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7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次改革已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这是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否定也无法否定的事实。  相似文献   
22.
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基点、论域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  相似文献   
23.
主体问性哲学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双主体。此观点摒弃了以前的老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是客体的说法.充分肯定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地位,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落实素质教育。但虽学生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仍不可忽视。其中激励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24.
教师自我评价的偏差与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外部评价的基础。教师在自评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客观现实总会有不同的偏差,必须找出引起偏差的原因,采用各种调控方式及时纠偏。  相似文献   
25.
从孔子弟子三千,圣贤七十有二,到隋唐科举制度的盛行再到现代的标准化考试的广泛应用,教育无不体现择优取“仕”,充当选拔的工具。其中,教育在发挥选择功能的同时,人们无形之中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学生的成绩是两头的(好的和差的)较少,而中间的较多。“两头小,中间大”常态分布曲线,无论教师是否知道,而在给学生评定分数时大多数遵循这个规律,倘若一次考试学生都取得好的成绩,那些考试专家们必定会用一些术语,如难度小、无区分度等大加批判。牵动千家万户的高考,只仅仅体现教育的选择功能,而片面重视考试必然忽略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6.
提升学生的课堂选择水平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选择。赋予学生课堂选择权力,让学生学会承担选择责任,给学生提供课堂选择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选择实践是提升学生课堂选择水平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7.
学生选择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从而决定课堂学习的效果。学生课堂中的学习选择是一种文化性、社会性和伦理性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课堂学习选择的成熟过程,学生学习选择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依赖阶段、独立阶段和互赖阶段三个阶段。由于师生对选择的支配程度、选择内容、内在心理及外在行为的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选择呈现出自主选择与被动选择、时间选择与空间选择、差异选择与统一选择等不同的形态。学生课堂学习选择还体现出学习准备状态、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性别和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28.
29.
据现行某些书刊介绍,校对方法颇多。从微观上分辨,有点校、折校、顺校、倒校、唱校等。然而从宏观上分析,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对者和被校物二者所具有的,仅仅是“二性”校对,即:校对的思维性、层次性。具体一点说,校对者所具备的是主观意识的“思维性校对”,被校物所据有的是客观的“层次性校对”。所谓“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校对。简言之,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的主观意识在大脑中的深层反映,并在被校物上客观地表现出来。取形式为“读、默式校对法”,即:“读校法”和“默校法”。读校法,又名“唱校法”。一般,只要两个人同时进行就可以了。有时,在保证校对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加快校对速度,可由  相似文献   
30.
芬兰在PISA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芬兰的教师教育课程传统与及时改革。面对全球化的新挑战,芬兰以强调未来教师的研究与实践为课程设计原则,及时调整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对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