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311篇
科学研究   301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7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41.
Researchers can obtain and use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channels in the network era, and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information may lead to researchers'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However, the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are unclear. Two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In Study 1, we chose young researchers in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summariz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academic information overload, information independence, research task difficulty, time pressure, academic information literacy, negative emotions,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us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 and grounded theory. In Study 2, we analyzed th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and key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for young researchers using the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metho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four configur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which were summarized into three types: “time-driven” with time pressure as the core condition, “information-cognitive-driven” with information independence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 as the core condition, and “emotion-driven” with negative emotions as the core condition. Our study helps to enrich the theory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and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young researchers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相似文献   
142.
143.
高等学校相关组织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并被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工作作风、基本信念等诸要素的总和构成了高校组织文化,其核心内容包含宗旨、规范、价值观、英雄人物和文化仪式等。高校组织文化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力,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4.
5G时代的到来,在向档案馆社会化服务提出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档案馆智慧化时代的开启提供了关键的“钥匙”。文章结合5G时代档案馆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的诉求和前景做出了未来构想,提出了5G时代档案馆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的系列策略。  相似文献   
145.
本文从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出发,通过对比国外信息获取过程模型,扩展领域形成适用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过程模型,运用鱼骨法分析提升大学生搜商水平的障碍因素,根据搜商水平与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强相关性,分析自我效能构筑来源,以提出提升大学生搜商水平的暂时策略与根本策略,逐步提升大学生搜商水平,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增强全民搜商能力。  相似文献   
146.
根据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与信息的特点来完善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亟待解决问题。本文基于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特点,以人才绩效评价的四大维度"德、能、勤、绩"作为构建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路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中二阶验证因素与AMOS19.0和SPSS19.0软件来分析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思想品质、能力指标、工作态度、业绩评价这四大维度都是影响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由此来构建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检验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7.
在康德正义理论的设计和论证中,有三个因素:一是臆测大自然的目的是通过利用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来发展人类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使人类成为一个道德的整体;二是从人的实践理性中发现权利的先天原理,确立文明社会的完全正义的法则;三是主张正义的实现最终落实在人们能把对权利的尊重和实现作为自己的主观准则,即形成正义美德。  相似文献   
148.
“他者”视域与和谐理论——从“我是谁”的追问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是谁的追问、自我意识的产生以及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等三个角度,阐释自我掩盖下的他者本质。文章认为,主客二元结构下的主体独语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谐理论中引入他者的维度可以克服主体自身的局限;承认他者的存在与自我的不足,是认识不断超越自身、进入新境界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49.
效度是评价高考选才有效性的指标。测算高考效度的最佳效标是大学学业总成绩,评价高考效度应当基于它提高高校录取决策质量的程度。实证研究认为,高考有效地发挥了为普通高等学校选择合适生源的作用,高考选才的有效性体现了由"精英"到"大众"转变的特点,就具体科目而言,英语科目选才的有效性最好,而综合科目选才的有效性最差。提高高考效度需要从命题、施考、阅卷、分数使用等因素入手,而制约高考效度提高的实践条件主要有考试理论与技术、考试模式、考试成本、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及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舆论环境、利益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0.
四款开源学习管理系统的对比与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学习者的个性化设置、基本支持功能、学习支持工具以及学习者必备条件四方面对Moodle、Sakai、ILIAS、Claroline进行比较,帮助教师及管理员选择与开发适应学习者的需要的学习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