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界》2018,(9):48-54
本文采用北京、合肥健康与癌症信息调研数据,借助调节效应模型,采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动机对健康领域知沟的影响。具体来看,主要采用感知患癌风险、自我效能、情感卷入度和行为卷入度四个动机指标,在动机条件模型框架下研究动机与教育程度、媒体使用频度在癌症知沟形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而言,当感知患癌风险、自我效能和行为卷入度较高时,可以从媒体使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缩小由教育程度差异导致的知沟。部分动机指标可以缩小由教育程度差异造成的癌症知识差异,这就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动机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地位角度,提供了对知沟现象产生机制的一种跨层次解释。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该研究丰富和扩展了知沟假说的理论框架,拓宽了其研究视野,并对健康传播运动的有效开展、消除健康知识不平等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2.
当知识沟研究迈进第二个50年,学术界亟须发展和完善知识沟理论,不断提升该理论的适应性和解释力。该研究提出“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新概念,一方面肯定知识概念的主观转向,扭转知识沟研究往往限于客观知识的认识论偏差,深化我们对于知识沟丰富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把知识沟的研究视角从不同阶层之间的客观或主观知识差异,转向个体自身在主观和客观知识上的认知差异,将知识沟研究从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层面延伸至人内传播/自我传播层面,拓展了知识沟理论的解释维度。同时,该研究揭示了知识沟形成过程中的“沟中沟”现象,呈现人内层面的主客观知识差异是如何在不同群体中进行分布的,实现了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概念与传统知识沟概念的勾连。最后,论文凸显了媒介环境因素与主客观知识沟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类型媒体对主客观知识沟的不同影响,突出了媒介环境对知识沟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研究发现不仅对拓展经典知识沟假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健康传播实践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地区上网费用的下调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村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得到大幅度增长,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农民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法,以中部某农村为例,考察了农民对于手机的拥有和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手机在给农民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传统社会秩序动摇、消费欺诈、谣言泛滥、知识沟扩大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手机对于中国农民的"双刃剑"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运用政府新闻实施社会管理已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执政过程遭遇的直接挑战,是政府新闻的非均衡传播所导致并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沟",这种"知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权力和知识"鸿沟".社会分层的四个指标--财富、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分别导致不同程度的政府新闻"知沟"效应,其中以财富指标导致的"知沟"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4):15-20
有关听障者的媒介使用研究已逐步进入学者视野,但鲜有进一步探讨听障者媒介使用和知识沟关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浙江省听障者媒介使用的调查,经分析发现:传统媒介中听障者的电视(附字幕)接触和报刊杂志接触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新媒介接触比传统媒介接触对知识沟的影响更大;在新媒介中就接入维度而言,互联网和手机接触都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就使用维度而言,手机短信功能、手机上网功能和互联网信息类功能可显著预测知识沟。  相似文献   

6.
任玮 《新闻世界》2010,(4):82-83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信息通讯技术对残障群体越来越重要,但鲜有研究探讨新媒介使用对视障者和健全者两个群体的知识获取差异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视障者的媒介接触也从传统媒体转向以新媒体为主,在网络使用方面,视障者与健全者在信息获取、个人提升活动上没有差异,在休闲娱乐、网上购物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两个群体在政治议题知识上没有差异,在生活议题知识上却差异显著,且网络使用活动比上网时间更能预测知识差异,信息获取活动是具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0.
听障者,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手机接入和使用状况如何?是否会带来知识获取上的差异,目前学界鲜有研究。基于浙江省听障者媒介接触的调查,本研究发现:(1)听障者群体内部存在着手机接入沟,文化程度是预测听障者手机接入与否的重要因素;(2)听障者在手机使用广度和具体使用功能上都存在显著的人口统计差异;(3)手机接入水平和使用功能差异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知识资源呈现数量大、种类多、关系复杂等特征,增加了知识组织的难度,仅依靠知识自组织方法或知识他组织方法很难缓解这一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尝试融合知识自组织和他组织方法。首先,对知识自组织和他组织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其次,从知识组织的主客体、理念、维度、工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比较知识自组织与他组织方法,挖掘两者的融合点。最后,探讨知识自组织和他组织方法融合机理,并构建知识自组织和他组织方法融合模型。本研究不仅深化了知识组织理论,还为知识组织实践工作提供新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知识包括物质世界存在的知识即客观知识和人类在物质世界的实践中领悟的知识即主观知识.知识载体有人脑及相应的文献、实物等.主观知识即人类知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活动的成果,是社会意识活动的结晶.文献知识是主观知识的一种静态知识.  相似文献   

13.
知识链组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优势。知识链知识优势的形成一般过程包括知识资源层、知识整合层和知识创造层。文章从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两个维度构建了知识链知识优势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运用模糊技术评价知识链知识优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关涛  胡峰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0):80-83
在并购后的整合阶段无法取得预期的协同优势是造成并购高失败率的重要原因。个体知识的共享是整合阶段能够取得协同优势的关键,但是基于理性决策,知识传递者往往倾向于进行知识储藏,而知识的接收者往往倾向于知识拒绝,从而为知识传递者和知识接收者之间的个体知识的共享造成障碍。于是,协同优势无法形成,后并购整合活动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是维护和保障知识秩序、知识共享和知识自由的制度性公共产品。因此,给知 识以秩序,给人们以知识共享的公共平台,给人们以知识自由的制度保障,就成了图书馆的基本 精神与功能。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述知识管理的概念和本质特征,揭示知识、信息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知识管理不仅要努力发展新的技术工具和手段,更应对人的因素予以特别关注,并结合情报研究工作的实际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组织与知识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知识组织的涵义后,论述了知识组织是在分类法基础上的知识创新;知识组织是信息组织的创新发展;知识重组产生新的知识组织。并提出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知识组织模式;采用专家系统来组织知识;利用元数据进行知识组织。认为知识组织将为全社会查寻、利用知识提供便利,促进各个领域的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