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编辑活动是一项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媒介文化创构活动。编辑参与媒介生成和信息传播,并与其活动的客体媒介或信息存在着一个交互作用的问题。这种交互作用性,可以称为"主媒间性"。"主媒间性"具有交互性、不平衡性和非对等性等特征,是编辑活动内在规律的一个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编辑活动中往往只是注重编辑主体的作用和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有意无意淡化甚至忽视作者和读者在编辑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只是作为和著作物同等的"直接作用的对象"客体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和读者主体性地位的消解。  相似文献   

3.
周国清 《编辑之友》2012,(2):100-103
编辑客体是指编辑活动中与编辑主体相对的一切客观事物,即编辑主体可能的或现实的作用物,属于精神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范围,而且以精神客体为主;编辑客体始终与编辑主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编辑主体须适应编辑客体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这样就把编辑客体的范围扩大了、层次提升了,有利于以开阔的视野从广泛与深入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编辑活动及其规律,拓展编辑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百科辞书编辑是百科辞书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加工者和总其成者,优秀的百科辞书编辑需要突破"为他人做嫁衣"的传统编辑价值观,强化主体性。百科辞书编辑的主体性是编辑主体在与编辑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体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主体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百科辞书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的编辑学理论将作者、读者、编者、媒体四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解构为“间性”理论,认为四者之间存在着三种“间性”,即“主体间性”“媒介间性”和“主媒间性”。本文认为,上述四要素的交互作用必然造成编辑活动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元素之间经常处于失衡状态,需要编辑充分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文章首先介绍“平衡者”概念的理论渊源,即“间性理论”,认为编辑活动的交互性必然导致编辑过程中各元素之间的不平衡。其次从编辑活动的实践方面分析不平衡现象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上述诸多不平衡问题,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6.
陈英 《编辑学刊》2002,(1):45-47
编辑工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职能化确定了新闻编辑的特有角色.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编辑担负着信息的决策、选择、优化和表现等工作,这一系列使命使得新闻编辑在媒介活动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扮演着"中介"的角色.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编辑活动作为一种和媒介特征密切相关的特殊劳动,新闻编辑角色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有了一些新的转移和拓展.  相似文献   

7.
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仝冠军 《出版科学》2003,(3):15-17,14
价值判断与规范化是编辑活动的本质。对客观现实的创造性把握是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有两层意思:编辑活动的对象是客观现实,编辑主体是媒介现实的创造者。由这个基本规律可以派生出编辑活动的两个普遍规律:相互作用规律与目的性规律。它们是对基本规律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巢乃鹏 《中国编辑》2012,(4):21-23,42
在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是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指文稿、作者和读者。编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编辑主体(编辑人员)与编辑客体(作者、读者),编辑客体之间(作者与读者)强烈互动的三角锥模式。数字出版业态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带来了编辑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凸现。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中的读者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编辑客体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增强,这成为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的到来,使得整个编辑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引发编辑主体重构,也给编辑客体的发展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编辑客体的形态日益从单一符号模式走向多元符号模式;编辑客体的传播方式从整体流通转向单篇传播;编辑客体的生产方式从专业生产到协同生产转型;编辑客体价值实现方式,也将从“二次售卖”转向“增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0.
媒体融合不仅引发编辑出版流程再造,而且导致编辑力的构成和特征发生很大变化.融合传播环境下,编辑策划力的集成性,资源整合力的跨界性,加工力的多态性和传播力的发散性,都进一步突显.编辑力构成和特征的演变,实质上反映的是媒体与编辑的关系,以及编辑参与媒介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地位、作用和方式的动态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余禺 《出版科学》2011,19(5):37-41
编辑行为源自编辑内在的文化诗学想象和知识构想力。编者既是读者,也是"作者"。编辑的读解是预期的读解、关联的读解和想象的读解,正如语言修辞允许诠释的"偏差",解读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编辑文本;编辑组构对原作的形式或题旨做某一元素的提取,从而给出符号置换,形成文本与阅读之间的修辞。编辑符号的指示功能因编辑语言的相对性而呈现出矜持的修辞性,其"第二级指示系统"是编辑修辞学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12.
王志刚 《出版科学》2012,20(3):37-40
把"创造读者需求"确定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其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为:它是编辑活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编辑活动的本质;它是编辑活动现象抽象的思维界说。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编辑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平 《出版科学》2009,17(4):20-24
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编辑学研究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思想指导下,总结以前的成绩,进行现实的研究,收获颇多。从编辑学研究30年综述、编辑学理论研究、编辑出版教育研究、编辑工作与编辑主体研究、编辑史和编辑家研究五个方面,对2008年发表的编辑学研究论文进行归纳,不但有助于总结过去,也有助于预测未来。  相似文献   

14.
蔡克难 《出版科学》2010,18(2):20-21,24
明确并界定出版与编辑两个概念,指出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关系密切,出版活动包含编辑活动,出版活动早于编辑活动。  相似文献   

15.
漫谈文稿编辑"信达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作新 《编辑学报》2002,14(3):182-183
探讨科技文稿的编辑加工如何做到"信、达、雅".以"信、达、雅"为尺度,对个案进行分析.认为文稿的编辑加工要实现"信、达、雅",要求编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编辑业务能力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徐方 《编辑学报》1991,3(3):125-128
控制论与编辑学的结合产生了编辑控制论,它是控制论的一般规律在编辑学中的应用,即以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编辑工作。编辑出版是一可控的信息过程,编辑行为是在编辑系统的控制下实现的。编辑控制论的概念则是以系统、信息、控制等观点,以要素、结构、反馈等概念研究编辑现象。本文扼要地阐述了编辑学控制论最主要的两大概念,其一是编辑学控制论的理论,其二是编辑控制的方式及其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7.
蔡姗 《出版科学》2011,19(6):26-29
介绍刘杲关于编辑工作规范化的观点,包括编辑规范的重要性,编辑规范与编辑规律和编辑创新的关系,编辑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刘杲对编辑规范的贡献和创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0年编辑学研究显示出多元发展的趋势。理论研究继续寻求新的突破,编辑文化与跨学科研究充满希望和挑战,编辑工作与编辑史、编辑家等研究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低水平重复和缺乏原创性的问题。当下要做的是继续创新理论,关注实践。  相似文献   

19.
“浅阅读”时代编辑的坚守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鸯 《出版科学》2012,20(2):29-31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浅阅读"占主导地位的阅读趋势将导致文化泡沫取代真正的精华。编辑应自觉承担起引领民族文化发展走向的重任,坚持"深阅读",做好"深出版"。  相似文献   

20.
伍玲 《编辑学报》2009,21(5):458-460
从管理学角度介绍了"练编""习编""精编""尚编"的特点.认为编辑部在缺编、缺财等状况下,在充分明确岗位责任的前提下,要实行"精编"人才培养计划.介绍"精编"的"三级提升":编辑基本功的提升,与作者、读者情感交流的提升,事业观和价值观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