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矣。"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周代季冬之大傩仪有自己的特征,它由专门的巫职官员即方相氏领导并实施,且有服务对象、实施场所以及实施方式、特定的目的与妆扮,独立于其他温和的巫仪。有学者认为周代大傩仪由官联共举(即实行并完成),窃以为不妥。理由如下:一是周代大傩仪仅指由方相氏实施的季冬之大傩,不包括"磔禳"、"出土牛"等温和的巫术仪式;二是学者所列举的"官联"人员,各司其职,不可混淆,未见有参与实施大傩仪者;三是据文献,周代"官联共举",主要由各部署官员协同领导并完成文献列举的国家大事,并无共举大傩仪之记载。可以说,在周代,方相氏之傩仪与非方相傩之巫仪泾渭分明;而两者的合流,首见于东汉史料记载。因此,认为周代大傩仪由"官联"实行并完成,还需慎重。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青年美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美育教育可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力量,拓展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厘清青年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内涵与联系、高校青年美育教育面临的若干困境、新媒体视域下青年美育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探索新媒体视域下的青年美育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六艺"是指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教授弟子们的六种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称"六艺".孔子创私学办民校,培养"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史记·孔子世家>.礼教,如同现代教育的德育;乐,是审美教育;射和御,如同现代的体育教育;书、数,乃是智育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射礼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已经变成了文化的载体,我国古代射礼在商朝后期就已初现萌芽,发展到周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主要用于当时周代的军纪教育和礼数教育,周代的射礼主要形式是大射礼和乡射礼两种,对此有史料记载,后代也有很多作品涉及周代射礼的研究,如著名的孔子家语等,周代的射礼同当时的环境融合,具有周礼的特点,同时其中也蕴含着与周代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