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科研合作角度出发,学科知识流动是指科研学者在共同的科研过程中,将相同或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合、最终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论,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设定恰当的计量指标,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以独著论文中的学科知识流动表现为基础,对比分析科研合作视角下的学科知识在学科内与学科外的流动表现及其变化。最后对中国、美国、日本3个国家在此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学科知识流动差异进行分析,展示各个国家药物化学领域的学科知识流向及其研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从纵向演化与横向区域比较两个维度,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情况,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科研合作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抓取65个国家20年间近240万条学术论文的跨国合作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论文合著网络。然后从网络整体、核心国家、科研小团体三方面分析该网络现状及演化过程,并对核心国家之间的主要科研合作内容进行探究。[结果/结论]整体来看,合作网络的密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国家间的科研合作规模越来越大,但部分国家在科研合作开放程度上表现不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衰弱型和沉睡型国家较多;中国、俄罗斯、波兰、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印度和土耳其的核心度一直较高,合作内容多属物理学及相关学科;除核心国家之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理位置上邻近的国家合作较多,东南亚、欧洲、中亚、中东等地区的区域聚集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我国地域辽阔、高校众多,了解不同高校之间的科学合作现状,对于推进"2011计划"有着重要意义。以SCI和SSCI数据库中的全体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针对传统科学计量学方法和现有软件无法处理海量数据的问题,开发出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用于实现对不同机构之间的论文合作分析。[方法/过程]以我国111所"211"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主要研究型大学之间以SCI和SSCI论文为代表的高水平论文合作情况进行定量研究,计算各高校在论文合作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并排序,进而绘制合作网络图谱。[结果/结论]我国高校科研论文合作的现状与全貌是科研实力较强的"985"综合性高校排序靠前,而学科专业性较强、地理位置偏僻的高校排序靠后;我国目前的大学科学论文合作整体存在以地理聚类为主、学科聚类为辅的合作关系特征。这一特征为科研管理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即:既要发挥"985"高校的领军作用,也要发挥区域中优势高校的增长极作用,在"2011计划"的学科框架下实现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4.
基金视角下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和趋势下,科研人员的跨学科研究行为促进了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共享与流动。以基金领域为视角,研究学科知识流动,以期为基金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方法/过程] 提出基于基金代码共现的学科知识流动强度测量方法,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351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构建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探究网络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学科层次内知识流动路径。[结果/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是无标度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显著的变化,网络中重要节点呈非稳态;不同学部之间,存在若干条较为重要的知识流动路径;在某一个学部内,具有较广影响力的一类学科往往更容易构成知识流动链条。  相似文献   

5.
李慧  胡吉霞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8):114-125
[目的/意义] 针对包含单一类型知识单元的知识网络难以全面反映学科知识结构的问题,提出一种从多维度进行知识网络结构融合的方法,为学科领域知识结构挖掘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利用LDA及TF-IDF方法抽取学科知识单元,然后运用语义相似度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构建3个学科知识子网络:主题网络、关键词网络和实体网络,并采用空间节点传递对齐方法对齐子网络节点,接着设计基于图卷积操作的自编码模型对知识节点进行表示,最后通过计算余弦相似度重构学科知识网络。[结果/结论] 实验部分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构建融合主题、关键词和实体的学科知识网络并展开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有效地揭示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和知识结构,为学科知识发现与组织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者合著有向网络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研究作者合著有向网络的构建与分析方法,探索其在科研关系分析中的应用.[方法/过程]遵循国内惯例,在区分作者署名次序的前提下,抽取第一作者与其他作者间的有向合著关系构建作者合著有向网络,并从整体结构、拓扑类型和节点特征等方面与传统的作者合著无向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作者合著有向网络揭示出合著者间的主导与配合作用,为便捷地了解学者在科研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可能,未来或将有助于对学者和机构的更加全面的科研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研究国内阅读推广领域内的论文合著情况,寻找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深入研究作者间的潜在合作关系,以期推动阅读推广领域的合作研究。[方法/过程] 在外在合作关系的研究方面,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合作网络进行节点中心性测度,从点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3个属性出发,对国内阅读推广领域内作者之间合作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在潜在合作关系研究层面,采用 TF-IDF关键词加权的作者关键词耦合强度算法,对核心作者群122名作者的潜在合作关系进行挖掘,同时使用 UCINET和 NETDRAW软件对关系网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揭示国内阅读推广领域作者现存合作关系网络特点,验证该领域合作仍存在潜力,为领域内作者合作方向提供新思路,推动更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  相似文献   

8.
