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始于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间,内地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目前,疫情已经升级为全球性疾病大流行事件。作为以新发传染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管理研究与过去的2003年"非典"事件相比都离不开对信息传播的观察。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中国进入移动社交媒体时代后首次出现的全民性公共危机在这个新的传播语境和情境下,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研究在媒介信息传播、地方政府管理和受众舆论引导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样态的同时,也给我国危机传播管理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启发与改变。  相似文献   

2.
张爱娣  康瑶 《新闻世界》2010,(8):237-238
本文分析兰州石化的七次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媒介、公众的作为,探析其不足之处,以此为突发事件管理和传播控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我国突发了一些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身体健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甚至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媒体在解决公共卫生危机时本可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传播失当.媒体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民对网络购物接受度的提高,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飞速发展,我国网上购物市场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明显加快,数千家购物网站的应运而生,网络公关及突发网络事件的应对对于网络商家而言越来越重要。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是危机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拟通过"淘宝商城事件"案例,用形象修复理论和危机公关相关原理分析此次危机传播处理策略,以期对类似的网络危机事件给出有意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如今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危机四伏,频繁发生的危机使得危机传播日益重要。当危机发生时,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发挥着引导舆论、服务公众的作用,掌握舆论导向成为转危为机的关键。本文试以"山东疫苗事件"为例,从危机爆发的不同阶段中媒体应对与当时的舆情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转危为机的范式,给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媒体、公众应对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吴哲 《青年记者》2012,(20):12-13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增多,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的"小龙虾致病"、2011年"地沟油"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等,公共卫生危机报道均占据了媒体的重要位置.与"一般危机"相比,公共卫生危机影响范围较大,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有着严重威胁.大众媒体在危机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危机的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7.
张杰 《今传媒》2014,(7):14-15,20
手机媒体在近年突发群体事件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论述了手机媒体在突发群体事件中的正负效应危机传播以及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优势展开危机管理,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正效应传播功能,并据此提出基于手机媒体的应对危机事件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冲突论视角下,将危机界定为互动双方争夺利益和价值的冲突互动过程.认为危机事件传播管理有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内容.两个层次指表层—信息的管理,核心层—利益和价值的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传播管理,利益调整和价值调试的内容并针对危机事件管理的三个范畴,即利益调整、价值调试、信息管理,提出危机事件传播管理的三个原则.利益均衡原则,价值同向和双向互动原则.  相似文献   

9.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从2001年炭疽感染到2003年的非典,从2005年的禽流感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近十年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与传播引起学界与业界的深刻反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报道的方式和决策过程对风险感知放大和减弱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将有助于事件的处置与常态的恢复.本文以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为例,以社会风险感知为视角,从公共卫生类信息管理、媒体报道和新媒体传播三个方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口相对密集、学生读者自救能力弱的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严重的危机。高校图书馆对其进行危机管理是践行对读者安全负责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提高危机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鼓励全员参与、完善环境保障体系,是高校图书馆有效应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丁迈  罗佳 《现代传播》2015,37(2):50-53
当前中国经历改革转型大潮,进入"矛盾凸显期",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概率增大,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但危机事件信息传播中公众作为舆论主体,他们的心理动态往往被忽视,本文通过分析微博内容中公众表露的对事件的态度以及在事发后的个体行为决策,探求危机信息传播在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机制,希望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舆情的分析和研判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及其传播媒介以传播信息迅速、影响广泛的特点,历来被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进行舆论控制的强有力手段和工具。在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在处置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大众传媒毫无疑问成为政府应对危机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工具,在沟通信息、化解危机中肩负着重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楼自杀事件属于典型的心理危机事件,媒体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比如社会冲突视角、结构-功能视角和符号互动视角等方面进行报道。但报道中媒体在批评、归因、反思的同时,忽视了心理高危群体的诉求。因此,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从健康传播的角度对他们给予人文关怀,尽量阻断心理危机的爆发,避免事态恶化。  相似文献   

14.
刘虹 《东南传播》2012,(10):23-25
近年来企业危机事件频发,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企业形象。企业处理危机时,对形象的修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是危机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近期的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为案例,分析并深入探讨形象修复理论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各种危机事件频发,有来自大自然的变迁,也有来自异质文化的冲突,它们都对中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危机事件中,腾讯QQ群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显示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力。本文以近年来几个重大的危机事件为例,通过研究QQ群的传播模式、特点及其在危机事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探寻对QQ群传播进行合理利用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6.
侯洪  胡琍  余帅 《当代传播》2012,(1):58-60
2010年菲律宾涉华人质事件除了具备突发公共事件的共同特点外,又涉及外交层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特殊性,因而形成了跨国突发公共事件危机传播的新特点。基于中国政府的坚强后盾、港府及市民的共同努力,较为成功地应对了此次人质危机事件,也为内地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了一个样本。本文拟从跨国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及舆论引导入手,指出涉外型危机传播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传播理念的变革与传播生态环境良性建构的重要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雷紫雯 《传媒》2021,(7):79-82
健全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和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是科学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机制和信息发布经验,认为医政信息管理系统在责权分明的同时强化综合协调治理,能有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效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基层和中央共享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优化行政系统内部自下而上的组织传播结构,防止因信息传递延误而导致的突发应急管理失效.官方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和建立多元的与民众持续的信息沟通渠道,能在一定程度上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传播,应充分考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和舆情发展的阶段,从应急科普传播机制、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科普方案的优化.文章分析了应急科普传播的内涵与特征,梳理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急科普议程设置与传播方式等存在的问题,从信息传播阶段、发布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维度提出应急科普方法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且来势汹汹,势必考验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公共卫生危机突发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预见性,极易造成社会民众恐慌和社会动荡,因此疫情突发也是对政府对外信息沟通、信息发布以及舆论引导能力的一次艰巨考验。在吸取了200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教训之后,我国政府应对和处理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在新闻发布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只有为受众接受才算实现了传播的目的。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牵连性等特征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本文通过劝服理论的几种主要传播方式在危机报道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使其对社会大众心理的稳定,减少危机的危害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