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篇
  免费   1篇
教育   617篇
科学研究   3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6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广告语是广告的灵魂,但当前广告语的使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如下问题:成语仿词过度使用、语言夸张失真、语言品味格调低下、布满文字陷阱等.广告语出现这些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改进,为广告市场创造一个健康纯洁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2.
孙培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4-136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旅游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拟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通过对旅游英语广告语的成功案例分析来阐明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的宣传;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3.
广告语言的语体特征及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体是由于交际方式和活动领域的不同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综合。[1]语体是历史发展的现象,它的形成和存在是为了一定的交际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介质层出不穷,因此语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广告语  相似文献   
104.
广告语的传统研究主要建立在修辞基础上,忽略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因素。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飞速发展,为科学地解释广告语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文章拟从认知语用角度对广告的内在实质与语用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对广告语的认知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5.
通过中西方广告语言中的情感诉求、理性诉求、道义诉求等三个方面的论述及广告语言修辞中诉求手段的运用,分析了修辞劝说机制在中西方广告语言中的差异,明确了广告语中运用修辞劝说机制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广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6.
双关作为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备受广告商的青睐。近年来,各家各派对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研究很多,使双关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本文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对双关语在广告语中的语用功能,以及双关语在广告中产生的文化效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7.
广告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预设现象经常被用来增强广告的说服效果.语用预设的单向性促使广告语言及时抓住自己的目标对象,语用预设的主观性能增强其说服力,语用预设的隐蔽性使其具有表达言外之意之功效.应用语用预设设计出的广告必能达到既实现广告主的意图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08.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常见现象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关注,包括社会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然而语码转换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需要从一个更为广阔而且更大解释力的角度来研究。在以往学者对语码转换研究的基础上,运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对广告语篇中的语码转换的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9.
有一句广告语说:“人靠衣妆,美靠靓妆”,我要说考场作文得高分要靠精彩语言妆。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考场作文的语言靓起来呢?其实,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就是使语言靓起来的一条途径。因此,我们在考场作文时,要有意识的运用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10.
最近,看了著名作家冉云飞的一篇文章《教师与读书》,他在结尾说道:“不少人做教师而不读书,在中国已是公开的秘密。”“当一个国家的教师不爱读书.已不是新闻的时候,我只有仿用一句联想的广告语:教师不爱读书,学生将会怎样?国家将会如何?”这决非作惊人之语,教师不读书,不是公开的秘密,而是既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