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计量指标分析发现操纵期刊评价结果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峥 《编辑学报》2016,28(6):608-611
科学计量指标可以客观反映期刊的质量和影响,是期刊评价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是学术期刊坚守出版诚信,尊重知识的原始分布状态和传播过程.一些期刊采取人为调整指标的方式,企图操纵期刊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行为可以通过对科学计量指标的分析发现.本文通过对“引导作者增加不必要引用”、“互引”、“在影响因子时间窗口内外调节自引”等行为进行剖析发现:结合使用不同指标能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估学术期刊的全面情况,操纵指标的行为很容易就被识破和曝光,因此学术期刊办刊人要坚守诚信底线,拒绝尝试弄虚作假.  相似文献   

2.
当前,一些学术期刊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大量自引和结成"互引同盟"的方式快速提高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影响了引文分析的公平性.基于此,本文首先利用数据挖掘中的CART分类算法构建期刊操纵引用行为的识别模型,设计了识别操纵引用行为的4个评价指标:自引率、被引年代分布、被引密度比和引用密度比.并采用国内某引文数据库中的50本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作为实验样本,采集该期刊群2009年的引文数据作为训练数据集,2008年的引文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最后,运用2010年的引文数据对期刊操控行为识别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构建的分类模型可以有效地对期刊引用操纵行为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3.
期刊学术影响力、期刊对稿件的录用标准和期刊载文的学术影响力三者之间存在同向加强的机制,来自较高影响力期刊的引用具有较高的评价意义。作者的择刊引用和择刊发表使得较低学术影响力的期刊较少被较高影响力期刊引用。因而,可以通过同时考察构成期刊引证形象的施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施引频次来评价被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综合性期刊Nature和Science 2010年的引证形象为例,将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学术影响力的初评结果,提出了以施引频次对施引期刊影响因子加权的计算方法,以期通过量化的引证形象实现对期刊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基于引用期刊质量的影响因子修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仅仅统计被引用文章的篇数而没有考虑引用期刊的学术质量,这种计算方法有不尽合理之处.认为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应充分考虑引用期刊的质量,建议以引用文献的期刊质量为权重对原影响因子公式进行修正.经统计学模拟计算表明,修正后的公式能更客观地对期刊进行评价,这将有利于建立起更公正、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影响因子的衍生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晴  秦萍玲 《编辑学报》2008,20(5):468-470
以文献引用关系为核心,讨论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分析影响因子的衍生意义.认为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不仅体现期刊的总体性,表征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的学术质量,而且标示着期刊作者群的信息和期刊内容代表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从总体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期刊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特定功能,用作期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由于目前期刊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加之在利益的驱使下,作者、编辑部和审者中出现了各种复杂的引用动机,导致不正当学术引用行为越来越泛滥.本文根据引用行为发出者的引用动机,将不正当学术引用行为分为:来自作者非学术动机的不正当学术引用行为和来自期刊操控的不正当引用行为,并辅以实例,浅谈编辑识别不正当学术引用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琳  魏杰 《今传媒》2012,(8):104-105
期刊评价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多种,为首的前两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往往格外受到重视。由于影响因子存在一定的不足,2005年乔治.赫希(J.E.Hirsch)提出h指数用来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琳  魏杰 《报刊之友》2012,(8):104-105
期刊评价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多种,为首的前两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往往格外受到重视。由于影响因子存在一定的不足,2005年乔治.赫希(J.E.Hirsch)提出h指数用来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作者的逻辑前提与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编辑学报》2007,19(2):152-153
目前,用期刊的影响因子取代论文的实际引用次数来评价作者或科研成果,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概念、应用于评价的前提条件和其局限性等方面入手,分析采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论文作者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合理地将影响因子作为科研绩效评价工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作者的逻辑前提与局限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勇 《编辑学报》2006,18(6):464-465
目前,用期刊的影响因子取代论文的实际引用次数来评价作者或科研成果,是一个争议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概念、应用于评价的前提条件和其局限性等方面入手,分析采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论文作者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合理地将影响因子作为科研绩效评价工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及其对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11,他引:39  