基于图书借阅网络的各类书籍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挖掘图书馆借阅数据,从网络属性、节点重要性和社团模块来研究各学科书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指导图书资源管理、读者服务和学科建设工作。[方法/过程] 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对图书馆学生借阅数据进行分析,以各类目书籍为节点,构建图书共现网络。在此基础上,对加权网络的网络属性和节点重要性进行探讨,并通过随机游走算法划分书籍社团。[结果/结论] 研究揭示了书籍及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加权网络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学科交叉融合使得学科间知识交流日益频繁,从个体引文网络和整体引文网络入手,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知识流动进行量化分析,对“新文科”背景下该领域学科的守正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2016-2020年23个学科450本期刊的论文引用关系为数据源,基于个体引文网络,从23个学科自身出发,根据学科互引关系确定模糊规则,利用Matlab进行模糊推理,确定学科知识固化程度;基于整体引文网络,运用“累积”的思想,计算学科知识累积流动率和累积影响力,根据知识流动情况划分学科类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从个体引文网络视角分析,语言学、体育学、法学综合知识固化程度较高,统计学综合知识固化程度最低;从整体引文网络视角分析,将该领域23个学科根据知识流动划分为3种类型,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累积影响力最大。研究发现“累积”思想对学科的评价效力优于直接引文分析,能够挖掘“隐藏”的学科知识流动潜在信息,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为提高引文网络的社团划分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加权的引文网络的社团划分方法。[方法/过程] 以Louvain社团划分方法为算法基础,将科学论文用向量空间模型表示,利用改进的余弦相似度方法计算相邻论文之间的相似度,并将其作为权重,综合考虑论文内容属性与结构属性,提出一种基于样本加权的引文网络社团划分方法。[结果/结论] 该算法将引文网络中论文的文本内容属性与拓扑结构属性结合起来,通过对Scientometrics期刊发表的论文以及主题为CRISPR的论文进行社团划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改善引文网络社团的划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知识的扩散与吸收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协同、交叉、融合、发展与创新。提出一种量化指标测度与知识语义信息挖掘相结合的学科知识扩散过程探测方法,以期丰富和完善学科知识扩散研究范式与方法,为学科知识管理及决策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方法/过程]在经典量化指标测度的基础上,利用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结合学科知识语义信息,对知识在学科中的传播扩散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挖掘学科知识扩散数量及主题特征;建立学科知识扩散Logistic模型,并对其演化趋势进行预测;最后,以社会网络领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知识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其扩散过程符合幂率分布特征;不同学科吸纳和接受的领域知识主题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社会网络知识在学科中的传播扩散进程正处于成熟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分析和研究环境/生态学科的现状及国际学术合作情况,旨在了解我国在该领域范围内的优势及不足,为我国未来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活动以及国家合作方向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以2009—2019年WOS核心数据库中的5640篇环境/生态学科高被引论文为数据源,对时空分布与影响力进行计量分析,同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结构,探析合作的现状和特点。[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环境/生态学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合作研究呈现积极上升态势,各国间知识流动日益频繁,但国家间合作分布异质性明显。中国在该学科高被引论文发表数以绝对优势占居领先地位,但论文国际合作比例偏低,未来需要加强论文的原始创新,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选择8种国内竞争情报领域核心期刊1986~2010年刊载的合著论文为样本,构建我国竞争情报领域的合著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聚类子群分析、核心—边缘分析、中心度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竞争情报合著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核心作者群、小团体现象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竞争情报领域的合著网络信息畅通,联系疏散,资源聚集度高,大部分高产作者的合作研究十分有限。在科研合作和作者评价研究上,社会网络分析和信息计量方法具有良好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Knowledge flow betwee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has commonly been measured based on citation data. Previous studies using citing relationships have mostly considered direct citations but have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indirect citations (IDC) to indicate how knowledge diffusion from one discipline to another via one or more intermediaries.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knowledge flow between disciplines from two perspectives: direct citations (DC) and discipline potential energy (DPE), which is proposed to combine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citation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WoS) database. Findings include: (1) DPE overshadows previous measures by considering not only direct citations but also indirect citations between disciplines which was usually ignored in previous measures, and revealed that the knowledge contribution of some disciplines had been underestimated by previous measures, such as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2) The proportion of IDC contribution is close to that of direct knowledge contribution when the discipline scale is removed, which suggests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consider IDC to distinguish the knowledge relationship (net-outflow/inflow) between disciplines. (3) Both measurements show that Biology & Biochemistry has always been the top discipline with the highest net outflow of knowledge,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hat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would be the highest net outflow discipli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ven considering IDC does not fully reveal the knowledge contribution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disciplines.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potential reasons for citation bias in revealing the contribution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 from a citation perspective. Therefore, caution should be taken in the use of citations as a primary measure of knowledge flow.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对Mendeley阅读数据的分析,探讨引用行为之外更广范围的论文使用行为,以进一步完善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体系。[方法/过程]选择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和应用物理学四个学科领域,从Scopus、Altmetric.com采集被引数据和阅读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身份、国别以及学科三个角度对Mendeley阅读数据Top100的文献用户身份和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究。[结果/结论]在四个学科文献集合中,Mendeley阅读数据均比被引频次的覆盖率高,说明引用行为只是论文使用的冰山一角。对于不同使用动机的用户,其使用行为都存在学科差异;不同国家使用者对论文的使用习惯有地域差异;学术论文的跨学科使用情况与自身学科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国内知识网络研究的年发文量和学术共同体规模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均呈现相对集中与高度离散并存的特征,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知识管理、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知识流动、复杂网络、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知识服务、知识转移等;知识网络理论研究重点集中在知识网络的概念、类型、结构、构建方法、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及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We study how scholar collaboration varies across disciplines in science, social science, arts and humanities and the effects of author collaboration on impact and quality of co-authored papers. Impact is measured with the aid of citations collected by papers, while qual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judgements expressed by peer reviewers. To this end, we take advantage of the dataset provided by the first-ever national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of Italian universities, which involved 20 disciplinary areas, 102 research structures, 18,500 research products, and 6661 peer reviewers. Collaboration intensity neatly varies across disciplines: it is inescapable is most sciences and negligible in most humanities. We measured a general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cardinality of the author set of a paper and citation count as well as peer quality of the contribution. The correlation is stronger when the affiliations of authors are heterogeneous. There exist, however, notable and interesting counter-ex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