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这表现在: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强调个性教育、责任教育,深入德育功能认识,反对道德灌输,以及把生活世界视为道德教育的根基等。这些将在21世纪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2.
鲁洁 《新教师》2021,(3):1-1
人的思想品德并非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影响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从物质到精神)和一切实际关系之中。学校德育教育的特征是可控制性,它的影响最为深刻持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可以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企图使学校成为一个封闭环境,通过“正面教育”来掩盖和抹杀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期望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净化”,这种做法已经被大量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学校所施加的影响应该是当学生在直面社会现实时,能产生出正确的辨别能力,能自觉抵制和战胜各种不良影响。只有这样,学校德育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才能真正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3.
64.
1990年10月3日,分裂40余年的德国终于统一了。然而40多年里,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及心理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深层次的统一不是短时期能完成的、体育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65.
德国统一后,其体育运动似乎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尽管有许多原民主德国运动员在这个开放的西方体育体系中失去了兴趣和斗志。然而其间也有一些原东德的体育明星彻底摆脱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成功地将两种不同的运动体系,结合在一起,他们甚至被从前高傲的西方同行视为榜样。手球运动员斯特凡·克雷奇马尔今年22岁,生于莱比锡。由于他的战绩出色被评为德国1995年度的“手球先生”,并被教练埃雷特寄予厚望,“希望借助他重振德国的手球运  相似文献   
66.
教育的原点:育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要义就在使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上来。当代异化的教育背离了它的原点,失身为经济、政治的奴仆。教育的异化除存在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外,还由于在思想上被基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所统治。实现教育的回归就要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  相似文献   
6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容,课上学生的几处精彩"生成",展现出智慧的火花,至今让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6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  相似文献   
69.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以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相似文献   
70.
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小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通过德育形成了个体的一定的思想品德。这种种凝聚于个体自身的品德,一方面具有它的工具价值,它使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能得到协调发展,它为合理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状态,提供必要的条件,以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