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0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11.
王利红 《科教文汇》2011,(25):17-18
从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的观点以来,涌现出了大量关于基督教、儒教之间的同异对比、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补以及如何通过取己之长、补己之短构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的一种普世伦理的论述。鉴于孝文化作为儒家与基督教文化共有的观念与实践,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儒家与基督教孝文化的渊源与实践作了对比,并同时探讨了构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环境的一种新型孝文化,综合儒家基督教之长,以更好地应对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12.
In 1219 an encounter took place between a Christian from Italy, Francis of Assisi, and the Muslim Sultan of Egypt, al-Malik al-Kāmil. This meeting took place at Damietta in northern Egypt during the progress of the Fifth Crusade. Over a period of perhaps three weeks, religious dialogue took place between Francis and al-Kāmil, after which time the Sultan had Francis escorted safely back to the Christian camp. It is possible to discern from the writings of Francis after his return from Egypt that the meeting had had a deep religious impact upon him, realised in the latter years of his life. It can be said that both Francis and al-Kāmil experienced through their encounter what the Christian theologian Bernard Lonergan has spoken of as a conversion into a new horizon. The historical encounter between Francis and the Sultan witnesses to the fact that through religious conversion, it is possible for members of different religious faiths to arrive at a common vision of universal peace and reconciliat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田野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 ,对河南潢川基督教教会中妇女信徒的年龄、文化、职业、时间结构进行分析 ,并对这一现象的背景进行探究并阐述其原因、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历来就重视音乐的传播沟通作用,赞美诗是基督教通常教会仪式中的主要程式。富能仁利用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形式使傈僳族人改信了基督教。富能仁的宗教传播策略是一种隐蔽性的文化置换策略。傈僳族人能够接受基督教信仰,关键原因就是基督教在保留无伴奏四声部合唱这种傈僳族文化形式的基础上赢得了傈僳族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公元5—15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千年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西欧的王权和教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中世纪西欧历史重要的内容。这一时期,西欧世俗王权与教会是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时而勾结合作,时而冲突。封建社会确立初期,教会依附并支持世俗政权。自10世纪开始,教会实力不断增强,教皇开始与世俗君主争夺西欧最高统治权的斗争。13世纪教权达到顶峰。中世纪后期,教权在与强大起来的英法王权斗争中失败,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  相似文献   
16.
本以长老会为中心分阶段考察了日据时期台湾基督教合的政治态度,认为教会在日据初期就认同了日本人的统治,并且在日据50年中一直置身于中国人民抗日活动之外。同时章进一步指出,教会的这种立场与教会在清代的经验、教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教会“本土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灵性文学”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灵性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是基于圣经的“人论”神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零与超越。“灵性文学”的三个层面就是:1、有灵活人的写作;2、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3、启示出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灵性文学创作在思想、体验、语言三个方面有其特点:神性光照的思想特质、灵性空间的创作体验、信望爱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史上,欧洲中世纪科学发展整体上滞后于同时期的中国和阿拉伯,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科学影响力是其科学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从欧洲中世纪科学发展整体滞后的现象中可以认识到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革命启蒙呈现出的是一种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精神态度。其倡导的文学革命就是这一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运用,而不是用其参与其他革命。然而,这种把理性原则当作救路的科学革命运动,并没有使作为个体存在的陈独秀在彻底反传统的勇气中品尝到克服民族危机的喜悦,在其自信的启蒙言说的背后,伴随着的始终是无法摆脱的重重矛盾。由此,其革命思维中相伴相随的神学沉思反而显示出深长的意味,这使其与历代革命者不能不有着精神情怀上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19世纪后半期,哈代以艺术的形式探讨了对传统基督教进行改造的问题,认为基督教应该别除对上帝的神秘主义阐释,重视理性在宗教信仰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上帝即爱,此与西方启蒙运动哲学中的自然宗教思想暗合。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倡导人性完美的哲学,体现了其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社会进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