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1篇
教育   456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层层选优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人们关注学生成长、评估教育效力往往着眼于个体表现及其累积情况,然而“拔尖”作为国家主推的人才选育模式会产生特殊的集群效应,形成不容忽视的教育环境。学生在其中是得到了更多志同道合师友的支持,还是遭遇了更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使用七所顶尖大学拔尖项目学生调查数据,从纾困互助、切磋共鸣、争胜好强与恶性竞争四个方面实证分析具有科研雄心学生在拔尖项目中的同伴关系,研究发现,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均对人才发展有显著影响;从不同拔尖项目选育模式看,开放模式下切磋共鸣更频繁发生,争胜好强的气氛与封闭模式更相关。  相似文献   
72.
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有利于减弱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减少高职院校资产的专用性,促进其人才培养链的延伸,提高企业招聘质量,增加高职学生面向行业就业的竞争力。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常态化理念尚未确立,制度规定指向不明,信息反馈滞后,平台功能发挥不足,激励结构不够健全。建议尽快落实新《职业教育法》精神,树立多元参与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观;补充制度内容,协商形成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的事项清单;完善参与平台,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的确定性与频率;强化过程评价机制,确保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的及时性;优化激励结构,充分保障行业企业参与评价中的权益共享。  相似文献   
73.
已有众多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基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志愿服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志愿服务参与究竟是筛选还是培育了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研究结果证实了志愿服务参与对外向性和尽责性有筛选作用,对宜人性有培育作用,对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既没有筛选作用,也没有培育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高校志愿服务主要通过人格特质机制筛选了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对非认知能力的培育作用有限,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志愿服务如何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74.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新理念与新政策不断涌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与课程体系已经不再显得别出心裁。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其纳入本科培养方案之中,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自身面临着日益包罗万象、面目模糊的趋势。为此,继续讨论通识教育主张“什么知识最值得学习”,有助于在变革的风潮中确认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果说经典文本始终居于通识教育的中心地位,那么对中国一流大学来说,中外经典应当构成怎样的教养结构?这个看似简明的问题联系着文明现代化特殊而曲折的进程。清末以来,传统经典的教化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到西方学问的多重挑战,几近湮灭。今天的中国大学及其系科无不是仿照西方现代学术范式奠基,前辈学者在中西学术之间尚不能应付裕如。 近年来,中国传统经史经典越来越受到推崇。对教师而言,中国古典相关的教学和研究比过去更有机会得到官方支持。学生可能出于某种朴素的自豪感而认同中国经典,但对中国经典承载的古代价值秩序、情感体会、生活经验却较为陌生。过去那种对西方世界的憧憬、通过解读西方经典产生的优越感正在下降。十年间,从事西学研究的教师和前几代学人的研究处境不尽相同,学生的好奇心、求学心也有了明显的迁移。整体上,中学与西学在通识教育内容和教育效力上的消长反映出大学里中、西学问的研究气候。当然,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想恐怕不应是泥古守旧的,在彼此对照、文明互鉴的视野下学习中国经典与孤立地研习中国经典所能构成的教养格局完全不同。 在通识教育改革之初,通常认为其竞争者就是专业教育。经过大量学理辨析、国外借鉴,以及先行大学的实践磨合,通过诸如核心课程与经典阅读体系、分布式选修、2+X模式、以写作训练为中心等,多种形式的“通专结合”得以初步实现。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个方向上对通识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改革开放之前,思政教育曾经在“又红又专”的框架下与专业教育达成联合,比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有着更深的根基。虽然它们在课程结构上占据着相似的位置,发挥着同向的作用,但是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并不是替代性的。过去学术界很少将两者相提并论进而展开理论辨析,加上这几年政策上对思政教育的不断强化,实践中便容易陷入困惑,导致本科课程方案在改革中变得支床叠屋或者顾此失彼。 从大学课程理论来看,思政教育属于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将思政教育包含在内,而狭义的通识教育属于与公民教育同一方向上延伸的精英教育。两者可以看作文化大传统(通识)与时政小传统(思政)的关系。大传统源远流长,涵盖了文明史上出现过的不同价值信念及其相互关联,注重凝练变迁之中文明的变与不变,其作为教育目标的正当性来自共同的祖先与代代相传的文化。大传统的内部阐释空间容纳着复杂性,在古今更替中培养学习者的贯通理解与换位反思能力。小传统的教育是当代政教权力的化身,指向对当前国家政权与社会格局的理解与认同,其教育正当性来自政治稳定与个人社会化的需要。思政教育是成为一个良好公民所必修的课程,其内容简明直白,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才是关键所在。因此,思政教育可以作为支撑大众教育层面“又红又专”的当代版本。今天我们更加认识到,仅仅专业水平出类拔萃还是跛足的人才,若没有与之匹配的通识和思政教育,不免造成“人”的教育缺憾。 中与西,通与专,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三个重要维度关系着中国大学教育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5.
