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目前,我们报界同行对所谓唱“四季歌”问题说法较多。有的认为唱“四季歌”年复一年,没有新意,可以休矣;有的认为农业报道应该有点季节性,春天说冬天的话,岂非笑谈;有的虽然莫衷一是,却也发一些应时文章。从我们县级小报的实践看,“四季歌”还是要唱的。既要唱出时间性,又要唱出政策性、科学  相似文献   

2.
从片段到体系:西方符号学研究一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早期的思想片断人们对符号问题的关注与兴趣源远流长,可以一直上溯到文明之光显露之际,至少也在帕森斯所揭橥的“哲学的突破”发生之际。所谓“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breakthrough)或曰“超验的突破”(transcendentbreakthrough),按照帕森斯的说法乃指:在公元前第一个一千年中的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至少是部分各自独立地和以非常不同的形式,作为人类环境的宇宙性质的明确的概念化,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伴随着这一过程,也产生对人类自身及其更大意义的解释。①也就…  相似文献   

3.
李艳华 《大观周刊》2011,(44):144-144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精粹。所谓写意,若单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写意之“意”,体现了人类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而写意之“写”,则是人类表现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的方法。这样看来,“写意”这个美学范畴,已经是一个既凝注了世界观又涵括了方法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了。  相似文献   

4.
<正>感言一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传媒现代化的进程也再次证明,“需求”是推动传媒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原动力。感言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既是一种资源,也意味着市场,谁把握了用户和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谁就掌握了资源和市场,谁就有可能创造新的业务、新的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把握宏观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作出适时、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应是新闻媒体领导的工作任务之一。感言三“需求”是动态的、发展的,既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又有新旧之别。隐性的需求就像地下的矿藏,需要发现、需要挖掘;新的需求则像正在成长的幼苗,需要催生、需要培育。对需求的透彻体验和正确把握,是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和实现的先决条件,也是目前新闻媒体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感言四对于隐性需求或新需求,为什么有的人能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呢?这牵涉到一个人的“发现”能力,而这种“发现”能力又与人的观念密切相关。只有拥有创新的理念,才会提升发现的能力,只有发现并把握住新的需求,才会开创新的业务、技术和产业。这里,用得着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感言五对于先进的技术,用户最关心的是它的实用性、经济性,是能否满足工作和生产的实际需要,是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社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不应单纯追求所谓的“先进”,而应以满足实际“需求”为主导。  相似文献   

5.
智人睿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为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礼记·学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况:《荀子·大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明代文学史上有所谓“四大奇书”之说。“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书。在这“四大奇书”中,引起争议最多和研究最为困难的当数被世人视为“淫书”、“禁书”的《金瓶梅》。《金瓶梅》一书,从最早见诸文字记载,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因所谓“淫书”、“禁书”的原因,也因为国人观念问题,导致一直以来对它的研究进展缓慢。其实《金瓶梅》自诞生后,人们对它的思想内容评价并非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认识,褒扬者认为该书乃“稗官之上乘,炉锤之妙手”、“纯是一部史官文字”,贬抑者则谓之“诲淫之书”、“坏人心术”、“丧心败德”。  相似文献   

7.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从那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广泛流行于神州大地。这也确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輓词·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la者。”“六纪”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祖鹏飞 《新闻世界》2009,(9):174-174
临摹是书画家、书画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修之课。终身临帖是学习书画的要诀之一,然而在学习书画过程中“知、临、悟”是紧密相联的。“知、临、悟”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对象的规律,从而获取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来,报纸、广播频频“披露”某县某位养猪专业户、全国劳动模范的“烦恼”,有的还发出了“救救养猪人”的呼声,有的吁请有关部门要多体察劳模的烦恼,更多地帮他解决实际问题。对劳模的同情、关心,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值得称道的。然而,有些好心的通讯员、编辑只知该劳模今天有烦恼,不知他的烦恼因何而来。不加调查研究而人为地渲染所谓“烦恼”,这只能引起宣传中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一、要立志。“发愤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文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三、要有恒。“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四、要专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五、要善于“从师”。“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凡从师必久而后可  相似文献   

11.
书市论语     
一 选题上或书名上的“跟”,其实是一种借助原理的运用,接下来就看你“跟”的水平了。 可以跟得平庸,可以跟得拙劣,也可以跟得漂亮。 首创选题或书名起于想象,跟得漂亮的选题或书名则源于再造想象。 二 有的人肉长在脸上,所谓脸上富态,而身上寒酸;有的人肉长在身上,所谓脸上很干,而身上很块。  相似文献   

