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冯帆 《青年记者》2020,(13):17-19
文体层面的狂飙突进真的能够激发"全民新闻生产"的潜力吗?伴随着疫情期间民众信息需求的大量增加,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的多元传播主体也相应释放出了井喷般的内容生产能力。如果说众多真真假假正向负向的信息内容蕴含的是传播主体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2.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作用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充分发挥两个作用,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阐述两个作用的辩证关系出发,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给出了发挥两个作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3.
唐山市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杀态度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唐山市四所高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和自杀态度的相互关系,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上,文人画家占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从苏轼开始,文人画正式树立旗帜,文人画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活力.苏轼明确地提出绘画的审美观不追求形似,提倡神似,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绘画审美观:1.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2."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阐释3.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4.总结  相似文献   
65.
在"三驾马车"的新记时期,《大公报》不但注重社评、星期论文、通讯以及新闻,还对副刊、专刊格外重视。续刊初期就由何心冷于第八版创设名为《艺林》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大公报》的众多专刊很好地记录和呈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其中的女性副刊,更是对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妇女解放有着深远的意义。早在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就格外关注女性问题,提出反对女性缠足等旗帜鲜明的主张,创办天足社;大力主张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提倡兴办女学,鼓  相似文献   
66.
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水平直接关乎高等教育质量,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直是各个高等院校十分重视的课题。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之处。本文探讨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冯帆 《教书育人》2002,(12):9-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以下简称CAI)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已十分清楚地看到了它那灿烂广阔的前景,它必将对未来的教育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历史,跨越时空,具有“一度性”及  相似文献   
68.
以培养学前儿童色彩情感认知力和表达力为目标,从学前儿童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入手,引导其认识现实世界中丰富的色彩表现,树立正确的色彩价值体系,并启发其通过色彩来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心理体验,进而促进学前儿童早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9.
高中优秀数学教学视频不仅能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同时也可以为数学教育改革提供示范和方向。基于方海光教授设计的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对高中数学优秀视频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越频繁,数学课堂氛围越活跃;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总结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的特点与不足,并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师语言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0.
冯帆 《传媒》2021,(18):91-93
在对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研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新闻业的全面取代和改造一直是个重要的议题.然而现有研究虽普遍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旧新闻业的全面改造过程,但却往往将旧报刊和旧广播的接管改造混作一谈.本文尝试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史料文件的分析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报刊及广播业实际上采取了不同的重建方式,进而形成了"多样并存、一个声音"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