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4281篇
科学研究   11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68篇
综合类   31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395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语文美育有两个最基本的任务:一是审美情操的培养,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二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启发学生去感受美,引导学生去鉴赏美,激励学生去创造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2.
优秀书法作品的诞生,需要艺术家获取强烈的审美体验。审美经验是审美体验的基础,因而书法家丰厚的审美经验是创作的重要因素,应当多从各种途径涉取丰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73.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审美救世主义、是不切实际地让美学承担了不可能实现的重任,到头来只能陷于唯心主义的虚无空想。不可否认,消极审美救世主义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不仅只是如此的一无是处。只要跳出原来的成见就可以发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4.
文章首先简述宋人梦幻词的分期。提出苏、辛梦幻词的贡献在于苏、辛借鉴前人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庄、骚、李白以来的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梦幻词的诸多范式:天问式、游仙式、骚体式、俳谐式、遥相思念式、诡谲象喻式等。苏、辛梦幻词之异在于苏词清幽而旷达,辛词激越而悲壮沉郁。他们开拓了宋人梦幻词的表现领域,使宋人梦幻词的体式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75.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表现了马尔克斯把“小世界”和“大世界”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 ,这是一种以“魔幻的现实”和呼唤文学相结合的文学观 ;从艺术风格说 ,这是一种以严肃的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审美体验和艺术特征 ,来源于马尔克斯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76.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化系统发生根本性变革、文学被重新定义的年代。这一时期,文学的雅俗碰撞尤为激烈,雅俗内涵变化尤为频繁。从《新小说》到《玉梨集》,从《小说月报》到《礼拜六》,从京派到海派,每一次文学雅俗身份的重新确认,都是文学对自身的一次再定义,是该时期文学价值重建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雅俗制衡,构成该时期中国文学的阶段性演进。  相似文献   
77.
瞿秋白关于关的客观性、艺术再现生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用等现实主义美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瞿秋白的美学观既得益于车尔尼雪夫斯基,又与他有所不同,其阐发的美学观点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车尔尼雪夫斯基。  相似文献   
78.
从宏观的视角来考察,古典诗歌创作"以无为有"的审美内涵并不局限于言、意关系上的"无辞有意",其审美范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言而妙"、"无迹而神"和"无理愈佳"。  相似文献   
79.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旋律,振撼人们的心灵,使人产生愉悦,激发想象,产生情感,获得美的享受.教师要懂得审美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将它贯穿、融汇在音乐教学中,方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80.
废名的《浣衣母》主旨含蓄凝重,人物形象意蕴丰赡。透过它.可以窥视到处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乡土作家在创作上的矛盾心理和审美理想;亦可以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在泛商时代“经典重构”、“经典重读”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