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青年记者》2021,(9):4-5
算法对共同体的强化与促成算法不仅作为中介在实现一对一的关系匹配与连接,也在建构着群体关系,它对共同体的形成与维系的影响也开始日益受到关注。像健康码一样,很多基于算法的评价系统,也在将人群进行区分,强化人们的群体归属,并赋予相应的标签,而在进行关系匹配或资源分配时,每个标签会对应着与相应群体适配的规则、套路,因此,算法和标签可能将人们框定在既有的群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加固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墙"。算法对某些共同体边界的维护,也是算法权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算法不仅作为中介在实现一对一的关系匹配与连接,也在建构着群体关系,它对共同体的形成与维系的影响也开始日益受到关注。像健康码一样,很多基于算法的评价系统,也在将人群进行区分,强化人们的群体归属,并赋予相应的标签,而在进行关系匹配或资源分配时,每个标签会对应着与相应群体适配的规则、套路,因此,算法和标签可能将人们框定在既有的群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加固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墙"。算法对某些共同体边界的维护,也是算法权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应运而生,人们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是事实信息重要的载体,它以微信、微博、各种App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使得人们的沟通方式、获取信息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新媒体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可分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社会教育的传播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新媒体社会教育传播模式的重要作用。本篇文章分析了传统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的弊端,探讨了发展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的必要性,同时,为构建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4.
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不仅让用户的新闻阅读体验不断改善,也重塑了个体的阅读习惯.本文在分析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理念与意义的基础上,肯定了算法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前瞻性.在着眼于人与信息之间关系变革的背后,重点分析了算法新闻面临的伦理风险.人们在享受算法技术带来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应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信息茧化、算法控制、主流价值引导缺失等方面的技术陷阱.在算法新闻实践中,发挥技术价值理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技术伦理.  相似文献   

5.
彭兰 《当代传播》2013,(2):13-16,33
Web2.0将普通个体在媒介活动和媒介空间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出来,每一个独立个体对信息传播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变得更为直接和显著,而个体受到的来自传播活动的影响也更为深远。本文讨论在Web2.0及未来技术推动下个体存在意义发生的一些关键变化。其一,自我的数据化将是新媒体时代个体的普遍行为,数据化是个体的自我痕迹的记录,也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表演,而个体数据化也是大数据技术的重要基础。其二,个体已经变成互联网上巨大的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成为影响网民行为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在两个方向上作用于个人:既可能放大个体的影响,又可能对个体施加更多的社会影响。其三,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平台中的传播中心。这样一种"个体中心"对传统大众传播机制的冲击是明显的。其四,人与终端的融合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终端成为人体的延伸,而人体也成为终端的延伸,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人肉终端",当人与终端日益融合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体自身功能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12):88-94
在人文数字化的时代大潮中,信息传播领域盛行的算法思维正在重新定义人类已有的关于生存、实践和思考的方式。基于算法逻辑的信息传播不但激发各种社会性议题,而且催化了各种不同的主观意志和权力投射,最终聚合为一种同时激发动力和限定性的媒介关系。算法折射出来的新闻价值成为对事物产生影响的价值,并借此规定人们如何接触现实的形式和创造现实的切面。基于一种认识论角度的人文反思立场,从计算的表征出发,本文提示算法逻辑所产生的信息变异,评析社会意识的重新形式化和个体意识的格式化,探讨算法权力的市场效应和文化变量,从而对算法驱动的技术绩效和社会建构提供思考的线索和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曹开研 《青年记者》2021,(21):14-15
当前,算法不但对公众认知和社会意识形态塑造具有支配作用,也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服务分配的重要力量。调动社会各方建立健全算法安全治理机制,构建完善算法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升算法对主流价值引导能力,是当前算法治理的重要任务,而保证算法开发透明、使用可靠、导向合理、问责可溯,成为重要的监管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我国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摆脱路径依赖,实现转型与超越,以技术逻辑考察有关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剖析大学图书馆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双重维度,探究数据化驱动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过程,并提出和分析数据化驱动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框架及其应用限度问题。研究表明,在数据化驱动下算法、算力和算理构成了理解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计算维度。通过计算来建立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议程和操作方案,并推动图书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主体关系、科学决策等实现整体智治。同时需要警惕大学图书馆治理过程中陷入数据崇拜的困境,更要注意图书馆数据化与图书馆治理的耦合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不仅是一种信息,在这个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对很多人和企业来说,新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的更新换代,人们掌控着更为广泛的信息,就在信息流冲撞着媒介之时,一个旧有的名词策划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继而,新闻策划也因此成为时尚名词。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为新闻业的采编分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算法推荐是其重要应用方式,传统的人工采编分发遭遇技术算法分发的冲击。在网络时代"流量制胜"的氛围下,媒体为了高点击量等,对每一位受众实施个性化新闻推荐。传统的新闻把关人角色不断被弱化,技术分发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呈现。  相似文献   

11.