影响因子是一种最直接体现引文关系的期刊评价指标,但是,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一论文发表的时滞和研究时期不同、引文峰出现的时间不同、期刊源不同以及期刊自引现象等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统计和计算得出的影响因子必然不同。这些都决定了利用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所得到的期刊评价指标只能是一种参考性的评价指标,所以构建科学的学术类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9,13(2):593-604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which has motivated lengthy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collaboration in general, and co-authorship in particular, for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research. However, despite this strong interest in the topic, there is little systematic knowledg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and citation imp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itation impact of papers involving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academic research papers. We examine the role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the number of co-authors,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whether the research is mainly basic or applied. We first examine citation impact for a comprehensive dataset covering all Web of Science journal articles with at least one Danish author in the period 1995–2013. Thereafter, we examine whether citation impact for individual researchers differs when collaborating with industry compared to work only involving academic researchers, by looking at a fixed group of researchers that have both engaged in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s and university-only publications. For national collaboration papers, we fi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itation impact for public-only and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we observe much higher citation impact for papers involving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相似文献   

13.
在科研合作日益显著的趋势下,基于作者合作的学术影响力测度研究明显分为两方面:一是用合作这一因素对传统的引用影响力指标进行调整;二是直接测度作者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力,并探索与引用影响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作者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度指标与其被引次数、h指数、g指数均呈正相关。在科研合作的背景下,要综合评价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最后从科学交流模式和作者学术关系的视角,讨论双重测度作者学术影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术论文产出力与影响力研究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CBMdisc、MEDLINE、CSCD等数据库,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被引证情况等进行产出力与影响力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旨在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科研绩效评价理论依据,并试图得出其对院校科研管理和科研水平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客观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和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针对目前引文分析法的不足,构建了一种基于文献词频分析的评价方法——词频评价法。论述词频评价法的构建目标和指导思想,提出了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分析了指标设计的客观性,以期为科学研究成果和科技期刊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SCI的引文统计指标及其与研究评价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引证类型和检索系统统计源期刊组成分析SCI的引文统计数据及相关指标与期刊和论文学术水平间的不对应关系,并从引文统计时段、论文类型和期刊大小等方面探讨影响因子本身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的被引情况指出SCI中引文数据的统计错误。认为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期刊评价中,一定要具体分析SCI的统计数据,适度、合理地使用引证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学术论文的科学交流过程,本文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原生影响力、线下影响力、Web 1.0影响力和Web 2.0影响力,并讨论了各类型影响力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两组数据(包含1个对照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与来源期刊相对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相关度最高;(2)中国研究机构学者同时作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学术论文(数据组1)影响力得分在整体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还有差距,且两组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趋势线都呈右偏态势;(3)学术论文影响力总得分最高的50个研究机构的影响力得分按指数趋势递减,高校是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研究的中坚力量;(4)在两个数据组共同覆盖的79个学科领域中,数据组1只在24个学科的平均得分大于对照组,并对学术论文覆盖的学科领域按影响力相对大小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创新性构建学术论文被引影响因素特征空间,以我校SCI&SSCI学术论文为例,验证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学术论文被引频次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的分析结论可以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决策支持服务提供参考。本文梳理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的相关研究,结合传统文献计量和Altmetrics指标构建学术论文影响因素的特征空间,并通过实验比较线性回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学术论文被引频次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的分析结论证明基于Altmetrics视角构建的特征空间的预测准确率大幅度提高,并且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对学术论文影响力预测的实证研究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对某课题组所发表系列论文中“假引”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某课题组所发表系列论文中“假引”现象的分析,阐述以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单篇论文学术质量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及正确认识“假引”现象对单篇论文学术质量评价的意义。认为对于单篇论文应运用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并结合同行评议及论文的社会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甚至杜绝“假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