12.
精确化、理论化、本土化:20年受众研究心得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回顾了作者自 1 980年至今从事受众研究的体会。在这 2 0年间 ,作者从中国大陆到美国、又从美国到香港 ,经历了追求受众研究“精确化”、“理论化”和“本土化”的三个阶段 :早期在中国大陆的研究 ,力求以严密的方法对受众行为作出精确的描述 ;中期在美国的研究 ,转向对受众和效果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和发展 ;近期在香港的研究 ,旨在探索以西方科学理论为基础 ,对大中华区受众研究具有操作性、证伪性之指导价值的本土化理论。三者当中 ,尤其以理论的本土化最为困难。其难之处 ,来源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独特国情之差距。本文希望通过亲身经历的剖析 ,说明受众研究理论化、受众理论科学化、受众科学理论本土化之必要性、艰巨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关系密切,又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正确地区分两者的性质,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编辑学学科的正常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辑学研究开始之初,一般的研究者都认为,编辑学研究既要看到两者的联系,更要重视两者的区别;只有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才能建设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探讨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活动规律等问题时,许多研究者都很注意通过对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不同特点的比较来寻找答案。因此,有关编辑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有关编辑创造的特殊规律,有关编辑事业的发展特点等研究,很快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研究者不大强调著作活动和编辑活动的区别,反而强调两者的共性了;有的研究者则强调区分两者的难处,不再重视区分的意义;特别是编辑史研究中出现了“编著合一是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特征”的论点以后,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对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作出科学区分已经不是重要问题;有人提出难分论,主张不要把精力花在如何区分上,有人干脆提出同一论,说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著作活动,两者不可能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当然,认为编辑学研究必须而且可能把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区别开来的观点,也因此而深化和展开了自己的论证。于是,关于区分“编辑”和  相似文献   

14.
一昌黎论文曰:“惟其是尔。”余谓“是”字注脚有二:曰正,曰真。昌黎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不是之异,则妄而已。昌黎尚陈言务去。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已有也,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自“结撰至思”者观之,皆陈言也。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一提起杂文写作,有的同志就认为杂文是战斗性、批判性的檄文,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是匕首、是投枪,因而总是片面强调杂文的“火药味”。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不可取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从理论上看,片面强调杂文的“火药味”,不符合杂文的本来意义。所谓杂文,它既是战斗性的文体,又是文艺性的政论,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纵观历史,杂文写作既有“投枪”、“匕首”,也有“仁丹”、“薄荷”。有的是对旧事物的讽刺、针砭,有的是对崇高事物的歌颂、褒扬。以鲁迅、邓  相似文献   

16.
图书市场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搞好图书市场管理,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图书市场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新的情况,有的正是出版改革的课题;有的则可能是夹杂在改革潮流中的“泥沙”。去年以来,在一些地方,党组织和政府曾经三令五申制止的滥编滥印现象又趋严重;在一些城市,图书黑市交易发展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有的非图书出版单位,以“改革”、“搞活”为名,擅自编辑、翻印图书,公开出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们对标题的研究,可算是积极主动,盛况空前。不光新闻出版界的行家们在研究,那些对新闻出版知之不多或压根无缘的杂家们也在研究;不光报纸杂志的文人们在研究,那些经济界、商界以及许许多多的个体从业者和从事地摊文学、专门生产文字垃圾的文人等,也都在研究,并各显其能,大出“高招”,大有外行胜过内行、“游击队”战胜“正规军”之势。事实上,我们有些所谓的行家,特别是那些一心迎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学及其对象的层次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图书馆学及其对象研究,应在图书馆学对象、图书馆学研究者、图书馆学的关系基础之上寻求研究者的视域融合。按照图书馆学研究者的认识层次的划分,图书馆学对象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次,相应图书馆学学科也呈现现象学、元学、方法学层次或形态。从根本上讲,图书馆学对象是所谓"图书馆性",图书馆学呈现现象学形态,是对图书馆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方面认识成果的系统化和理论化。这种系统化和理论化是图书馆学人对图书馆发生发展现象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19.
怎么抓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是要“知上知下”。所谓“知上”,指吃透上头精神;“知下”,便是深入到干部战士中去,了解基层活生生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标题作为新闻内容的“浓缩品”,无论制作哪类标题,都要以新鲜、精彩、引人爱看、能说明问题的事实为依据。但是新闻标题主要靠事实,也并非与讲求思想性相悻。恰恰相反,在标题中不少佳作珍品,无不具有独到的、新深的立意。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厘钱”精神》、《管得宽》等标题,不就至今还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么!所谓“立意”,就是立思想、立精神、立见解、立主张;所谓“立意新深”,就是作者在文中的寄意要深刻,要独具慧眼,既要能“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又要能“明别人知而不明之理”。制作标题就要善于把这两者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