算法驱动的人类智能系统与人工智能系统交互中,数据选择与信息过滤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与算法运行的不透明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人机协同的信息过滤影响。算法偏见已经造成了现实生活中信息圈层之间的分化,并可能延续甚至加剧社会发展多个方面的失衡。因此,有必要审慎地看待算法偏见的影响要素,透视技术本身及其应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问题,从而为应对人工智能嵌入社会系统过程中所带来的阶段性偏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郭蔚 《青年记者》2020,(8):75-76
由于我国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生存压力也不断增强,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以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社会调解机制尚处于缺失状态,当人们在面临心理压力而又无从排解时,一部分人会采取简单、暴力的排遣方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2,(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逐渐成为传播的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并在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与人的关系发生着流动的变化与迭代。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唐·伊德"人—技"关系视角,阐释人与算法技术"具身—诠释—它异"的三重关系交迭:具身关系下的算法技术"抽身而去",成为一种透明的存在;诠释关系下算法作为"中介""界面"本质所具有的负面效应引发人们的"算法焦虑";它异关系下算法作为一种"准他者"促逼人们沦为技术宰制下的"囚徒"。在向理想的人与算法技术的"背景关系"的推进中,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价值,找到恰当理性的方式与算法和谐共生,让算法技术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文化是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是科学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并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对公众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科学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对价值理念的坚持和追求,对思维方式的引导,对科研行为、科技评价、科研成果应用的规范,以及对科学共同体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世界科学中心崛起皆以科学文化变革为前提和基础,支撑世界科技发展的制度创新往往源于科学文化理念的引领,由科学文化演变而来的科学传统构成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基于惯例的科学文化是促成科技人才成长提高的关键因素,科学文化也影响着决策者。科学文化引导着人们求真创新、向美向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人做事等。因此,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培育科学文化,夯实科学文化基础,倡导科学文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算法生成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它的伦理研究对完善社会道德伦理标准、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回顾算法生成技术的发展,在文献调研、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算法生成技术的局限性,结合道义论伦理学分析算法生成技术的价值和伦理问题。[结论/发现]算法生成技术应用具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它的价值造成创作者对自身能力担忧,挑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因此,算法时代下需要有效的治理模式。[创新/价值]结合道义论伦理学,从平等和自主权的视角出发,审视了不同创作者应用算法生成技术的伦理争辩,提出在未来算法治理中需要在社会机制上以“分配正义”为原则,在责任归属上以“责任平权”为共识,在教育培养上以“算法素养”为要求,多主体协同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引导与宣传,以共建规范、秩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程涓 《新闻爱好者》2008,(11):63-64
人类社会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技术都将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且推动了社会交往手段的升级和交往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交往正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而大学生群体是目前网络媒体的一个很大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政治秩序的认同与维护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对人们采用意识形态操纵的手段来实现的。在现代社会中,统治阶级及其执政党要维护统治秩序与社会的稳定把意识形态操纵作为重要手段,甚至成为关乎国家兴衰的关键要素,因此对意识形态的操纵也成为现代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闻传媒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媒方式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它正不断地通过改变人们工作、生产、生活的方式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变得越来越强烈。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对人们的一种意识操纵,从而对受众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因此,在意识形态操纵的众多手段中,新闻传媒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社会当中,但对新闻传媒的意识形态操纵的具体作用发挥需进一步明确。本文从对意识形态操纵的界定出发,分析新闻传媒得以在意识形态操纵中运用的条件与可能性,进而总结出新闻媒介对意识形态操纵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田丽 《青年记者》2021,(21):9-11
互联网带来的大量用户数据和用户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的选择障碍,共同推动了算法推荐的产生。算法推荐在市场营销中大获成功后,迅速被引入新闻传播行业,不仅引发新的传播革命,也带来一系列伦理和社会治理问题,学术界对其研究从技术范式转向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对算法推荐的批判被迅速接纳,推动了相关政策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鑫  高源 《传媒观察》2023,(6):89-96
考察当下人的生存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变化,算法成为问题研究的背景、参照甚至是结构性力量。而人类在与算法博弈、共生过程中的“退守”与“坚持”,也表现出情感以及情感解放带来的“变革型创新”对于保留人类主体性的作用。探讨算法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构成,需要深描两者之间内在的张力关系,同时要揭示人在算法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并在批判性的审视中,廓清人在被计算中越来越丧失自主性的问题,也能据此探寻未来理想人机关系的可能性通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算法已然成为人们获取、利用信息不可或缺的“幕后伙伴”。然而,算法使用的负面效应逐渐被披露,与之对应的,人们对算法的认知、了解却十分匮乏。剖析算法感知构成及其在算法交互中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寻找算法感知培育方式,提升大众对技术环境变革的适应力。[方法/过程]本研究聚焦对数字环境具有极高适应力、与算法交互更加频繁的数字原住民,对29名在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发现了算法感知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结论]本研究发现当前数字原住民的算法感知由概念感知、数据感知、功能感知与风险感知构成。数字原住民通过平台选择进入算法环境,实现算法交互,在交互过程中形成算法感知。算法感知是其算法态度的来源,与算法态度共同作用影响数字原住民的算法管理行为。本研究明确了算法感知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此提出了算法感知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