中国有一半的高中办在县域,其中容纳的在校生数更超过全国半数。可以说,县域教育决定了国民素质的基本面貌,乡县的学校奠定了教育强国的底色。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后,乡村学校失去了教育提留的保障。与此同时,城市工业的高度发展已经能够在财政上反哺农业,特别体现在2007年开始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费。从此,国家财政承担起了县域教育的主要成本,教育管理权从乡村集中到县政府,也把这些乡县学校整合进了更加规范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随着地方民间力量淡出,花钱办好义务教育被自然而然地理解为国家政府的责任。 在此背景下,近几年县域教育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调查研究揭示,县中面临优质生源和师资不断流失、办学经费来源局限、财政底子薄弱、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课程”“新高考”“新技术”等一系列危机。和城市学校相比,县域学校处处落于不利地位。研究者不仅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发展中此消彼长的现象,更试图给出解释与对策。 通常认为,县中的衰弱原因既有外部社会条件的变化,如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化与产业转型、家庭结构变化、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等;也有教育体系内部的因素,如学校管理的刻板化与过度效率化、偏向城市价值的教育理念与改革举措等。特别被指出的还有教育治理中诸多宏观层面的抽象要求被一刀切地贯彻下来,挤压了县中各自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行动空间。不论是对学生的考试选拔,还是对学校、校长、教师的评估,由于整个教育体系有着统一的价值导向和开放畅通的人才拔擢机制,越接近中央就越容易成为人才精华汇聚之地。当乡县学校被全面纳入了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之时,恰恰处于距离中央最远的基层。 在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中,县是中国自秦汉以来最稳定的行政区,也只有县是能进行直接治理的“亲民单位”。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现场择宜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属性。这就赋予县域教育天然的正当性。在教育强国的蓝图中,国家的统一选拔、分轨评价与开放流动构成了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地方的文化特色、乡土意识和桑梓之情同样重要。前者给人脱颖而出、报国济世的机会,后者提供坤厚载物、安居长养的基础,两种价值相辅相成,不能相互取代。 借助传统上央地关系的二元结构来进一步审视县域教育的深层立意。历史地理学者周振鹤曾提出,对古代中国而言,外重内轻的威胁在于会引起割据与分裂,瓦解统一,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会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的能力,当内忧外患交加,就会有亡国之危,这是宋、明两朝的结局。古人追求的理想是轻重相维,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然而更加复杂的实践难题在于,轻重相维是个不稳定的平衡态。 今天我们发展教育事业既要认识到传统政治经验的价值,又不能完全沉溺其中,科技发展正在根本性地重塑传统认识。从中得到的启发在于,县域教育振兴既要依靠国家力量扶持,实现跨域资源协调,坚持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更要立足于新时代再次发掘本地潜力,充分疏浚乡土独有的文教源流,切实发挥地利亲民之效。相信轻重相维的传统理路可以为教育强国筑基固本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6.
外国大学日本分校的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大学在日本开设分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WTO背景下,这一类型的学校被归为"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教育主权的敏感性使外国分校在日本的法律地位和学历效力一直得不到认可,引起了美国的极大不满.本文将围绕这一矛盾阐述外国大学在日本开设分校的运营状况、日本政府如何应对美方提出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要求,以及日本经验对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77.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院校审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院校审核”作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评估活动的新方式,旨在确保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具有合格的质量和适当的学术标准,并正确授予学位。其具体运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包括初步调查,简单调查,审核调查,提交报告及继续调查等环节。  相似文献   
78.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通识教育在我国开展以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归纳他们的研究思想,其目的在于找寻还没有涉及到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那些有待突破的问题、在实践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困扰着管理者改革的禁区问题,这一研究将有助于通识教育讨论的深入,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扩展,有助于体制、机制上的推动。文章着重从通识教育的涵义、通识教育与其他几种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关于通识教育实践的研究、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识教育的研究、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等方面着手,根据研究的进展,提出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79.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作为引导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其推行催生和带动了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本文以首期成立的范德堡大学国家择校研究中心为例,尝试探讨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从拨款与问责、组织形式、组织职能和研究绩效等方面分析了其运作机制,认为竞争性的资助政策、严格的问责制度、多元机构的跨学科研究合作,是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研究机构良性互动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0.
本文择取了教育哲学的四个主题,结合当今教育世界中所存在的问题,阐释人类已有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从而重新审视这些经典命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