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94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1 毫秒
21.
阿伦特通过研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提出了理解康德“人是什么”一问的三种思路,即永久进步的人类总体,具有道德尊严的理性存在者(单数的人),以及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以相互交往为目的的人(复数的人)。这三种思路也可用于研究《康德论教育》。按照这一线索,《康德论教育》既是关于人类发展其自身的全部自然禀赋的教育设想.也通向成年人的自我教育或自我启蒙,最后又落脚到旨在将成长着的一代培养为“自由行动者”的集体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22.
康德的三大批判第一次构建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知识体系、伦理体系、艺术体系。在认识论领域,确立了理性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完成了从认识对象到认识主体的转变;在道德领域,通过探讨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审美领域,认为美与美感都属于人的判断力问题,判断力最完美最自由的体现就是审美,美学因而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23.
康德的三大批判第一次构建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知识体系、伦理体系、艺术体系。在认识论领域,确立了理性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完成了从认识对象到认识主体的转变;在道德领域,通过探讨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审美领域,认为美与美感都属于人的判断力问题,判断力最完美最自由的体现就是审美,美学因而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24.
康德的先验时间观是一种主观时间观,是对以往的主观和客观时间观的扬弃。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主观的、感性的、直观的、内感官的纯粹形式,具有独立于经验的先验性和普遍适用于感性经验的客观性,是"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的统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时间观是在康德的先验论时间观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不了解康德的先验论时间观,就不能把握现代西方哲学关于时间研究的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25.
文章认为,康德哲学是从先验感性开始的,但是这个先验感性抛弃了17世纪哲学中的感性内涵,赋予感性以美学的特征,即对于主体所具有的作用给予了重新认定,主体的内在感性对于知识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先验综合判断、现象、直观和纯粹数学的分析,表明先验感性具有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6.
康德是近代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康德的思想,一方面是这种现代性转变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这种转变的推动力.文章拟从同一性原则的崩溃、人类主体性的确立、审美自律与审美现代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康德思想与现代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论康德的自然意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自然意图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在历史中自然世界与自由世界的联结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但由于康德缺乏对人的劳动实践能动性的真正理解以及缺乏现实的人类社会性的环节作为联结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真正中介,使其自由世界的实现缺乏现实的前提,因而带有很强的天意论色彩。  相似文献   
28.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矛盾着的美学观,为后世美学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9.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how Emerson provides a reworking of Kantian understandings of moral education in young children’s Bildung. The article begins and ends by thinking of Emersonian self-cultivation as a form of improvisatory or wild Bildung. It explores the role of Bildung and self-cultivation in preschools through a philosophy that accounts for children’s ‘Wild wisdom’ by letting Emerson speak to Kant. The paper argues that Kant’s vision of Bildung essentially involves reason’s turn upon itself and that Emerson, particularly in how he is taken up by Cavell, shows that such a turn is already present in the processes of children inheri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sing with language. This improvisatory outlook on moral education is contrasted with common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prescribed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here the Swedish Curriculum for the Preschool Lpfö 98 is used as an example.  相似文献   
30.
康德的伦理思想在实践理性中寻找到了对于任何有限理性存在者普遍有效的社会伦理,这种以善良意志为基础、以道德责任为动机、由普遍立法的道德律令构建而成的理性普世伦理,其精神内涵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