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06篇
科学研究   70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71.
知识发展的类生物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和金生  李江 《科学学研究》2008,26(4):679-684
 分析了关于知识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知识发展的关键过程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的本质是在知识之间产生新的关联,并将知识的发展过程与生物的繁衍进化进行了类比,归纳出知识的发展具有有机性、外生性、惯性、变异性以及逻辑谐和性的特点,并构建了知识发展的类生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2.
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Web2.0的基本特征出发,构筑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型(KSSBW)。对知识共享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后续研究内容和方向。该研究对提升组织以及内部个体成员的知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3.
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基础的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知识的灵宵宝殿里,主义寥寥无几。 ——马克思·舍勒 一、教育中的知识类型与意识形态 教育中的知识传统总是把课程看作是要学习的知识,学校教育因而是教授和学习知识的活动,尽管学校中还包括知识教育之外的教育活动,但传授知识及培养认识的能力的智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课程作为各种知识的总和,总是为求教育者选择好的。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仅仅关心怎样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关心怎样通过那些所谓测验  相似文献   
174.
*括号前的数字表示期数,括号内的数字表示页数。**装订合订本时,请拆下总目录放到合订本的最前面。 一、教材教法探讨钱谈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冯唯1(2)要注重学生严谨思维的培养······……黄万尧1(6)思维的可逆性与数学教学·········……叶坚2(3)充要条件的教学漫谈·,·············……尹慕文2(7)待定系数法及其教学···············……群燕2(12)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程序·f····,··…胡增明3(2)观察能力的培养及其应用…赵跃杰虞祝成3‘4)“发现法”教学一例····…  相似文献   
175.
我国许多地方通过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竞争优势,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产业集群拥有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机制对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借助仿生学原理,运用知识发酵理论阐述了产业集群知识创新SEC I过程各要素构成,弥补了当前有关知识创新理论的不足,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6.
知识管理与知识发酵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探讨如何通过在公司中进行知识管理以实现增值的知识理论模型-知识发酵。提出知识发酵假设;给出知识发酵的定义,总结知识发酵的类型,分析各种知识发酵类型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发酵研究的目标,揭示知识演进和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含义与规律。  相似文献   
177.
教育之道在于成人,文化之道在于育人。如果一个学校,超越了时代,回归文化之原点,把文化精神中的人格典范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文化源流中教育精神作为学校的生命,通过文化、在文化中,进行文化精神启示的人格教育,那么这样的学校就是在自觉地建构学校文化,学校就是有文化的,也就是有文化灵魂的。  相似文献   
178.
在政治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是以平等的公民身份为基础的互动。凭借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公共生活,每一个公民作为人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和能力在共同体的多样化的机会和活动中,得以活跃、展现和发展。个体依靠共同体的不同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依靠分享所有其他公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资源而完善自己,在共同体中生活是一个人获得德性、理性和个性的发展的根本条件。政治共同体必须以伦理的方式合理性地建构和再建构,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培育公民人性的共同生活,共同体才能发挥培养高尚人性的积极意义。共同体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是重要的,决定了共同体的性质,决定了共同生活的方式,政治共同体只有确立了公民身份及其平等,才使得共同体真正实践正义,平等地对待公民,才能真正形成公民之间友爱、团结、公正、和谐的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179.
“学习”作为范畴概念所指称的人类活动是统摄性的实践,而不是具体的行为。学习科学对学习实践的技术化解释不能解释学习与人的精神处境、精神变革、心灵情动的关系,无法反映学习实践的丰富性、多样性、事件性、涌现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物化、操控化的理解。学习实践具有意向性、反思性、在场性、创生性等构成性要件,是为了存在、热爱存在、在参与存在中进行的存在性行动。学习实践把学习者的精神带入持续的反身建构状态,是精神存在与精神生成的统一,学习实践实现学生的精神个体化,扎根于对世界和精神的关怀,学习者通过学习实践而成为关怀世界、参与存在、与万物共在、共育、共荣的存在者。存在性的学习实践与万物共存、共通、共鸣、协作,一起化育人类的个体与整体。  相似文献   
180.
生命虽然不是教育的基点,但教育有责任呵护生命,促进生命更高意义的实现。教育对儿童的生命世界缺乏了解,对于生命的成长缺乏真正的关心和促进,以致有可能对生命和精神的发展造成扭曲。本文从对生命的理解出发,认为护生、厚生是教育的使命,并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原则: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尊严;关爱生命,实现生命共生;承诺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德化生命,实现生命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