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9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8 毫秒
51.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reaching peace within in order to sustain peace outside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offers us important lessons for peace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age. Building harmonious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ces in one’s personhood paves a path for negotiating interconnections across conflicting multiplicities in the outside world. The essay starts by discussing the Confucian and Daoist notions of personhood as a microcosmic universe connected to a macrocosmic universe. Seco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which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emerged are briefly reviewed. Third,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Daoist conception of personhood are discussed. Fourth, relational issues of harmony in difference and tranquility in turbulence are analyzed. Lastly, inner peace reaching outer peace in leadership and governing is formulated in terms of the unity between means and end in pea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52.
陆游一生信奉道教,对陆游而言,道教信仰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与其爱国思想并不矛盾。陆游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追慕神仙长生与渴望恢复故土并存于其诗歌当中,这在诸多以“华山”为意象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3.
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以审美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以安乐境界为最高人生境界,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是突破现实,超越时空,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邵雍把儒家的安乐境界与道家的逍遥境界统一起来,追求一种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主要体现在:人生哲学的快乐原则,"造化在我"的本体境界,诗性的风流人格.  相似文献   
54.
现代中国哲学要建构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言说方式,就有必要在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深藏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并加以诠释和创造.就中国道家思想方法而言.由于它可能用系统的方法将事物各层次上的本质观结成一个整体,并分层次地去描述事物的属性,从而有可能实现人类认识的整体性超越,获得对古今中外认知成果的高度综合.可以相信,对道隶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地挖掘和诠释,将会使时代提出的融汇中西、高度综合的理想成为可能,使中国哲学的现代建设以及自身言说方式的建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5.
道教地对生命的焦虑与关怀,常常通过对长生不死的狂热追求表现出来。这种忧患意识给唐五代小说以很大影响,在历史反思、描写梦境和神仙度人济世类的作品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6.
中国道教根基深厚,到了明代最为典盛。王艮生活在明代中晚期,作为一个关心天下的平民思想家,受到道教盛行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王艮也受到了王阳明、朱熹等心学和理学的影响。加之王艮是"东西南北之人",其杂学特征使他吸收了道教的"无为"思想。他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自然为宗,不死抱道教教义,着重吸取和强化道教思辨方式。他把"中"看成是一种辨证的"道"。所以,在王艮看来,修道关键是修"中道"。通过修"中道"而致中和。这也是王艮道学思想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57.
道教在中国生长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道教在践行宗教的功能的同时,还发挥着中国古代社会工作的救助功能。时至今天,作为社会和谐的一股重要力量,道教在社会服务中依然具备专业社会工作的潜在救助功能,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益方式与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8.
王阳明的家庭背景、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思想上的困惑都是他与道教结缘的主要原因。王阳明对道教的态度既有欣仰,又有怀疑。年青时期他对道教道本论和内丹学思想多有吸收,晚年时期又对道教长生不死之说及清静无为思想进行批判。总的来说,他的良知说与心之本体思想受道教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59.
唐君毅的"成人之道"是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立人极",使之在"执"与"破执"的交织互动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趋向,成就其真实的生命存在。这一过程没有绝对必然的限制,蕴含着无限开放的可能性,既无需神的安排或救赎,也无需世界的本原或实体这些似乎可以"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原则或根据,更无需世俗权力的恩赐或命令,而只需在"学"与"习"的过程中给予启发、引导或垂范的"师",以使"我心"与"他心"在相互"成德"中成就一个"天德流行"的意义世界。这种儒家式"成人之道"的理念构成了唐君毅思想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60.
司空图《诗品》之《实境》是反对当时的格律丽偶、绮缛错采的风尚,主张以直目所寻的方式追求平实之中见深邃意境的风格论。司空图在落脚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接受道家之“虚空”的思想从而形成“自然”的审美观,又以佛家的“现观”思维方式来实现即景会心的真切自然风格特征。其《实境》既是对诗歌表现手法及语言的描述,更是以风格论而张目,也是司空图“思与境偕”审美主张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